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水产考研学校 水产类考研能考什么大学

水产考研学校 水产类考研能考什么大学

时间:2021-04-15 15:54:35

相关推荐

水产考研学校 水产类考研能考什么大学

【266亿投入+立法!韩国将加快争夺自主航行船舶市场】这一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1.76万亿!

据韩国《中央日报》、韩联社等报道,2月22日,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韩国将加快推动自主航行船舶立法工作,为韩国企业提升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韩国已经确定了最新的《海洋科技发展基本规划》,将在2027年之前投入超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6亿元)的研发预算费用以推进环保船舶、自主航行船舶、智能港口、蓝色渔业等发展。

根据报道,到2025年,全球自主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的约7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00亿元)增长到约2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万亿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有望达到约33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6万亿元)。为了抢抓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韩国海洋水产部在就提出了“自主航行船舶先发制人创新发展蓝图”,到2025年实现自主航行船舶部分自主运营,到2030年实现自主航行船舶完全自主运营。去年6月,现代重工集团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Prism Courage”号(见图)成功完成了大型船舶全球首次横渡大洋的自主航行,该船应用了现代重工集团旗下Avikus公司研发的自主航行系统。

韩国海洋水产部预计,如果按照这一蓝图实施,预计到2035年将产生56.5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创造42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规模达103万亿韩元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自主航行船舶还有望减少75%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海事事故,并通过优化运输与能源消耗实现每年3400亿韩元的环保效益。

不过,韩国海洋水产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韩国还缺乏规范自主航行船舶的相关专业法律,这可能会影响韩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如果想要在自主航行船舶市场拥有主导权,韩国必须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为自主航行船舶的研究和技术实证等提供系统法律支持。为此,韩国海洋水产部已在去年11月提出了《关于促进自主航行船舶研发及商用化法案》,以推动自主航行船舶在特定海域进行示范测试。此外,韩国还将大力推进码头、中转、堆场等港口资源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以满足无人船舶、智能船舶发展的需要。

“成功了!这批黄河雅罗鱼鱼卵的受精率达到98%!”3月10日,在卢氏县文峪乡磨上村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库负责人赵道全兴奋地宣布人工授精试验结果。这是黄河雅罗鱼这一原生种群珍稀鱼种在国内首次人工繁育成功。

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库负责人赵道全兴奋地宣布黄河雅罗鱼首次人工繁育成功

黄河雅罗鱼是鲤科雅罗鱼属的一个物种,体型修长优美,肉质细嫩可口,曾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干支流内的特色鱼种。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资源量严重下降,到左右已处于濒危境地。

是什么导致黄河雅罗鱼陷入生存困境?

原来,每年5月,黄河雅罗鱼需要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的缓流和砾石滩产卵。产卵季节过后,还要洄游到龙羊峡河段。“但是,黄河上游大型水库兴建后,在蓄水时也拦截了巨大的热量,导致下游河流水温下降,严重影响了鱼类产卵。上游密集增加的梯级水电站,也如同一道道闸门,限制了雅罗鱼群洄游。”赵道全讲述着发生在黄河雅罗鱼身上的故事。

在人类水利开发需求和鱼类生态保护之间,科研人员如何达成新的平衡?

近年来,我省围绕拯救黄河流域珍稀鱼类资源,积极开展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活体、标本及细胞和基因等遗传材料收集、保藏、研发、利用等工作。省科技厅设立了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现在已保藏有黄河鲤、淇河鲫、黄河鲶、黄河雅罗鱼、拟鲿等33个种类、2万余份种质资源。

科研人员在采集黄河雅罗鱼鱼卵

特别令赵道全自豪的,是科研人员们突破了一批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乌苏拟鲿的规模化繁殖,具备了补充自然资源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视察黄河时强调,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之一,河南省科技厅在洛河洛宁段建立了乌苏拟鲿和黄河雅罗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区。

“去年5月,我们在黄河流域中上游放流了2万余尾拟鲿鱼种,它们将在2年后形成新的鱼群,融入黄河流域生态链。”赵道全介绍说,此次黄河雅罗鱼成功实现了首次人工繁育,意味着这一黄河“土著”的“回归”也已进入日程。

“以前,黄河雅罗鱼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传统美味,近几十年来却长期缺席消费市场。”赵道全感慨道,“随着人工繁育的成功,这一久违的‘黄河特产’不仅有望回归黄河流域生态链,也将为促进黄河流域水产经济发展再添‘生力军’。”

在本次野外考察中,科研人员采集到的黄河雅罗鱼亲本。久违几十载的“黄河美味”有望回归餐桌 黄河雅罗鱼在国内首次人工繁育成功-大河网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科研概况

学院主要以青藏高原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对象,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以及青藏高原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高原动物、植物和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天然产物应用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建成了省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工程与制药教学中心》,拥有省级《生物学重点学科》、省级《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中美犹他绿色联盟—新能源示范中心、高原水生生物和生态研究所、青海大学生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所和高原动物适应机制研究室。

目前我院共承担科研项目45项,科研总金额达2984.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项,科研总经费共493万元;青海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2项,科研总经费2236.3万元;其他项目9项,科研总经费255万元。先后承担青藏高原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专题等环评项目10余项;承担省市地级发展规划和专题规划(水产养殖、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医药等)10多项。截至目前,共发表论文3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9篇。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批青海省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小高地”项目;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现有5个教学科研团队,其中“高原动物适应机制研究教学科研团队”、“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团队”和“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教学科研团队”被认定为青海大学教学科研团队。目前主要从事高原动物适应机制、高原水生生物与生态、高原微生物、高原植物细胞工程、高原植物驯化与适应机制和高原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团队积极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承担高原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攻关、三江源国家公园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的技术支撑等任务。

9月11日,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通过项目课题验收。项目课题验收会专家组由科技部责任专家陈家宽教授、刘秦玉教授,项目咨询专家张经院士、于志刚教授、杨鸣研究员,国外同行专家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等15人组成。项目依托部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代表、科技部责任专家、项目咨询专家、特邀专家、国外同行专家、管理专家、课题负责人及科研骨干等4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议。会议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健主持。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孙俊立调研员代表项目依托部门讲话,向各位专家对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的支持表示感谢,对项目取得的多项科研进展表示肯定。他指出,黄海水产研究所是优秀的973项目承担单位,虽然这是973计划的最后一批项目,但也是新的起点,希望各位专家借此机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刘秦玉教授代表科技部责任专家讲话,提出了项目课题验收和成果凝练的要求。首席科学家金显仕研究员介绍了项目概况,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水平与创新性、实施效果、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数据共享、经费使用情况。与会各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各课题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针对各课题成果凝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验收提供了保障。

973项目“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执行期为-,主要围绕“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和“渔业种群早期补充过程的驱动基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渔业资源的种群补充过程为主线,针对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深入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科学研究青年团队,获得各类人才18人次,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次、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次、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次、山东省高端智库2人次、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2人次。国际学术任职11人次,其中4人次担任主席。发表论文156篇,SCI论文77篇,出版专著2部。各课题均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所拥有的并赖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实验室,代表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我国正式获批的国家实验室只有6个,其中4个都是物理方面。之前获批5个,之后,只获批了一个,堪比实验室里的大熊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