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论语十二则给孩子起名字 论语里取名比较好的字

论语十二则给孩子起名字 论语里取名比较好的字

时间:2022-05-02 07:32:25

相关推荐

论语十二则给孩子起名字 论语里取名比较好的字

时至今日,《论语》已经流行了几千年,但是你知道它的编纂者是谁吗?

我们只知道,《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们将孔子的语录和言行记录并整理。而完成一系列编纂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孔子的弟子,第二代儒学宗师——子夏。

作为在《论语》中,有着众多言论的孔子弟子,子夏这个名字早被人熟知。这个在《论语》里字子夏的人,名字就叫卜商。他也是在如今的卜氏族谱中被世代相传记载的卜氏先祖。

卜商,字子夏。商和夏作为周之前的两个王朝,如此大气磅礴,非常有可能是孔子帮他起的。根据记载,卜子夏的祖先最早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后来因为某些事情遭到诛杀,于是其族人从晋国逃了出来,最后到了温县定居。

公元前492年,15岁的卜商离开家乡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卜商在72贤人中排名第四,他“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连孔子都要赞叹,能启发我的是卜商子夏啊。

孔子去世后,当时子夏还在莒父做官,后来为了弘扬孔子的儒学,他放弃了官职,专门去收集整理孔子的思想、文化,就编撰出了《论语》。

现在的《论语》就是卜子夏和曾子共同编撰出来的,丰富了儒学的文化内容。

而子夏的学生有很多名人,有帮助魏国变法的李悝、军事家吴起、史学家公羊高等等。卜子夏用一生精力实践了孔子的儒学的思想文化内容。

半部《论语》治天下,“文化圈一哥”孔子带你走遍天下,读懂《论语》中的智慧精髓,

跟你唠嗑一句“之乎者也”你会想到谁?我猜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人称“孔圣人”的孔子。孔子不仅在今天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古代社会那也是大有来头的,在当时混乱不堪的春秋时期就当上了三千弟子的老大,诸国君侯也得卖他几分薄面,你以为孔子是靠着他那一米八的身高吗?孔子是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可见孔子的实力有多牛!

孔子,名丘,字仲尼,别名孔夫子,是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人尊称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记载着孔夫子言行思想的《论语》则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圣经”,也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大部分记载的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或弟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古代大佬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西方人有《圣经》,印度人有《佛经》,伊斯兰人有《古兰经》,中国人有《论语》,北宋宰相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本书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后世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论语》周游世界,提到《论语》第一句你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濡目染,这句话虽然理解起来小意思,但是能流传至今也是有道理有原因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在一起同行的路上,同行的人里面肯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们要选择他们好的地方进行学习,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我们也要及时反思,如果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就要加以改正。就像我们从小大多都有一个学习对象,这个对象叫“别人家的小孩”,父母常说你看谁谁家的小孩,这次考试又考了第一名,在什么比赛又拿了什么奖状,好好向人家学习,这些话估计大家没少听,但话糙理不糙,这和孔子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八九不离十的。可见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既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来给自己增加砝码,也要在看到别人的缺点时多多反思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说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学会换位思考则会让你成为一个受他人尊敬的人。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最难做到的就是感同身受,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那么什么是换位思考呢?《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致意思为你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而言,我们在希望别人做什么的时候应该要先自己尝试一下,如果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去强求别人也要做到呢?就像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不同,有人觉得温暖,有人觉得刺眼。就如古人所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永远都会被善待,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体谅他人,他人也会将同样的善良与尊重回馈于你。

读《论语》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听智者传道,悟人生智慧,《论语》中的智慧精髓,句句都蕴含着真理,越读越有味道。这些不因时代更迭,不因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见解与领悟。你读过《论语》吗?最喜欢《论语》里面的哪句话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意见和看法哟。[送心][送心][送心]

聚焦《论语》化感悟129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6.9

【注释】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费:音mi,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复我:再来召我。汶上:汶,音we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感悟】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人生常常面对许多选择,有的选择还充满诱惑,怎么取舍、如何进退,需要把握原则底线,冷静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定要相结合,正确做出抉择。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15岁(公元前536-前487年)是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其以孝流传后世。父亲闵马夫的八世祖为鲁国国君鲁闵公,按当时制度,八世之后将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又逢鲁国“三桓弄权”,于是举家迁居相邑之东萧地(今安徽萧县城东南40公里处)安家落户,受聘于王室大户做塾师。

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而虐待闵子骞。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牛车,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天气骤变,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骞冻的浑身打颤,缩作一团,双手冻僵,牛绳、牛鞭滑落于地,牛车失去控制,倾于山坡翻于雪地。然而,弟弟闵革、闵蒙却无寒意。父亲见状十分气恼,一声喝斥,举鞭抽向闵子骞,鞭打之处,棉袄绽开,看似厚实的棉袄里面芦花飞散。父亲顿时惊呆,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父亲恍然大悟,原来是后妻虐待前子,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磨墨展纸写下休书,决心将姚氏赶出家门。看到父亲的举动,闵子骞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见此情景,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被儿子的言行所感动,便饶恕后妻。继母从此痛改前非,视闵子骞如同己出,全家和睦。

闵子骞曾受鲁国季桓子之请,希望他出任费邑宰。他虽有为政的抱负和能力,但因季氏专权而婉言谢绝。后经孔子劝说赴任,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虽很有成绩,却终因看不惯季氏违礼不仁而毅然辞职。或说最后病逝于长清县内,至于葬于何地却无定论,现安徽萧县、河南范县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闵子骞墓或祠。济南市内有闵子骞路,百花公园西邻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一生寡言稳重,崇尚节俭。鲁国扩建新库房征求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评价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这个人平时不发言,一旦发言就非常中肯。

历代帝王因其德行高尚,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后人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将“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并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朱熹对闵子骞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的做法极为赞赏。身处乱世,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如果不顾仁义、逐利忘义,就会误入歧途而积重难返,或与恶人为伍而身败名裂。唯有刚柔相济,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为政处世的大学问。孔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家尽孝、在国为政,践行仁德、实现理想。闵子骞在孔子的劝说下最终选择道义,把先生提倡的仁德作为毕生追求,身体力行之,大力推行力,在当地百姓中树立起良好风尚。

对后母如此包容闵子骞那么小就有如此胸怀非常难得,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二十四孝里同时记载这个故事。

【#论语里那些值得记住的话#】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话你还记得吗?今天,孔子诞辰2573周年,重温经典↓↓ (来源:人民日报)

柳永原名柳三变,是父亲给他取得名,源自《论语》中的君子有三变:远望庄重,近观温和,言辞凛然。

父亲期望他成为经国治世的君子,最初他的确不负父望,只是后来成了反面教材。

年仅10岁就写下了流传极广的《劝学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勤奋读书,老百姓也可成为王侯将相。不读书,王公贵族最终也会沦落为平民百姓。

一个少年就把读书人的出路说得如此透彻,哪怕是现在的成年人,穷其一生,也未见能明白这个道理。

柳家是儒宦世家,祖父以儒家名扬天下,生下六个儿子,全都入朝为官,柳三变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

柳家家风极严,柳三变和两个哥哥,从小就饱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在老家被誉为”柳氏三杰“。

少时学习诗文,柳三变怀着是功名用世之志,

谁曾想到长大后,却得了“艳词一哥”的名号。

柳三变的艳词,和醉云楼的花魁虫虫有很大的关系。

虫虫原名云容,和柳三变一样都是官家之后,从小在崇安一起长大。

云容懂柳三变的志向是入仕为官,自己的身份只会影响他的仕途,所以,只能快刀斩乱麻,用多年积蓄给自己赎了身,选择离开。

醉云楼花魁出去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等到柳三变赶到时,早已人去阁空,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回忆。

这一别,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多年之后,仕途失意的柳三变出走京都,那天大雨飘飘,渡河岸上,只有云容来给他送别,柳三变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雨霖铃》:

图片

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青梅竹马最后也只能含恨而终。因艳名在外,柳三变连续考了十五年科考都以失败告终。

终于在40岁时考上,眼看就要成功上岸,偏偏仁宗过名册时,就轻轻划掉了他的名字。

柳三变执着于功名,但屡次落榜,直到50天命之年,这才终于尝到了中榜滋味。

只是这滋味并不好受,因为中榜之人并不是“柳三变”,而是“柳永”。

那年,太后薨逝,仁宗摆脱了垂帘听政,为笼络天下人才,特开恩科。

柳三变又一次加入到了考公的队列,并化名柳永。

果然,圣上对柳三变这个名字深恶痛绝,考了几十年,都失败了,现在换个名字,却轻松上岸,还考进三甲。

他终于明白:皇上宁愿要一个没有名声的柳永,也不要一个艳声在外的柳三变。

也罢,此后就做一个寂寂无名的柳永,也未尝不可。

图片

世人皆知柳三变是浪子词人,却不知他也是勤政为民的名宦。

就算柳永中了进士,但在士大夫眼里,他依然是不入流的俗人,把他派到外地做地方官。

即使年事已高,柳永依然事事亲为,勤劳勤勉,关心民生。

出任盐场官时,他看到盐民日复一日的劳苦工作,依然活得艰辛,

有感而发写下《鬻海歌》,揭露了当地官商结合,压榨盐民的丑恶行为。

宋元方志把他列入名宦一类,想来原因也正是这个。

但在权贵眼里,哪怕柳永政绩再好,只能算个流量明星、戏子而已。

不会对他委以重用,更不会让他进入正史,宋史没有他的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柳三变一生多才多情,玩世不恭,可也是一位至真至纯之人。

世人都认为柳三变写的是男欢女爱之词,可男情女爱,除了肉身爱,还有超越外表、感官和成见的灵魂爱,可惜大部分人只看到肉身爱。

读柳词,看似写的是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其实在繁华背后,是社会最阴暗的角落。

他的词,蕴藏了人性的良知。

只是那个时代容不得一个真性情的柳三变,只容得下一个不起眼的柳永。

#微分享#【论语里那些值得记住的话】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话你还记得吗?今天,孔子诞辰2573周年,重温经典↓↓ (via人民日报)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必备知识点】之二

[玫瑰]关于孔子

[微风]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微风]简单生平:

孔子先祖是宋国贵族,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了避祸,逃到鲁国。

孔子三岁丧父,跟着母亲生活。

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孔子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自学。也主张“学无常师”。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孔子聚徒讲学,使学问从官府下沉至民间

五十岁时,孔子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致力于整理《师》《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微风]政治主张

“仁”的思想,即“仁者,爱人”

[微风]教育思想

学与思结合;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教育听我说# #陪读妈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