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今日盐山县生猪价格 江苏盐城滨海生猪价格

今日盐山县生猪价格 江苏盐城滨海生猪价格

时间:2022-06-30 10:32:42

相关推荐

今日盐山县生猪价格 江苏盐城滨海生猪价格

#沧州头条#今天去了盐山新的蔬菜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菜市场批了些蔬菜。在外面看,整体建设挺不错,外面道路挺宽敞,里面道路也挺宽敞,可能因为是刚刚搬迁,管理还没有步入正轨,整体显得还是有些凌乱,店铺门口堆积的很乱,并且还有好多店铺写着出租,但整体比老批发市场好太多!

今天我批发了白菜,土豆,洋葱,又买了些其他蔬菜,价格如下:(每斤)

白菜:1.5元,批发价格已经翻倍了,说是昨天还0.8元呢!

土豆:两种,一种1.4元,一种1.1元,我买的前者。

洋葱:两种,白色的1.5元,紫色的1.8元,我买的后者。

以上都是批发价格,买的比较多。后面这些都是零售价格:

生菜:3元,

尖椒:8元,

线椒和杭椒:都是15元,

白萝卜:2元,剩下的不多了,按1.5元给我的,白萝卜市场基本都没了。

蒜:买了一袋,十斤,35元。

秀珍菇:一袋,四斤,15元。

金锣猪肉:后腿和五花都是23元。

可能受河北疫情的影响,今天卖白菜,洋葱和土豆的都很火爆,价格也都有所上涨。来这里批发最好多问几家,对比一下,有的每斤也会差一两角呢。

民国时河北农民与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水平比较

1930年清苑县11村调查的原始记载。据500家农户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平均每家一年的饮食费为126.3元,其中用于粮食114元,占90%;用于肉类3.9元,占3%;用于蔬菜1.8元,占2%;用于调味品6.6元,占5%。由此可见,清苑农民的饮食消费9/10用于粮食,不但很少吃肉,蔬菜和调味品也很少。《河北省清苑县事情》也载道:“除一年三节(指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引者注)外,平时食肉者颇少,所食肉类以猪肉最为普通,牛羊肉次之”。又说到,“调味品中最主要的为盐,此外有酱、花椒、姜、糖等,但用之者极少”。老农的回忆说,村里一般人家没有吃炒菜的,家家腌一缸萝卜,一年到头吃腌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还吃一些北瓜、茄子、韭菜、葱等时令蔬菜,以及野菜。平时改善生活,拔点葱,切一切放点醋就算最好了。能吃葱沾酱的多是富农户。

据调查记载,按消费量的多寡,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消费排位依次为:玉米、小米、高粱、小麦、绿豆。不仅以粗粮为主,30年代以后甘薯还在粗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麦子不敢多吃,要拿到市场上以细粮换粗粮,一般二斗小麦能换三斗粗粮。贫农则经常吃高粱面加糠。调查统计还表明,地主富农的粮食消费也是以粗粮为主,粗粮大约占70%。东顾庄最大的地主杨继平有200多亩地,平常只是他和其母单独吃点白面,谓之开小灶;家里其他人和长工一个灶吃饭,自然以粗粮为主[5] 。在1930、1936、1946年三个时点上,小麦在口粮中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大约平均在20%,其中1936年小麦比例稍高一点(20.29%)。村民中地主口粮中小麦比例最高,为34.91%,雇农最低为13.64%。对河北省盐山县的调查,农民的营养量都大为不足,据估计,蛋白质缺乏16.8%,脂肪缺乏21.4%,碳水化合物缺乏14.9%。

每户一年消费口粮828公斤。1936年和1946年人均消费分别为159.2公斤、159.46公斤。平均起来大约每人每天不到一市斤。

冯玉祥将军关于旧中国清苑农村生活的回忆,使人们对冀中农民的饮食留下生动的印象:

吃饭的时候,没见过谁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荤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葱、萝卜、咸菜,是他们经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连咸菜也舍不得吃。只临时泡点咸水吃。麦熟的时候,才有一两家吃麦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面等杂粮。┄┄

考虑到冯玉祥的家庭至少当属中等生活水平,十年只吃一次荤席,可见当时一般清苑农家的饮食状况。

《清苑县志》云:旧中国,住房多为土坯房,少数户住到瓦房。土坯房用坯垒墙,里外抹麦秸泥,用柁、檩、椽子作骨架,上铺秫秸、苇箔,再抹麦秸泥。……砖瓦房的房盖也有不上瓦而抹麦秸泥的”。普通农民的茅屋一次又一次地被雨水冲垮,再一次又一次地加以重建。

按1930年11村统计,居住与生产用房合计,地主每户平均15.19间,而贫农则平均每户3.5间,雇农更少,仅2-3间。平均起来,每户5间多一点,这大约是中农家庭的房屋数量。

冯玉祥将军随父亲初迁至清苑时,是这样描绘他们住房的:“房子很不好,房间怕只有一丈余长的光景,房身也非常低矮,父亲立起身来,举手可触着顶上的梁木。屋内除了睡觉的土炕及做饭的地锅以外,很少再有空隙的地方。”。他又说道:“成块地泥皮常常向下脱落,更因造饭的缘故,炊烟在墙上涂抹了一层很厚的黑垩。最讨厌的是吃饭的时候,一掀锅盖,顶上的灰尘就同秋天的落叶一样,簌簌地往下降落,令人看了无法下箸。平常坐在屋里,就会看见细雨似的煤灰满处飞舞着,地上,衣服上,被子上,无处不是尘屑。”

晚清以来,许多到过中国的西方人都对农村卫生环境之恶劣深感愕然。E.A罗斯形容中国北方乡村环境是:“成堆的垃圾,粪堆,污池,泥坑,下陷的屋顶,腐烂中的草屋以及散乱的碎石” 。

村里不到过年的时候,看不见穿新衣服的人。在平常,人们的穿着十有八九都是褴褛不堪,满身补丁。个别乡绅逢年过节才穿上南方生产的绸缎服装。洋布之类在20世纪初年还很少有人穿。谢庄张维先母亲一件棉袄穿了二十年;张风文祖母出嫁时的棉袄一直穿到死,用了五十年。杨玉清与丈夫轮流穿一条裤子,丈夫出门,她就没有一条完整的裤子能穿出去。大祝泽村村民李德胜18岁的女儿,“一夏天只一身单衣单裤,晚上洗,白天穿。”

据统计,地主富农户每人每年平均消费棉布18-20 尺,而贫雇农则是10-12尺,平均起来大约每人为13-14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