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溢价收购子公司会计处理 收购资产溢价怎么处理

溢价收购子公司会计处理 收购资产溢价怎么处理

时间:2019-04-06 10:26:19

相关推荐

溢价收购子公司会计处理 收购资产溢价怎么处理

奇瑞改嫁,青岛五道口套现

青岛国资收购奇瑞之初 本人就预测此事成不了,而且收购之始的一波三折也印证了这些猜想!

刚开始双方对赌奇瑞上市,五道口作为财务投资者,即可以为青岛拉来投资项目,又可以在公司上市后变现退出获得投资收益,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支付了首期款项后,发现上市之路遥遥无期,而彼时的奇瑞正举步维艰,连年亏吨,急需资金度过难关,于是便传出了奇瑞总部欲迁青岛的传闻,同时五道口履行出资收购承诺,奇瑞青岛建厂一系列新闻。

当时本人便预言,此事注定是竹篮打水,芜湖怎么可能放弃奇瑞,让奇瑞迁到青岛?尹同耀怎么可能放弃控制权?

果然,拖拖拉拉又一年之后,即墨奇瑞项目也是拖拖拉拉终于立起了车间的钢架,但何时投产怕是有的等,而奇瑞迁总部来青岛更是黄粱一梦,终于传出立讯精密接盘青岛国资部分股权,按当时的收购价看,多少有点溢价,算是让五道口有个交代。但成了小股东的五道口还有心思把资金沉淀在奇瑞这个大锅炖里面吗?

很显然五道口在达不到目标后,是要退出的,但这么大盘子,谁来接?这一幕颇似前年山东高速退出恒大一幕,只不过接盘手由深圳国资换成了立讯精密,至于立讯精密到底是什么角色,估计大概率只是个二传手,他只是想和奇瑞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并没有可能投入如此巨额资金到一个自己没有话语权的公司!

深圳国资在和山东高速签署接盘恒大股权协议后,亏的吐了血,还剩八十亿的情况下,死活不想付了。如今青岛五道口能顺利退出奇瑞吗?好在奇瑞情况相比恒大好的多,不至于多便宜都卖不出,问题是找个合适的接盘者也确实不容易,且看后续发展吧~

每日优鲜,青岛国资已经血亏,奇瑞正在退出,国资VC冲动是不是该有个紧箍咒?

爱尔眼科:高速成长背后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产业并购基金这一利器。

对于这么一种运作模式,有几点疑惑请高人解惑:

1. 公司的这种玩儿法,其本质上是借助其他资本的力量,撬动超过十倍的杠杆,在体外培育了一票盈利能力尚且欠佳的眼科医院、诊所。体外医院的结局通常有两种:培育成熟之后被溢价收购,为并购基金的投资人、管理人,以及医院的合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皆大欢喜。还未培育成熟之前,就放在体外;如果一直无法培育成熟,最后怎么办?是收购还是不收购?收购,回来影响报表,而且会被投资者质疑,也会被交易所发监管函;不收购,投资人、管理人的回报如何兑现?如果无法兑现,下次成立新的并购基金还有人投资吗?

2. 这些产业并购基金,是为爱尔专门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体外去并购眼科医院、诊所等标的。那么,它背后是否隐含着一种类似于刚性兑付的回购承诺?如果是的话,按照银行业的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的区分和穿透式监管的要求,这些十倍于本金募集来的资金,其实质上是不是公司的隐性负债?如果是的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实际上是高得吓人的?

3. 公司高速成长的核心驱动力,还是行业本身的巨大成长空间,产业并购基金这种金融杠杆,只是有助于公司抓住行业成长红利的手段,不是根本。金融杠杆都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反身性的。一旦到了行业成长失速,体外医院、诊所的盈利能力堪忧的时候,公司是快速与之切割,还是继续履行隐性承诺溢价回购?

这种体内+体外的模式,本质上是把公司切割成了表内和表外两部分。

表内都是完美的一面:高达30%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5%左右的净利率,20%左右的ROE%,20%的重资产占比(加上商誉也不足40%),低至30%~40%的资产负债率。有了这么一份完美的报表,给到70~100PE的估值好像也是理所应当了。

然而,表外却是另外一副景象:实际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净利率、ROE、营收与净利增长究竟怎么样无从考证,重资产占比多少无从考证。

如果表内和表外两种业务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切割,把二者并表之后,各项关键财务指标会变成什么样子?公司还能享受这么高的估值吗?如果能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切割,那切割完成的那一刻,也是公司高速成长终结的那一刻,公司还能维持这么高的估值吗?

总有一种感觉,这种模式就好比一个家里有几个子女,老大有出息,考上了清华,年薪百万;老二还在上读中学,成绩不错,未来也有较大概率考上清华;老三还在读小学,至少高考成绩会不知道怎么样;老四还在读幼儿园,八字都没一撇...... 可大家都认为老两口既然能够培养出一个清华,那就能培养出2个、3个、4个清华。#爱尔眼科# #股票# #我要上头条#

叶飞事件聊爆了A股割韭菜的暗黑密码。

有些朋友并不理解市值管理,市值管理才是核心,它是割韭菜要点!

一个上市公司,市值二十亿,它定增五个亿,收购某个公司,商誉最多也就二个亿。

如果把市值做到一百亿,同样的股份定增就成了二十五亿,收购同样的公司,商誉就成了二十二个亿。

商誉是什么?

就是溢价收购,这个溢价部分,就是用来割韭菜分钱的。

中间操作一堆财务造假信息造假的细节,我们不谈。就谈结果。

做大市值,定增收购,瓜分利益,然后把股票卖给韭菜,最后来个财务大洗澡。

这种套路,除了韭菜,其他圈中人都知道。

玩这种套路的公司,不是几个,而是很多,很多。

所以,我A,你拿什么牛?

不要抱怨经济低迷,遍地黄金啊!金融危机爆发前,苏世民斥巨资27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溢价达32%,当时美国人都觉得苏世民疯了。金融危机中希尔顿市值曾一度暴跌70%,但苏世民最后却大赚140亿美元离场,让当初质疑他的人目瞪口呆。

1993年以来,黑石基金一直在进行酒店收购和出售的交易,让苏世民掌握了购买酒店的时机和运营的门道。当年的希尔顿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与可口可乐齐名,但由于其内部管理混乱,很多酒店年久失修,利润率不高,公司总部经常周五中午就关门休息。希尔顿每年损失的利润有17亿美元。

苏世民看到了希尔顿众多管理漏洞同时,也想到了很多增加公司价值的方法。希尔顿的经营战略出了问题,在内没有增加任何新房产,也几乎没有进入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快速崛起的市场,而这些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差旅和出游需求增长很快。

苏世民分析以为,希尔顿的收购价在260亿~270亿美元之间,于是出价275亿美元收购,相当于高出希尔顿当时股价的32%。希尔顿求之不得,最终黑石基金募资65亿美元,又从20多家银行借入了210亿美元,一共275亿美元,抢在10月24日完成了收购。

一切似乎非常顺利,而一场风暴正在来临。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详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投资经历。

就在完成收购的同一天,美林宣布季度亏损23亿美元,花旗减记17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11月,两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双双宣布辞职,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旅游行业陷入低谷,希尔顿因为营收和利润的暴跌公司价值减记70%,账面投资亏损近200亿美元。

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写到,我告诉团队成员不要担心,资产估值走低只是纸面上的,如果金融体系崩溃,每个人都逃不过,只要系统能挺过难关,我们也一样可以。

苏世民采取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打法,不仅不收缩,反而借机扩张。-。苏世民让希尔顿酒店抢占在亚洲,意大利和土耳其等美国之外的市场,每年新增50000间客房,改善运营、扩大酒店覆盖范围、提升品牌形象。

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为黑石收购希尔顿提供贷款的银行,难以出售他们当时发行的债券,资金非常困难。苏世民抓住机遇,动用了公司保留的部分资金,低价购买这些债券,从而得以大幅减少自己的债务,又从中赚了一笔,减少了还贷付息压力。

随着金融危机结束,旅游业急速恢复,在苏世明坚持扩张战略时,其他酒店却在不断缩紧业务,现在希尔顿已改头换面,规模空前,拥有超过60万名员工,客房数量也翻了一番。希尔顿的现金流超过了的峰值,黑石的投资价值一路飙升,远高于收购时支付的价格。希尔顿于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佳工作场所,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获此殊荣的酒店公司。

苏世民精准把握时机,果断把希尔顿卖掉了,赚了超过140亿美元,并且完美避开疫情影响,这笔交易也成为历史上最赚钱的私募股权投资,苏世民高超的投资把控能力让人叹服。

当前全球在疫情、冲突影响之下,经济陷入危机之中,但其中却又蕴藏着巨大机遇。我们又该如何更加清醒认识、沉着应对、把握时机呢?苏世民这些成功人士的亲自经历会给到我们很重要的启发。

但正如苏世民所说,所有成功都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创业50年,经历7次全球经济大动荡,黑石资产规模却仍保持每年大约50%速度增长,已管理全球超过8800亿美元的资产。白手起家的苏世民能做到这个成就确实是个奇迹。

苏世民说,过去50年里,把黑石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金融机构的经历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对自己如何取得卓越成就、发挥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将其中重要的见解分享在了《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中。

有人说这本书价值30亿美元,因为苏世民花了三年时间才写完这本书,而他每年的薪酬在10亿美元。其实他在书中所总结的25条原则,每一条都是用上亿美金投资换来的经验,苏世民能毫无保留分享他的经验与教训,其价值无法估算。

在这本书中很少能找到抽象的理念,苏世民通过大量个人故事和经历,向读者展现了在职业生涯与创业初期,他面对困难与教训的态度、思考和行动。杰克·韦尔奇 、基辛格、张磊、耶伦、张近东、朱民等数十名国际、国内知名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为该书集体作序,足见苏世民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含金量。

希望苏世民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为更多人如何取得成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喜欢阅读的朋友,可点击下方商品卡片购买此书。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最近很多问我,为什么AH同步上市的股票差价这么大(除掉汇率差后)为什么A股溢价这么明显,是不是被外资捡了便宜,是否可以购买港股来对冲,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AH股溢价这么大。

1.活跃度 众所周知A股是投机氛围非常浓烈的市场,不看业绩不堪基本面只讲故事导致大量的股票市值虚高不下,且换手率和资金成交量都远超港股市场,所以同样发行的AH差异化就很大,这是资金最原始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因素

2.打新制度的变革,众所周知A股在股灾前打新制度是预交款的,就是你要认购新股需要先缴款冻结,就导致资金越大中签概率越大,后来股灾后为了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持有股票,就改为市值打新,前20天沪市持有10000市值(持有 6 和688开头),深圳5000亿市值(持有 3 002 0开头的股票)即可参与打新,这个很大程度上就不会砸成每次出现大型IPO就巨量吸血的情况,因为都要倍数IPO才能确保更大概率中签,比如中国移动IPO 400亿 要是冻结资金打新哪怕十倍认购款都要4000亿,想想吸血效应多可怕,这一点A股就整体值钱,香港还是才有冻结资金预先缴款的极致,个股市值上会有一定削弱,所以我们听到某大型公司在新高募集百亿IPO都是特别了不起的成绩,很多人觉得100亿IPO也大惊小怪,因为我们在A股都是市值打新,很多人已经感觉不到IPO常态化对市场的冲击

3.分红税的问题 9月8号开始,A股投资者持股一年以上的现金分红时免征个人所得税,持股一个月至1年 收取10%,一个月以内收取20%,这个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市场投机氛围,鼓励投资者长期持股,那么在香港市场红利税就比较多,首先

(1)直接在香港开通港股买卖港股收10%红利税

(2)通过港股通买卖香港股市股票,20%红利税,这里以分红为目标的大资金自然会买A股降低税收为主

所以对于长期持有的大资金,比如社保啊,汇金,证金,公积金这些以红利为目的的资金自然就会在A股买入长期持有,所以A股溢价率自然就会高于H股

4.资金自由度 (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发)香港资金是自由流动的,随时全世界流通,当初97年索罗斯都可以全身而退就证明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资金流动的自由,A股不一样,资金监管更加严格,包括QFII这些包括北上资金都监管更严格,资金的流出都有额度,所以这也是A股享受溢价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钱出不去嘛就堆在股市再说。

5.做空机制的缺失 A股普通投资者(低于50万)之内靠做多赚钱,也就是说股票涨才可以赚钱,50万以上可以依靠股指期货,期权和融券实现做空,但是股指期货和期权影响的面积不是全面性的,更多是对指数的影响,融券除了中信证券这些头部券商券源多一点,更多的是ETF的融券,转融通这些年进展也不快,做空机制的缺失就造成了市场股票估值的高居不下,香港做空机制是非常完善的,股价本质上是围绕业绩做波动的,加上还有桥水这些专门的做空机构,我们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就是被桥水做空退市的,当时的中国首富李河君昙花一现。

6.投资者构成差异化 香港股市经历这么多年早已经是去散户完成,基本上就是机构对轰,那么对于公司价值到底值多少钱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可不是通过几份研报或者相互之间抬轿子就可以拉上去的,国内个股的估值更多是研报和公募无下限的互相抱团推上去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香港也有这样事情,只是概率大小,市盈率在很多投资者眼里是摆设,都在研究龙一,龙二,个股本身的价值自然就脱离了业绩基本面,短期推高几倍都是家常便饭。所以A股溢价也非常明显。

7.定价机制的缺失,中国错失了互联网AB股,VIE这些股权架构不能在A股登陆的资本红利后,开始改革为AB股,VIE这些股权价格上市,也设置了不盈利也可以上市的财务模板(营收的达标)线下询价的过分高估,加速网上打新经常百倍千倍级的认购导致IPO价格再高也不愁发行,还为巨无霸设置了绿鞋机制确保不破发,想当初马云的阿里巴巴去纳斯达克上市游说机构认购那种卑微感,在想想国内的股票上市就是几十到几百倍市盈率,或者就是发行价超越净资产N多倍情况,所以这一点溢价率自然就高了。

这是我们总结的几点AH溢价率的观点,大家有什么其他好的想法可以留言。

这期节目说明了,所有的纯电都是韭菜车,溢价率高的离谱,说什么电池占成本的多少多少,也就是燃油车的动力系统总成差不多的成本,特别是四驱的,但是,但是电动车的价格比燃油车贵了很多很多,这妥妥的割韭菜,让我想起奇瑞平均一辆燃油车只挣了100多块钱的例子,电动车的成本10万可以搞定,但是动不动就卖30万,还口口声声没挣钱,当然没挣钱,利润全部投入到设备里面去了,我真的无语,车企竟然把生产设备,研发,扩产也投资也要消费者承担,自己不投入钱,这不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吗,就像你开货拉拉给别人送货,一年送了5万块的运输费,你买了辆五菱宏光了5.6万,结果你说,货拉拉不挣钱,还亏了6000块,这是人话吗,五菱宏光不是你挣来的吗,类似的道理,就算财务数据基本持平,你嘴上说没利润,但是产线不是你挣的吗,这踏马都是这些嘴脸,营造一种良心的氛围,你看,我没挣钱,多良心,消费者觉得可以接受高价电动车,实际上黑的离谱,电车的产线,设备的钱都让消费者掏了,所以还是燃油车更有技术,手表还是机械表更有魅力,并不会油车做不了智能化,而是油车在做车,全在动力总成上,电车在做移动客厅,这一点上,混动的良心就可以体现出来,双动力系统,还能把价格拉下来,低于纯电,稍高于油车,这是完全合理的

懂车老王懂车帝原创主持人 BBAC前发动机工程师、BMBS前售后服务工程师 优质汽车领域创作者

特斯拉大降价!电动车实际成本有多低?白车身2万块都算给面子!

08:3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