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心理学考研学校指导 学校心理学研究生

心理学考研学校指导 学校心理学研究生

时间:2019-03-10 06:35:39

相关推荐

心理学考研学校指导 学校心理学研究生

#重庆大学教授:对女儿教育束手无策#大学教授指导研究生70名,对初中生女儿教育束手无策,很正常!

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学教授能指导70名研究生,说明自身学历高,业务能力强,但只限于在工作上,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且研究生都是成年人。

他的初中生女儿十几岁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是个性开始走向独立,心理生理发育迅速的关键时期。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教育并不相通。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工作上业务能力强在家庭教育方面未必就一定有优势,若不学习家庭教育同样是门外汉。

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作为父母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同样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无一例外。只不过大学教授在学习家庭教育方面比平民百姓更有学历优势而已,但起点都是相同的。

总之,大学教授想教育好孩子也必须从头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知识,针对女儿的年龄段,了解她的心理发展状况。

#畅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博导回应教不好初中女儿:当爹难#

“指导过70个研究生却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的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我和女儿间最大的问题是,青春期的她不接受我的指导”。

这其实牵涉到一个人的定位问题。

人从一出生,首先学会的是喊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然后是阿姨叔叔之类的。

譬如说学喊妈妈爸爸,小孩子学喊人学说话,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妈妈为什么要一定喊成妈妈,而且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爸爸又为什么不可以喊成妈妈?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只不过有弱强而已,在大人填鸭式的天天狂轰滥炸下,她就会慢慢的跟日常联系起来,哦,妈妈是那个哺育我的人,应该喊成妈妈,她就是妈妈,爸爸呢,是那个经常往外跑出去工作的人,自己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这就初步明白了完成了我是谁,妈妈是谁爸爸是谁,这个定位问题。

《韩非子·扬权》:“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渐渐的懂得更多,老师,是那个专门教自己学文化的人,不听话,那是要换骂的,而且骂得天经地义,换句话说,挨骂那是自找的,谁叫你不听话?

妈妈爸爸呢?对不起,在她心目中,妈妈就是一个应该爱她爱得流油,爸爸为她遮风挡雨拼命赚钱的角色。

你做爸爸妈妈的要超出自己的角色定位去管已经有老师在教自己学习的事,那是多管闲事,是越俎代庖,是包办替代…

只要父母一教育,她就成了一头牛,跟你斗起来,你文化再高水平再好也好,她都不会服你管,你管得教训得越厉害,她顶得越凶。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无关。其实是你不懂她的心而已,甚至于她会质疑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这个说法,是不是那些砖家生搬硬造出来往她身上套的呢?她自会自力更生,大人又何必勉强何必多此一举。

张博导从女儿初一开始就完全不过问学习,只给她做做饭、陪伴一下,没想到孩子反而愿意主动跟他聊点什么了。

当然。

黄镜燕,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外国语言文学硕士,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主要分管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风建设等工作。曾获湖南省大学生暑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湘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湘潭市岳塘区“创文优秀青年志愿者”。

如何指导硕士生写好第一篇论文及其他

俞立平

硕士生写第一篇论文是最难的,毕竟以前的经验可能都不太管用。

我学生以硕士为主,论文以C刊为主,前些年不太重视,这几年重视了,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C刊发表,算是有一些成功经验。

首先对于大多数硕士而言,让他们自己找选题,自己开展相关研究,老师只给思路是不现实的,实际情况如此。我曾经和同行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许多名校的硕士而言,基本上老师给个思路,多数学生都可以实现。但是对于更多一般高校的硕士而言,我想这个比例应该不超过10%。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指导学生的经验可能更具有实用性。

根据我多年指导学生的成功经验,论文写作也有捷径可循,下面谈谈心得体会。

首先从每年9月开学开始,我会花半年左右的时间,每周集中一次,跟新生讲授基本科研规范、研究方法等,大概在11月中旬前后,开始给每人布置一个题目,说明研究思路、数据来源、计量方法等。然后学生开始找数据,并将处理结果汇报。根据初步数据处理结果,我会建议进一步的数据处理指导意见。

接下来让学生写个论文写作大纲,包括每篇论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几段,每段的主题句,应该写什么内容等等。

让学生开始写,原则上讲好春节前要交。

不断催促,不断指导,不断承受听不见的抱怨……

一般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在春节前完成论文,即在入学半年后完成第一篇论文,再反复修改,反复批评,当然自己的心情也变得不好……

如此经过一年时间,学生基本素质就会过关了。后面写第二篇、第三篇论文就快了。

以上过程很辛苦,无论是想选题,还是改论文,很多时候被气坏了。

不过也有喜悦的时候,级的万同学已经发表6篇C刊了,其中一篇是权威期刊,从入校到拿到第一篇C刊的录用通知,仅有8个月;级的王同学发表和录用3篇C刊,其中2篇是权威……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我的学生工作后往往会享受到写作水平提高带来的乐趣,各行各业都缺少能写东西的人才。

一个学生刚入校曾经跟我讨论要提前毕业,还有学生跟我说能否提前实习,我说坚决不允许。因为专业范围内杭州市所有的工作有老员工带3个月基本都能适应,所以你很容易被替代,但是维持你一生的技能一定是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学会的,这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再回到写论文,千万别小瞧写论文,它是你全面能力的体现:

第一,选题的思维、战略、高度。有些人是靠大脑吃饭的,有些是靠双手吃饭的,社会分工不同。我想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没有思路,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高度,对你发展很重要,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

第二,发现问题的洞察力。这是写论文非常重要的东东,其实是很烧脑的,问题表面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问题会反复出现难以解决?这些东西学会了,对以后工作很有用。

第三,语言、逻辑、细节。一篇好论文必须有好的逻辑、好的语言,好的细节,包括画图、做PPT,演讲……这些不仅对你以后工作很重要,而且对你的能力和性格培养也非常重要。

第四,培养情商和忍耐力。我是属于那种急性子老师,学生东西出得慢忍受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我相信更多的同行也是如此,没有导师会因为学生不努力而心平气和。读研其实是一种修行,你忍受住了,坚持下去,将来遇到困难也会有心理准备。

不仅要忍受写论文的压力,还要忍受其他同学在实习已经拿工资,忍受其他压力小的同学休闲时间多到处玩的压力,忍受天资聪颖的学霸的压力,你都忍住了,并且努力负重前行,你就不会差。

用一句俗语结尾:

万般皆下品,唯有论文高!

.7.28 俞立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为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家校共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更好贯彻落实“双减”要求,10月29日上午,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举办了以“我与家长共育人——融洽亲子关系 ,助力孩子成长”为主题的家校共育专题讲座。讲座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学校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全体家长均可直播观看。

本次家校共育专题讲座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专家宣讲、经验交流等形式深入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看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营造儿童健康成长良好环境,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学校特邀杜青老师为家长做讲座。杜青老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与诊断专业研究生,合肥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培心理健康专业专家讲师。活动由政教处赵华柱主任主持,施凤华副校长和现场家长一到全程聆听了讲座。

杜老师和现场家长面对面交流,语言亲切自然,以案例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疑难问题。她结合当前“双减”政策背景,分别从“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怎么办?”、“当我看到孩子玩手机不学习怎么办?”、“孩子不愿意和我沟通怎么办?”、“如果发现孩子自残自伤怎么办?”等四个方面娓娓道来,特别是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满足了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讲座中,家长们认真聆听,积极举手与专家交流,时而提笔记录,时而点头认同,时而报以掌声。他们听后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今后将更有信心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近年来,我校着力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主辅,以社会为补充”的育人网络,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等家教活动,加强家校共育;扎实开展家访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沟通功能创新家庭教育渠道,拓宽家教平台。合肥三十九中将不断搭建家校交流合作的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新书上市,为中国家庭教育找到了新途径,教育孩子只需十九步!

《科学教子十九步》出版啦!

辽宁大学出版社刘东杰主任(本书责编)评语:

本书是一部教育孩子成长家长应备的,难得的指导书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对指导孩子很实用、很管用。内容很丰富,有开拓性。在某些方面还有填补空白之意义!

此书作者王智勇先生,1960年生,辽宁康平县人。研究生毕业,牛津大学研修班结业。兼职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任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副秘书长,东北四省区家长学校协作工作组秘书长,国内公开出版《家教周报·家长园地》执行主编;辽宁铁岭师专三级教授。从1996年兼职做家庭教育工作至今,已公开发表家庭教育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三部。

《科学教子十九步》一书分上下两册。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创新性和科学性

创新与科学在于,在独创的家庭教育乾坤理论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独自探索到的“儿童成长规律和特点汇总”,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注册。

创新与科学在于,培养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育人的基本法则:健康为本、道德固本、能力护本。

创新与科学在于,健康教育告诉家长,要从孩子的生命教育开始,延展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告诉家长,培养孩子道德品质一定要把孝道放在首位;能力教育告诉家长,培养孩子的能力,一定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开始。

创新与科学在于,内容的科学。儿童成长是有自身成长需求的,这些需求内容才是家长所必须及时给予的。我们研究发现儿童0—18周岁,主要需要47个关键期上关节点的内容,6大心理转折期上的内容和3个快速成长期上的内容(俗称叛逆期)。掌握了儿童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家长就如同拿到了教育孩子的金钥匙,才能打开孩子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

创新与科学在于,教育方法的科学。为使家长能轻松做父母,我们把孩子从0岁到18周岁的家庭教育,以每一岁划分为一个教育单元,也定为一步,到18周岁恰好十九步。家长运用e+快乐体验法实施精准培养教育,孩子在“好玩”的天性中接受教育,就会回到快乐的本性,就会从一个台阶顺利走向另一个台阶,直至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新时代建设者或接班人的目的!

本书定价34元/册,全套68元。

本书已在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辽宁锐意齐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卖

#博导回应教不好初中女儿:当爹难# 【切勿将成年人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近日,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火了,他火的原因是因为曾表示“指导过70个研究生却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

张小强说,女儿上初中后,他发现自己首先在学习上教不了她,不仅数学题解不出来,语文英语也不一定能做对。他表示,我和女儿间最大的问题是,青春期的她不接受我的指导。这就跟驯马一样,你没有找到跟她的契合点时,满身激情和关爱不仅无法传导,还会让她紧张。你越发力,效果越差,最后人仰马翻。张小强还说,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期望值也更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父亲节之际看到“当爹难”这一新闻,真的令人心中一紧,确实,博导都如此,普通人的我们如何?人生最大的成功当然是指的自己能功成名就,但更重要的是也是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要不您看,在一个单位里,议论的焦点除了单位明星外,还有单位同事争气的子女。其实,张小强教授的文章,形象地说明了人到中年时的一个最大问题——焦虑。家长很容易将自己生活工作中的这种焦虑传递到子女身上,担心学习不好找不到好工作等等。对此,网友的表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我焦虑啊,我和老婆两个211本科,有时候就想,如果儿子到时候连个本科都考不上,我们这父母得当的多失败啊。”怎么办?有人支招,多生孩子因材施教, “有道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群大人所有的注意力全集中到这唯一的孩子身上!怕这样怕那样!过分焦虑成了一孩家庭的常态,孩子累家长也累!不如多生几个。”还有人认为,干脆别管了,任由发展好了,但这真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我们都知道,心病还得心药治,对于这种因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引发的焦虑,还是要自己放下过多的执念才能解决。与孩子相处首先要抛却自己想让孩子做到的要求,重沟通融合,争取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使小孩子能够有问题愿意与你倾诉,让他能够相信你。正如张小强教授所言,“我母亲因为自认为没有能力,所以早早就放手,反而让我独立自信。我小学一年级留过一级,英语最差考过17分,母亲并没有为此着急。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真的不必过度焦虑。给自己和孩子时间空间,多一些等待和陪伴,度过最难的那段时间。总有一天,我们和孩子的契合点会到来,那时就容易引导孩子。”#头条热榜#(华商微评 三石)

【博导教不了女儿:解题困难、无法沟通、自以为是、耐心等待】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曾因自己在个人介绍中描述“指导过70个研究生,却对初中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而走红,网友们纷纷表态,“博导都教不了孩子,我们感觉很欣慰”。

父亲节当天,张小强再次发声,回顾了自己教孩子的经历,并进行了经验总结。我把它归纳为解题困难、无法沟通、自以为是和耐心等待这16个字。

①解题困难

张教授说,初中数学题他已经做不出来了,语文、英语都不一定能做对,如果自己再学一遍初中课程去教孩子,一定费时费力。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即便你有博士学位,既便你已经身为教授,即便你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已经是全国顶尖人才,你敢保证拿到初中题就能得满分吗?反正我是做不到。

数理化可能还要好一点,至少孩子们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可能都学过,只是在思路和解题方法上,我们有点儿被时代淘汰的感觉。但但语文和英语这种有主观题目的科目,有时候我拿到正确答案都会感觉匪夷所思,有时候我拿到一个作文题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②无法沟通

学业上的困难对现在的家长们来说,问题还不是特别大。毕竟学校解决不了的,可以去补习班解决,补习班解决不了的,还有搜题软件。可问题恰恰在于,现在家长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集中在学业上。

以前我们经常用60后、70后、80后、90后,来描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意思是每隔,人的所思所想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年龄差了10岁,似乎就变成了两代人。再看看现在的孩子,00后、05后、10后,年龄相差五岁,似乎就变成了两代人,孩子们变化的太快,咱们家长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孩子们说的话你听不懂,孩子们唱的歌你学不会。讨人嫌的年龄从七八岁降低到了五六岁,青春期的开始从十三四岁变成了十一二岁。跟上初中的女儿沟通困难,极大地困扰了张小强教授,你有上初中的儿女吗?你是否跟张小强教授有同样的困扰呢?

③自以为是

张小强教授说,高学历人群总是自以为是,想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加到孩子的身上。我觉得高学历人群未必都自以为是,我见过不少不会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的高学历家长,所以我认为教育方式与学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有一点我认为倒是值得一说,那就是很多家长想用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避坑,想让自己的孩子不走弯路、不犯错误。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还挺可怕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打电话跟我咨询,由于中考上普高困难,所以她想让孩子出国去上高中并在国外上大学。但他又害怕国外的大学宽进严出,导致孩子毕不了业。这种左怕右也怕,前怕后也怕的家长其实并不少见。

让孩子一生不经历挫折、不犯错误,你觉得可能吗?不犯错误,怎么从错误当中汲取经验?不经历挫折,怎么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在孩子犯错之后引导他认识错误,帮助他总结经验,才是更加重要的。

④耐心等待

张小强教授说,给孩子多一点陪伴,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时间,总能找到家长和孩子的契合点,让家长去引导孩子。我倒觉得在引导之前有一个问题需要先解决,那就是理解。只给空间、给时间、给陪伴不够,家长得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家里,家长才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你不主动去理解孩子,很难指望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能学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

你认为博导教不了初中的女儿,正常不正常?你跟孩子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更多教育观点,请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博导回应教不好初中女儿:当爹难# #我在大学等你# #父亲节说出你的爱# 头条热榜

在头条,搜【高考】,权威信息一手掌握。

今天下午,一个博士生在跟我讨论完一个项目的进展后,说想就近期实验室的风气和她的状态和我说说,希望得到指导。

先说实验室同学们的状态。她说很喜欢现在大家的状态,大家在实验室待的时间都很长,就连硕士一年级的同学也都在自习室,或在实验室帮忙实验,大家实验也都很忙,很多预处理和常规的检测设备在实验室内部都已经要排队了…这学期我改变了以前“散养”“全凭自觉”的状态,用了组会和打卡两种方法。组会每周一次,我来组织和主持;打卡用软件,要求研究生待在实验室不少于六十小时,这是执行打卡的的第十六周,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实验安排在实验室的时间。学生感觉,两种方法在养成他们的习惯方面都有效。学生们也都喜欢自己和实验室成员的现在的状态。

再就是她的状态。在提出问题前,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某门课的结课论文。她说:从老师给出要求到提交作业的DDL是两周,自己从收到老师的要求开始考虑怎么弄这个作业,不知不觉中一周就在考虑中过了,结果是感觉什么都没做就进入了第二周,这时开始变得紧张,提醒自己,不能再考虑了,必须得查资料、文献了,坐在电脑前,三天又从屏幕前和脑海中迅速地闪过;只剩三天了,好像完不成了,开始变得更紧张,…剩一天了,更加紧张,焦虑…直至DDL的最后时刻,提交了一份自己很不满意的作业…。她的问题是,看起来两周都在忙活这个结课论文,可自己的心态、状态、以及U最后的感受都不好,既没有轻松地感受,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提升。以这个例子,我简单和学生讨论了我们的本性及心理活动,我给学生的建议,把想换成写,可以手写在纸上,也可以录入到电脑里,这样想的思路就落在了实际的思路和框架上,进一步查文献的时候就根据思路和框架需求分区块查找阅读,并及时提取文献和材料的同自己的框架相关的有价值、核心的观点和实例,填充到框架中,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初稿,有了雏形,所谓万事开头难啊,有了这个完整虽并不够不完美的初稿,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增,再行修改,哪怕改的面目全非,也会容易和高效很多!

指导学生,很多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或者教训,有这些,做起来说起来基本都是一套的[呲牙]

#每一天# #人生感悟# #我要上微头条#

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竟然在简介上坦言:“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网友一阵喧哗:他这是典型的“恨铁不成钢”。

张教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并不接受他的指导。

跟张教授有着“同款烦恼”的还有丁延庆教授。

他6岁就能把整本新华字典背下来,高考如愿考上北大,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目前是北大教育学院的副教授,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却对媒体吐槽:自己的女儿跟自己差太远了。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把别家孩子教育好,却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遇到过。

小孩12岁之前,爸爸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个动作,小孩都会自觉的收敛,听话照做。

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跟着父母“对着干”,叛逆、早恋、打架,有的甚至还撒气离家出走。

不管父母怎么唠叨,怎么批评,怎么惩罚,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真的“无计可施”吗?

答案当然不是!

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李玫瑾教授给出这样的答案: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可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却很难。父母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不断突破自己。

台湾有位妈妈就做的不错,当她每次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但不听劝,学习成绩还总掉队。这时她开始反思自己,她毅然放弃“言传”,选择了“身教”。

她除了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之外,还给自己报了补习班,进修大专文化的知识。在她的努力和坚持下,她最终拿到了大专学历,女儿看到后,也变得更积极向上了。

你的努力上进,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少说话,多陪伴。

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学会“闭嘴”,多倾听。

李玫瑾教授这样说道: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他如何为人处世。

现在的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以为在外边多挣点钱就可以弥补孩子所需要的“爱”,殊不知,孩子长大后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跟自己每一次的“缺席”有关。

发生过一件奇葩的事情,有个男人在珠海做生意,发了财,回家后却发现孩子叛逆、喜欢跟人家打架,被多所学校拒之门外。

后来,孩子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整天夜不归宿。

这边的父亲开始着急了,带着10万元,拉着孩子,找了一位青少年专家,希望这位专家能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位专家拒绝了,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家长才是最好的矫正专家,家长不能回避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与花钱多少没有关系。”

很多家长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并不清楚,人的成长不仅是用钱堆出来的,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更不是用钱就能换来的。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用心陪陪,用你的爱和关怀去感染他,影响他,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为著名犯罪心理学家的李玫瑾,她通过自己30年对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总结和分析,用毕生的心血写了这本书《心理抚养》。

通过这本书我们清晰地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人的养育更要关注早年的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发展。

只有物质与心理抚养相结合,才能养育出健全优秀的孩子。

作为一位宝妈,我真诚地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幸福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模样。

如果你也有带娃的烦恼和焦虑,不如看看这本书,它一定是你育儿路上最好的帮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的【看一看】进行获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