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永嘉农业银行消费贷款 永嘉农村信用社贷款

永嘉农业银行消费贷款 永嘉农村信用社贷款

时间:2020-09-23 21:01:50

相关推荐

永嘉农业银行消费贷款 永嘉农村信用社贷款

从1956年9月中共八大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是永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曲折前进的十年。这十年中共永嘉县委的领导尽管有不少失误,但取得的成就是重大的。

十年建设,使永嘉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1965年与1956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4.9%,其中工业产值增长15.2%,农业产值增长41.2%;城乡居民储蓄增长3.82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4.0%。十年时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099.3万元,为增强经济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年建设,为永嘉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十年间,全县初步建立了涵盖机械、化工、电力、冶炼、建材、纺织、食品、酿造等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先后建设的企业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随着这些企业的建成和投产,永嘉轻工业的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不仅陶瓷、食品、纺织等工业有新的发展,而且扩大了轻工业的生产领域,发展了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基础工业。在这期间,永嘉的交通、邮电事业也了长足的发展,到1965年,货物运输量达到16.50万吨,邮路总长度达到2311.0公里,电话用户达到757户,交换机容量达到1361门,初步改变了永嘉长期以来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面貌。

十年建设,为永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机械和电力排灌的推广运用,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复种指数等增产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化学肥料工业、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使永嘉综合性农业经济优势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食,而且棉花、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在山、水、田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后,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十年建设,为永嘉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957年至1966年,全县高中招生数累计达1739人,初中招生数累计达12733人,小学招生数累计达140624人,分别为1949至1956年的8.70倍、3.01倍、2.75倍。

经过调整,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科学技术方面,基层科学实验在改造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以及支农工业等技术问题上取得了不少成果。1962年永嘉县引进水稻矮杆良种“矮脚南特”试种获得成功,1963年推广种植600亩,1964年扩大到35万亩。

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1957年至1965年,由于机构精简和瓯江南岸境域的划出,全县全民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由85个减少到80个,但总床位数由30张增加到272张,卫生技术人员由328人增加到467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较好控制,人口死亡率由1957的7.70‰下降到1965年的7.18‰。

文化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62年,县文化馆在上塘建成一座7间两层的馆舍,其中图书馆占3间两层楼房。1964年开始筹建独立的广播网络,到1966年,架通县广播站到沙头、岩头、罗浮、永临4个区的广播专用线路45.97公里。十年间,永嘉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特色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体育事业也有新的进展,1959年2月,永嘉县61名代表赴丽水参加温州专区首届农民运动会,荣获田径总分第一名及男子篮球冠军、乒乓球男女单打冠军和射击男女冠军;同年12月,永嘉中学学生王坚强在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通讯赛上,荣获男子1500米第一名。

总之,十年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为永嘉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这一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工业企业,以后一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这一期间锻炼培养的全县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成为了以后推动永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力量。这是这个期间永嘉工作的主导方面。

【九山湖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2月26日,温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联合永嘉农业农村局将一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放生到永嘉县沙头镇水岩村。这条大鲵是市民2月26日上午在鹿城区九山湖垂钓时发现的。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网页链接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后,党在宣传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任务随即发生转变,从过去着重于新民主主义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宣传,配合各方面的新民主主义建设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转向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宣传、教育全国人民。

永嘉县自1953年11月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的觉悟大有提高,逐步解决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问题,明确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而把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基本统一到过渡时期总路线上来,坚定了全县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信心。

为继续加强对总路线的宣传教育,1954年4月29日,中共永嘉县委发出《关于加强对读报通讯工作领导的指示》,指出:

必须充分运用党报这一思想武器,扩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各区、乡干部除认真学习《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外,还要很好地阅读与运用《浙南大众》报;各地均应密切地结合中心工作,大力组织群众读报,把读报作为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党支部、宣传员、农村剧团、文化学习班都要认真学习党报,并将报纸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为了把党报办得更好,必须认真开展通讯工作;各区委书记及县区基点乡工作队长,除按地委指示经常为浙江的报纸写稿外,还担任《浙南大众》特约通讯员,积极为报社写稿;各区应大力动员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经常向《浙南大众》反映情况,加强与党报通讯员的联系。

为了加强对通讯读报工作的领导,根据上级指示,县委建立通讯站,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李云河兼任站长。

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通过了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强党在农村中的宣传工作的指示》。为了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精神,1954年7月,县委宣传部会同县委组织部发出紧急通知,布置读报工作,并在雄溪乡建立读报基点。嗣后,随着订报数量的增加,全县读报组发展到600多个。同年10月,在宣传超额增产运动的基础上,县委开展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以及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县委宣传部会同县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编印了《怎样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学习宣传资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合作社掌握方针、处理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于加强党在农村中的宣传工作,中央提出要健全农村中的宣传网和经常的宣传活动,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水平,以便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县委要求:“应充分发动一切宣传队伍一致行动起来,各区乡领导应把发挥一切宣传力量的作用,当作自己领导工作的部分。”1955年,县委宣传部开始配备通讯干事,年底筹办永嘉县广播站,1956年2月开始播音。1956年5月,县委机关报《永嘉报》创刊。县广播站的建立和县委机关报的创刊,大大地推动了永嘉的宣传思想工作。

过渡时期,县委通过读报活动、建立健全各种宣传网,开展了对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这对于统一人民的思想认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全县人民中奠定实现国家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与粮食市场类似,解放初期食油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保证人民的生活必需,同时稳定物价,195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要求油料计划收购追加在粮食计划收购之内收购。根据中共指示和上级部署,永嘉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还实行油料、食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

永嘉县植物食用油原料主要有油菜籽、茶籽、桐籽、桕籽,以及少量的花生果和芝麻。永嘉解放初的油料作物虽有恢复性增长,但赶不上人民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食油不能自给,依靠外地调入补充。从1953年10月开始,食油的销售局势空前紧张,有些乡镇甚至发生了居民排队抢购、农民涌向城市抢购的现象,整个食油市场呈现极度紧张局面。在中共中央、政务院发布实行油料统购的命令前,永嘉已经自行收购油料。

但由于缺乏具体目标和有力措施,收购数量寥寥,1953年,仅收购81.4万公斤。1954年起,按照中央通知,将油料追加在粮食计划收购之内,按国家分配任务向农民进行派购,实行随粮收购。各地取消油料的自由市场,禁止私商收购和贩运。在此基础上,中共永嘉县委、永嘉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菜籽、桐籽、桕籽计划收购的意见。同年4月,为加强对财政、贸易、粮食和市场等工作的领导,县委设立财贸部,并由县委委员、副县长刘志良兼任部长。通过这些努力,油料收购数量迅速增加,当年就达到166.6万公斤。

与此同时,食油也开始实行计划供应。1953年,在未实行食油统购统销前,全县食油销售仅为2.3万公斤。1954年6月建立国家粮食市场后,允许集体和个人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余油进入国家市场,调剂余缺。1956年,凭乡、村证明供应食油,销售量达到15.5万公斤。

食油统购统销的实行,使得油料收购数量逐年增加,购销基本平衡,保证了各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通过实行食油供应计划,对城乡油脂工业进行了初步改造。

棉布、棉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之一,对市场物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全国的棉花、棉纱、棉布产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然而这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为了合理地有计划地调节全国人民的棉布消费,进一步取缔棉布、棉花投机商,强有力地控制棉布、棉花供应市场,稳定物价,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公布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及棉花计划收购两项命令,决定自9月15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秋季新棉花上市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花的计划收购。

在政务院发布实行棉布统购统销的命令前,其主要精神已在各级有关部门中进行了传达。1954年9月6日,县委批转县委财贸部《关于本县实施棉布计划供应的意见》,决定对棉布实行计划凭票供应,棉布批发业务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要求“在9月15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宣传教育和发放购布票的准备工作,达到家喻户晓,积极拥护,避免争购,杜绝私商投机,使棉布计划供应的重大措施得以实现”。9月20日,县委出台了《永嘉县1954年棉花(籽棉皮棉)计划收购方案》。《方案》规定:凡生产棉花的农民,应按照国家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与价格,在规定期限内,将棉花卖给国家。公私厂商、纺织户、小贩及消费者均不得向棉农直接收购棉花。统购棉花的任务,根据产量高低与棉农自用需要量多寡确定全县五个主要产棉区的分配数。国家在统购棉花的同时,实行棉籽的统购。

为了加强对棉布统购统销工作的领导,县委抽调了合作、工商、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力量,建立棉布统销办公室。各区也根据县委要求,成立了棉布统销小组。与此同时,全县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从城镇到乡村进行了棉花、棉布统购统销的宣传教育,使全县干部群众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的目的、意义、范围、定量标准,以及布票的发放使用方法都有了明确的了解。

统购统销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商品匮乏的情况下,起了有效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广大人民基本生活和稳定物价的作用,也促进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当时来说,这个政策是必要的步骤和措施。但是,统购统销政策也在客观上制约了粮棉等农产品的商品化,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村生产力在缓慢中发展。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公布以后,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所实行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正式宣告取消。

严重缺水!温州乐清预警:可供水,撑不到2月!

10月14日16时14分,乐清市气象台发布干旱黄色预警信号:因降水量不足,乐清市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将达到重旱,需做好水资源管理、节水等工作,防范干旱对能源保供、农业生产等的不利影响。

前段时间,因水位不足,永嘉楠溪江停止向乐清供水,这意味着占全市正常供水量2/3的水龙头被关了。不过,大部分市民没感觉到供水受影响,这是因为乐清启用了白石钟前水库水源供水。

钟前水库可用库容731万立方米,白石水库可用库容421万立方米,淡溪水库可用库容486万立方米,福溪水库可用库容524万立方米,黄坦坑水库可用库容129.28万立方米……截至10月16日8时,乐清本地主供水水库的库容总量不足1800万立方米。

市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估算,不考虑蒸发量,正常情况,仅可保障全市用水约60天。

看到60天,这个数字,你有没有吓一跳?差不多就是2个月。能安排的办法都得安排上!

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永嘉有人用垃圾桶装水的事儿,不得不感慨一句:绝,太绝了!更有甚者,另辟蹊径,把主意打到马桶储蓄水的身上!

有网友戏谑地来了句:催“雨神”萧敬腾来温州搞个演唱会吧!虽说笑谈,但足以说明温州有多需要一场及时雨!

上级应该会竭尽所能想办法供水,但是我们平时是不是也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比如,淘米水二次利用,可用来清洗第一遍的碗筷。再比如空调滴下来的水,二次利用冲厕所、洗衣服等。

#福建# #闽南# 所谓“八姓入闽”和“河洛语”是闽南人编造出来的谎言。没有任何记载能证明永嘉之乱时有北方移民大量进入福建。实际上,当时北方人到达长江南岸就已经可以脱离险境,根本没必要进入经济文化落后、气候湿热的福建。如果真有北方氏族进入福建《宋书》《陈书》不可能没有记载。

从河洛这个称呼探究,“河洛”指古代中原河水洛水一带,属于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发祥地!这么攀高大上的关系当然好!攀上关系后就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其他民系了!于是某些闽南人编出闽南人自称自己为“河洛人”的谎言!

事实上,在这个词汇从台湾传回大陆前,在闽南的泉州等地,从来没有哪个闽南人自称自己为“河洛人”。即使是有类似发音的HOLO地区,也是在闽客民系交界处。那是叫说闽语的福佬而不是什么河洛!而广东说闽语地区HOLO则有两个写法,一个是福佬,一个是鹤佬!跟河洛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实际上按照唐人、宋人的记载,闽方言可不是什么中原音韵。虽然很多方言大都与《切韵》音系存在着传承关系,但闽语白读音却是个例外。用闽语白读音读唐诗宋词基本不顺口。

所谓永嘉之乱中原陆沉士族南渡主流都是迁往江南地区,这波北方移民大部分都落脚在了江南,所以南北朝后汉文化的重心南方才慢慢移往南方,而少部分衣冠南渡入闽也是落脚在了闽江流域,像福建林姓始祖就被叫晋安林!

当时八姓入闽,人数是相当的少。晋代福建户籍只有8000多户啊!当时入闽路线相当艰难,所以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而且北方当时南渡的又不是只有中原的河洛人!

闽南人多自称祖籍光州固始,祖先大多数是王潮、王审知时期迁入。而光州是江淮地区,唐代属于淮南道,根本不是河洛地区。唐前期,陈元光曾去福建平乱,但陈元光带去的移民数量很少,与唐末移民没有可比性。并且,即使是“光州固始”,也有很多不符合实际,附会成分甚多。

闽南人的“光州固始”现象,类似于客家人的“宁化石壁起源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出身委托一个源流罢了。

中原人当时以农业为主,福建的地不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迁到福建闽南地区。而且他们都以为战乱时间不长,所以不可能跑的离家那么远。就算是衣冠南渡也主要是迁徙到长江流域,当时他们认为这片土地就已经是中国最南的地方了,再往南就是野人的地盘了……

“八姓入闽”说最早见于唐代林諝的《闽中记》,林諝自称祖先是永嘉时迁入,还声称“林、黄、陈、郑”四姓是永嘉时期的北方衣冠。但是林諝是中唐人,如何知道永嘉之事?更何况,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唐代,附会之风盛行,林諝的话完全不可靠。

闽南人自称“河洛人”,又自称“光州固始人”,两者本身就自相矛盾。

【这黄河边儿上的一个小城,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说前不久枫哥发了个临河河套公园的片子,因为感慨临河的变化,所以发了个微头条。之后和网友聊天,想到单独出个介绍临河的片子。因为手头没啥历史资料,一时头痛应该怎么做。后来看了看之前航拍的画面,到是觉得也能拼凑一下,所以有了现在这个片子。可以说,妥妥的是一个画面为辅助,文字为主的片子。总之就是想让更多人可以认识一个这个城市。

然后说起临河嘛,它原来曾是个市,现在是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巴彦淖尔市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部。南临黄河,以主河道中流分水为界,与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阴山南麓的黄河故道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东与五原县接壤,西与杭锦后旗为邻。

临河区全区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有耕地235.65万亩,地属中温带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型地带,位于北纬41度,世界公认的农业种植黄金纬度,地处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河套灌区内,黄河是其土地灌溉的主要水源,年均过境流量339.8亿立方米。。

临河这个名字,是因其城址临黄河故道北河(北河后来更名为乌加河,现已成为河套灌区的主排干渠)之南沿而得名。作为固定内涵词组,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之中。而谈及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和之后秦国都是归属的九原郡西部地。到了西汉,归属朔方郡。在东汉末期,九原郡和临河县毕被废除,被南匈奴所盘踞,至三国以及晋初,都是南匈奴的牧地。

至东汉永嘉年之后,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朝的属地。在南北朝,地属北魏沃野镇。隋初,又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设郡,归属于五原郡。在唐初,又被划属丰州。贞观年间中期,丰州又被改为九原郡。

元朝覆灭西夏之后,又改归属至云内州(下州)。而在明初时期,又归于宁夏卫,隶属陕西。之后不就,又归入蒙古部属。

到了清朝的初期,被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各占了一部分。乾隆以后,置道设厅,隶属归绥道萨拉齐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成了隶属五原厅。

民国初,改厅制为县制,到是仍属五原县。然后在民国(1925年),采用了西汉时的县名,以五原县丰济渠西侧划界,以西设临河,置临河设治局。民国(1929年),又被改设为临河县。民国31年(1942年),将临河北部和西部地划出,分别置狼山县、米仓县和陕坝市政筹备处(县级)。

1950年,属陕坝专区。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7月,隶属巴彦淖尔盟。同年,撤销狼山县,分别并入临河县和杭锦后旗。1984年,撤销临河县,设立县级临河市。

然后直到,撤消巴彦淖尔盟、县级临河市,设立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始于九原,多次归于五原”,到也称得上是与“9”和“5”有着长达千年之久的羁绊吧。噢,对了,现在临河和五原(县)也是友好邻居,反正都归属巴彦淖尔市。嗯,一家人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就很棒棒。

讲过了临河的历史悠久,再来简要的说下它的今身。其实距离枫哥上次来到临河也有好些年头了,印象中这里还是一个几乎看不见太高的楼,然后到处都是灰灰的,还有点破旧的感觉,怎么看就是一个落后乡村的感觉。而现如今一看,俨然已经是一个很现代化都市的感觉了。用之前视频里一位网友的评论来讲,是西北一座安逸的小城市。

截至,临河区下辖有11个街道,7个镇、2个乡,2个农场。城市建成区55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人,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经济带中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区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有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和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当然其实城区里那个人民公园也是不错的,嗯,这些也都是枫哥在之后节目里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溜达一下地方。

#跟着头条看世界#

#巴彦淖尔头条#

#航拍内蒙古#枫哥这样说的视频

空中鸟瞰临河,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境内,一座安逸而美丽的小城

枫哥这样说

宜兴市张渚镇

10月,张渚镇上榜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696位。

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淘宝镇名单,张渚镇榜上有名。

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淘宝镇,张渚镇榜上有名。

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张渚镇上榜。

1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张渚镇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宜兴市 张渚镇古称桃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建镇,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位于宜兴市区西南30公里处的丘陵地带。四周青山迤俪、竹海环抱、茶洲飘香,著名的4-善卷景区就位于张渚境内。长期以来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素有“金张渚”之美称。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重点工业卫星镇、江苏百家名镇、江苏新型示范镇和江苏省卫生镇,现为全省19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目前,张渚镇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26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工业现价总产值54亿元,工业后劲投入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40万美元。

全镇有工业企业500多家,门类齐全,以建材、冶金、铸造、机电、造纸、印染、食品、轻化等行业为主,是全国著名的大理石、花岗岩加工基地。有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20家。近年来,张渚镇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发展私营、后劲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的力度,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青梅、茶叶、板栗、笋用林、中药材、花卉、蔬菜、水果等八大林特产基地,总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万亩,有9只农副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三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城镇建设。文教卫生发达,拥有市内一流的张渚人民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及体育场、馆。张渚高级中学、张渚高级职业中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高中和重点职业高中,桃溪中学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目前,正在积极创办省实验小学。

跨入新世纪的金张渚将进一步加快前进的步伐,再现商埠重镇的辉煌。随着宁杭、锡宜两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距高速互通出入口5公里路程的张渚镇,区位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矿山开采的大幅度压减和环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张渚的投资环境也必将得到不断优化。目前,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的金张渚工业集中区生机勃勃,已完成60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18只工业项目入园,总投资近3个亿,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已成为张渚镇工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华东百畅水利风景区

华东百畅水利风景区坐落于江苏宜兴市张渚镇大山区的马坞岕,自古赢得“阳羡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太湖入湖水系的发祥地,有“金张渚,银湖㳇,蚀了老本上戴埠。”的民谣,注解着这里山货贸

张渚张公祠

张公祠,在张渚镇西街(工农街68号),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公祠原为宋张完宅第,后改为张公祠堂。张大年(?)名完,字安国,张渚北门人。

十月二十七日,山东济宁当地部门在微山县马坡镇兴建工程,发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并发现一座石碑,题为「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经考古人员清理、研究,发现这座石碑建于明代正德十一年,也就是15,当时的工部右侍郎中崔文奎,在途经微山县的时候,曾向本地长者咨询,并参考历史资料,为梁山伯、祝英台所著。而此间石碑亦是至今仅有的一座石像,记录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生,确认了梁祝二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爱情故事,但与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公元公元后出生的,梁山伯是当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峄山的一名弟子,祝英台是当今山东济宁九曲村的一位老人,他的父亲祝员外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祝英台是祝家人唯一的一个女儿。祝员外深受儒学的熏陶,为自己没有子嗣而惋惜,所以从小就把祝英台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并且让祝英台假扮成男人去读书。

一日,祝英台离开了九曲村,在去峄山学堂的路上,与梁山伯在柳荫乡相遇。但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却不一样,他和梁山伯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只是泛泛之交,崔文奎在题诗《梁山伯祝英台墓志》中,特别提到了“刘荫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稍作停留,偶遇”。

但祝英台和梁山伯因为是同窗,所以也就混得比较熟,特别是梁山伯的天赋,更是让祝英台着迷。从那时开始,两人就是师兄师妹,一起上学,一起吃饭,一起生活。祝英台为了安全起见,并没有暴露自己的女扮男装,这三年来,梁山伯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人,梁祝的藏经洞遗迹至今还在。

故事的后续发展,尽管与神话中的情节有些类似,但是结尾有些许的变化。三年后,祝英台终于以女子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梁山伯也对祝英台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祝员外也承认了这一点,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一对恋人。只是还没来得及成亲,梁山伯就因为一场大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祝员外事先把祝英台嫁到马家人那里,就没有梁山伯被拒绝的情形。

祝员外在梁山伯去世之后,就开始和马家联姻,马家的年轻人马文才也是祝英台最欣赏的人。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感情,一直耿耿于怀,在嫁给马家人的那天,祝英台因为太过想念而生病去世。

因为没有足够的忠诚去教育百姓,所以朝堂上极力宣扬孝道,也就是所谓的贤妻良母,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最好的例子。梁山伯一族得了朝廷和“乡党士夫”的大力扶持,依照礼仪,把祝英台的棺木送到梁家的祖坟,“自葬山伯之墓”,并建立了一座祠庙,专门为他守陵。说到“化蝴蝶”,其实是后世神话中梁祝的一段传奇。

永嘉之变后,西晋王朝覆灭,但如今济宁地区仍是王羲之的公公,也就是太尉褚瑾。郗鉴在战败之后,一路南下,在今日江苏宜兴及浙江会稽一带定居,不但把北方的农业技术和北方的民间风俗都带了过来,其中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因此江浙地区才会流传着梁祝的故事,就连梁祝的坟墓,都是从那里来的。

梁祝的传说是在唐代形成的,是张读在《宣室志》的编纂过程中进行了修改,其中梁山伯是个会稽人,祝英台是上虞的人,后来又加上了祝员外不肯接受梁山伯,把祝英台嫁给了马文才,祝英台最后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就让梁山伯和祝英台成为了真正的史册。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祝英台一家现在都聚居在山东济宁的垞河村,当地居民坚决要求朱、马不能联姻,梁祝剧也被禁止演出。而梁山伯一脉的子孙,大都已移居河南南阳一带,坚决不与马姓联姻。马家人常年生活在济宁附近,他们觉得在婚礼那天,新娘死了是一种倒霉的事情,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和祝、梁两个姓氏结婚,这也是为什么济宁三姓不能联姻的习俗。

五十年代,郭沫若为推广新的婚姻法律,特地去山东拜访梁山伯、祝英台的陵寝,结果他不小心去了嘉祥,错过了祝墓。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整治长江,曾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墓葬被挖过,但是没有找到尸体。直到梁山伯祝英台墓志铭的发掘,梁祝的陵寝才被修复,并在济宁又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

《邹县志》、《梁祝故事集》、《宣室志》、《山左金石志》等文献,均可供查阅。

由于带动数千名妇女从灶台走上柜台,王碎奶担任了桥头钮扣市场个体协会的会长。她也随着市场一起,成了时代标志。桥头镇最有名气的人,要数王碎奶。她是另一个做钮扣生意成名的农民。

王碎奶1947年出生在桥头镇黄堡村,这里已经是全镇平原地带的边缘,耕地面积更加有限。

1963年,王碎奶小学毕业,读了半年农业初中,不料母亲病故。16岁的她辍学当年就嫁到桥头村。

1979年,叶克春在镇里那座大桥上摆摊卖钮扣时,王碎奶还是个家庭妇女。

“当时没有生意做,种地粮食又不够吃。”王碎奶很苦恼。更苦恼的是,作为家庭妇女,不挣钱就没有经济自由,花钱都要问家里的男人要。

看到叶克春卖钮扣,当地人也跟着去外面进货来卖。不到一个星期,桥上卖钮扣的摊贩就发展到了42家,其中就包括王碎奶。她让读中学的儿子利用周末去外面进货。第一次花了一个星期,赚了100多元钱,第二次赚了200元。在生产队一年做到头一分钱都没有,这样的经商收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桥头卖钮扣得很快就有200多家。1983年,永嘉县政府正式开放桥头钮扣市场,到年底摊位达到500个,每天数千顾客、上百辆车挤在一条600米长、8米宽的街道两旁,和两座34米长、5米宽的桥上。

1984年,298个个体摊贩筹资近6万元,在小学操场建成瓦棚市场。1985年,个体摊贩又筹资30多万元,建成4层楼的新市场。

桥头镇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是桥头钮扣市场却一路风生水起,堪称当时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小商品市场。1984年3月,桥头钮扣市场的购销员陈亮把广州百货站积压5年的24吨钮扣全部运到桥头,仅40多天就一销而光。市场作用,可见一斑。1984年,桥头镇销售的钮扣共计50多亿粒,相当于全国每人5粒。这一年,桥头镇600余户人家中,万元户数量已经达到80%。

桥头市场成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标志。据统计,在1980—1990年代,到桥头镇视察过的中央及部委领导就有28人,包括总理,以及乔石、万里、田纪云、谷牧、费孝通、宋平、彭佩云、陈慕华、杜润生等领导。

由于带动数千名妇女从灶台走上柜台,王碎奶担任了桥头钮扣市场个体协会的会长和党支部书记。她个人也随着市场一起,成了时代的标志。原本只会讲方言的她,靠着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竟然学会了普通话。1993年,王碎奶达到个人政治荣誉的顶峰,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在的王碎奶,已经把钮扣生意都交给了子女。她赋闲在家,接着各种要求采访、邀请开会的电话。她说自己一共拿到了162个奖状和奖牌。——6月22日《南方日报》#商业文明##管理#

《冰笈鸟不见了》

那天冰笈鸟陪我漫步

布谷湖畔高梁地

我们不说话

喝着同山烧

思考

要住一夜吗?

后来我一转身

却发现它不见了

又留下我

独自写诗

可是冰笈鸟它一直在

藏在我望月的窗后

伏在我写诗的高梁地里

停在深深的山洞酒窖中

默默地感受着我

它说它喜欢那样不说话

甚至不见我

想像着我忧伤的泪水

也会为思念它寻找它

而流下

它宁可躲起来在不见中

获取一种尊严一种成就

它说,骄傲的冰女王啊

亿万年玄冰宫内的一切属于你

我因爱着你,而臣服于你

任你叱责命令

但是请让我有一点小小的快感

若你终于因找不到我而着急痛苦

说明你在乎我

请让我拥有

你的心也曾有一刻为我跳动

——冰吻写于.9.16于诸暨同山镇布谷湖畔。

附注: 冰笈鸟是陪伴冰女王在亿万年玄冰宫中的一只蓝羽独脚神鸟,它能时而化为英俊的男士人形出入在冰宫请示汇报。它奉冰女王之命将冰吻《情场秘笈》带往人间。冰女王一边喝各种美酒,一边写秘笈,而冰笈鸟也是陪喝着冰吻杯里的美酒而滋养着的。

酒文化原创作家冰吻女士,海量诗酒爱情故事作品,蓄势待发,知识产权赋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

照片为冰吻考察浙江知名白酒小镇同山。

同山镇,位于诸暨西南部,是省级“同山烧旅游风情小镇”,省美丽乡村示范镇乡、省农业水果特色强镇。以同山烧、红樱桃、绿剑茶闻名。

冰吻此行,是为内容故事如何输血给旅游业做思考,为做去浙江永嘉、泰顺、苍南、淳安、松阳五县的“共同富裕”公益讲座课件而做各地调研。

一说起温州人,大家都会说“中国犹太人”,以前听到这样的说法,觉得戏说的成分多一点。但看了展览之后,才知道这个称誉是名副其实的。我知道温州有几个中国第一,但没有到有这么多个中国第一:

1956年9月,中国农村进行的第一次“包产到户”试验,由永嘉县委在永嘉燎原社开率先试点。

1980年12月11日,家住温州鹿城区解放北路83号的章华妹领取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其中编号:“10101”;经营范围:“小百货”;注册资本:150元。

1983年,温州人建起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2002年12月30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的桂冠。

1984年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由苍南农民在鳌江口五个小渔村和一片滩涂上建成。

1984年9月30日,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在温州钱库镇横街29号方家老宅挂牌,“方兴钱庄”虽然因为银行上门抗议,仅挂牌营业了一天,就被迫转入地下经营。

1987年3月10日,作为“温州模式”的代表人物叶文贵,他的金乡包装材料厂开始发行股票,成为新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人企业之一。

1987年温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有关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成为国内有关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

1988年8月25日,全国第一例普通农民状告政府案件由温州中级人们法院在苍南灵溪开庭审理。

1991年1月,中国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康龙南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创办。

1991年7月28日,温州苍南人王均瑶向湖南民航局承包,开通了长沙至温州的全国第一条私营包机航线。

1992年4月,王均瑶又创办了中国首家私营包机公司。

1994年我国第一部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文件《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在温州颁布。

1998年1月,第一家奥康连锁专卖店正式亮相永嘉县上塘镇,这是中国皮鞋业的第一家连锁专卖店。

1998年6月11日清晨7时,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驶出温州站,向杭州进发,标志着我国第一条地方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的正式开通运行。

在互联网出现以后,苍南县金乡人第一个建起乡镇网站,在网上发布企业信息搞经营,因此被称为“中国数字第一镇”。

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温州人王毅诚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取了他期待已久的“温州市温信电脑租赁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家一人公司。

从这么多个中国第一中可以看到温州人骨子里就有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基因,就像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这就是温州精神的体现,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思想、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自立自强、永争一流的竞争精神。温州人更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勇于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想我不像温州人,不单单是三观有别,最主要的缺乏了温州精神中的一些元素,也是助人成功的元素。现在再一次重温温州精神,希望自己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鞭策,成功不奢望,只要能助我远离惰性,就心满意足了。

#猪肉烧出白色塑料?系塑料砧板脱落#大家注意了,你家还在使用PE塑料切菜板吗?

近日有永嘉的施女士,在市场买回家猪肉排骨,烧出了白色结晶体。经过市场监督局,送样检测及反复实验论证,施女士烧的猪肉里的结晶体,系PE塑料材质,主要来源于切菜板。

PE是什么?

PE就是聚乙烯,是乙烯经聚合制造,得到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是无毒、无味、无臭的高分子材料。其结构性好,一般用于工业、农业、包装及日常用品中。

近年来很多品牌商,用PE开发开切菜板来,打着防霉、易清洗、不变形、及耐用等特点,价格在几块钱至几十块钱不等,受到消费者喜爱走进千家万户。

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我们家庭的切菜砧板,应首选传统木质结构的砧板,再次是竹片材质砧板。PE砧板材质塑性脆,在菜刀的砍击下,溅出脱落的塑料渣,会直接混入我们的食物中,导致其它不必须要的马烦。

平时我们家庭的菜砧板,用完后清洗干净,挂在通风处,砍完肉类洗净放在阳台下晒太阳,生熟菜砧板要分开。

你对塑料砧板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发表看法!

相对于马克思将农民视为政治保守者,新中国农民从维护自己利益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冲击和突破既定的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创造新的行为模式,促使政策和体制的改变,表现出伟大的主动作为和历史的首创精神。

:生产力暴动。20世纪50年代,农民不满过快过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宰杀牲畜的闹事表达不满,被有的领导干部称为暴动,毛泽东借用为生产力暴动。

:包产到户。为抵制合作社丶人民公社的集体主义,用一小二私取代一大二公,从1957年浙江永嘉偷偷开始,到1978年安徽小岗被迫承认,包产到户遍及全国。

:瞒产私分。在集体主义体制下,乡村干部的被动顺应农民生存要求。

:自由买卖。计划体制下的农村商品市场力量。

:乡镇企业。中国乡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伟大创造和自费创业。

:村民自治。生生不息的农民当家作主追求。

:农民流动。在中华大地上用双脚作画的农民行为,改变了中国。

汉族几近亡种灭族,"五胡乱华"时期到底有多黑暗?@微头条

晋朝八王之乱后,司马家族自己把自己打残了,国库空了,百姓穷了,军力乏了。这时候,以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游牧部落为主力的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导致中原大乱,百余年间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有胡人的也有汉族的,史称"五胡乱华"。

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因为牵扯民族关系问题,各种书上写的都不太详尽。主要因为在这个时期,胡人对汉族进行了血腥屠杀,汉族几近亡种灭族。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由西晋太康三年的近2000万,锐减到冉闵灭掉羯赵时的400万。这段惨痛历史也被称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或"中原沦陷"等,堪称中国的黑暗世纪。那这一惨剧是如何发生的呢?

"移民政策"失误,以致引狼入室。自从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了曹魏和西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中央和地方财政锐减,农业荒芜,当政者便推出了"移民实边"政策,把北方边塞以外的胡人大批迁入内地。这些早期迁入的胡人大多是用来充实佃农和劳役,大多归附在汉人地主名下。经过将近80年的迁徙和繁衍,内迁的游牧民族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到晋武帝时期,关中地区的汉族和游牧民族的人口比重甚至达到了五五开,这样,大量胡人到内地聚居生活,就为他们伺机聚众叛乱提供了条件。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匮乏,军力疲弱,不足以震慑控制胡人。其实,胡人与汉族政权的对峙冲突,早已有之。汉朝时期,匈奴屡有犯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明君良将,秣马厉兵,奋勇反击,打的匈奴抱头鼠窜。"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充分彰显了汉朝军事上的霸气。三国时期,曹魏扫乌桓,孙吴灭山越,蜀汉平南中三方割据,胡人也被管教得服服帖帖,不敢造次。到了晋朝,前几年还好,"八王之乱"后就不行了,当时因混战主要在洛阳及关中地区展开,中原地带受害尤烈,一次战役有时就要死十万人左右,"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西晋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被极大削弱,失去了对胡人部族的震慑与控制。

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

当时的胡人部族大多开化程度极低,用极端原始血腥手段肆虐中原,致使中原沦为人间地狱。魏晋时期的羯、鲜卑、白匈奴、丁零、铁弗等部落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这些来自蛮荒之地的野蛮族群还保留着原始的食人兽性,其中以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公元304年,慕容鲜卑进犯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抓了数万名汉族少女。班师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为之断流。此一段不见于正史中,存于野史和如今大量网上资料中,有待考证。但汉族人口的锐减却有正史记载,充分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惨烈。

胡人军队肆虐中原

"五胡乱华"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了解它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不让此类悲剧重演。#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

【在狗肉爱好者眼里,狗肉或具有不可或缺的诱惑,但却面临着因馋嘴而带来的如此风险……】

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食材,可谓丰富多彩

狗肉,也是一些爱好者口中的饕鬄美味。然,食用后的潜在风险,却时刻相伴

因食用狗肉而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甚至危机生命

这种狗肉爱好者餐桌上的美味,极有可能是被盗狗者毒杀而来,此类“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也常有报道

比如近期宣判案件:陈某、吕某开车活跃在平阳县、永嘉县等地,通过有毒的鸭脖、药丸、毒镖等将狗猎杀偷走、销售……分别被判刑

他们经常使用的毒药是氯化琥珀胆碱或氰化物,前者可引起人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后者的剧毒性常人皆知

其实,被抓到的剧毒盗狗再贩卖到餐桌上,被抓到的,毕竟是少数

还有,我国至今并没有将食用狗肉放在合法的框架里,也就没有像牛羊猪鸡鸭肉等一些列检验检疫程序

——所以,食用狗肉风险巨大

在去年四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列有31种可合法商业养殖、商业交易和食用的动物,如猪、牛、鹌鹑、梅花鹿、银狐等,但不包括狗

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

老C个人觉得,国家已然把狗排除在合法商业养殖与交易、食用之外,何不干脆立法完全禁止售卖和食用狗肉,以确保部分群体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不受此等威胁、并保有相关法规的尊严呢

#食品安全# #狗肉# #狗#

1979年的一天,河南洛阳周公庙旁边的一处工地在施工的时候,竟挖出一座墓主人被全家灭门的西晋古墓。原来这座古墓埋葬着西晋大司农,关中侯裴袛一家,墓室里除了葬有裴袛本人棺椁外,还葬有裴袛母亲,夫人和女儿,所有人的生命都戛然而止在同一天,那就是西晋元康三年,即293年7月4日。

裴袛究竟何许人也? 遗憾的是,无论是《晋书》还是出土墓志,都没有记载这个人的详细生平事迹。但从他的官职和爵位来看,裴袛生前可谓是西晋高层,相当于今天的正国级。这一点根据《历代职官表》一书记载,大司农为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主管全国农业,为朝廷九卿之一。西晋建立后,九卿官职得以延续。至于关中侯, 这个爵位在魏晋爵位中虽排名第十七,但所享有的食邑只有数户而已,更多的只是一种荣誉象征。

需要指出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以后,西晋实行课田法,每年全国光农业地租收入就比曹魏时期要多出一倍以上,这些钱财均由大司农来支配,可见裴袛的职务在生前绝对算得上是肥差。从《晋书·食货志》可知,西晋年龄在16至60岁之间的男性,所拥有的田地每亩需要向官府缴纳8升米税收,偏远州郡比如交州和原来的汉四郡,税收是以户为单位来征收。其中平均标准为每户交米3斛,如果所在地实在是太偏僻,种地几乎没有收获,那么最少也要缴纳税收28文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当时的显赫人物,为何不见史书记载,就连墓志也十分含糊,甚至连出土文物都只有陶器? 要知道从发掘简报可知,裴袛墓基本没有被盗过,但是陪葬品只有些许陶器。除此以外,墓志里也只是简单记载墓室里葬有裴袛,裴袛母亲,妻子和女儿一家三代四口人,四个棺椁整整齐齐摆放在一起,只是尸体早已腐烂,剩下的不过是森森白骨而已。

所幸墓志里记载了裴袛一家集体死亡时间,那就是293年7月4日,文物工作者从这个时间入手,发现当时西晋正处于八王之乱,这就揭开了裴袛全家的真正死亡原因,即遭到了灭门之灾。

无独有偶,《晋书》里也记载了293年前后发生在洛阳的一件惨案。原来在司马炎第九子,楚王司马玮的煽动下,皇后贾南风控制了晋惠帝司马衷,然后以司马衷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宣称由于杨太后父亲杨骏谋反,即日起罢黜杨骏所有官职并废掉杨太后,由司马玮带兵勤王护卫皇宫。在司马玮大军的屠刀下,不仅杨骏被诛灭三族,就连杨骏同党也被处决,死亡人数达到了数千人。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杨骏死后朝政变成由司马懿第三子,汝南王司马亮与司马懿时代的老臣卫瓘来掌控,这让贾南风和司马玮都双双不满。仅仅过了几个月,在贾南风的唆使下,司马玮再次出兵,将司马亮与卫瓘都予以处决,相关亲信也遭杀害。

等到司马玮有望大权独揽的时候,贾南风则起了疑心,派中将军王宫逮捕司马玮,随即以伪造诏书的罪名除掉司马玮及其幕僚亲信,遇害人数超过千人。很明显裴袛受到这当中接二连三的某一次风波牵连,才导致全家都遇害,最后不仅名字被官方史料抹去,就连葬礼也是草草下葬,不见任何值钱的陪葬品,与其生前地位完全不相符。

从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一统,仅仅过了十余年天下就开始大乱,先是八王之乱司马家内部自相残杀,持续时间长达十五年,总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人。好不容易八王之乱结束,又过了五年则是永嘉之乱,这回闹得更大,不但西晋彻底灭亡,大量士人和皇族逃往南方,而且死亡人数更达到上百万人,中华文明面临严重浩劫。有人说司马家得国不正,从建国开始就埋下灭亡的种子,现在看来十分有道理,至少被洛阳古墓博物馆收藏的裴袛墓就是实物证据,证实了西晋历史充满血雨腥风的那一幕悲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