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脏腑病机之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病机之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时间:2021-04-27 03:35:59

相关推荐

脏腑病机之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病机之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脏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及按照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脏腑疾病传变的“顺”或“逆”。张仲景以此理论为依据,具体应用于防治脏腑疾病的传变,在《金医要略》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点,为脏腑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前者在第二章藏象学说中已有所论及,故不复赘;后者,则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内容。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见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改变等病理表现,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均是心之阴或阳、气或血的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1)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脏的阳气偏盛和心脏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 心脏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多为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为虚;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属实。但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常可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亦挟杂痰热、邪热。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是比较近似的。

心脏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对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是:

燥扰心神:阳气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而躁动不安,从而使情志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病理表现。

血热而脉流薄疾: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症;甚则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等病理表现。

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出现口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病理表现。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下移,即是沿经脉而下移至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病理表现。

心的阳气偏衰

心脏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逐步发展而成。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内生,郁阻心脉,以及血瘀气滞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心脏的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多因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心脏阳气虚衰,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有:

心神不足: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之阳气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遏心脉,形成心血瘀阻病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此外,心脏阳气虚衰亦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脏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致;而心脏的阳气虚损,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脏阳气不足时,则常同时伴有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心肾阳虚常能互相影响而同时并见,故在肾阳虚水泛凌心时,可导致心阳虚;而心阳虚时亦能损及肾阳,从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心阴、心血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心阴不足

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生,而见五心烦热;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能收敛阳气的浮动,影响心主神志,可见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则可见脉细数,舌质红。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则见盗汗等病理表现。

心血亏损

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于集中专一,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功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心血瘀阻

又称心脉痹阻,是指血液运行不利,痹阻心脉的病变。阳气不足,血脉寒滞,可导致心血瘀阻;痰浊凝聚,血脉瘀阻不畅,亦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阳气虚损,则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瘀血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疼痛等。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