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南门外 有个迷宫般的海门村 我绝望了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南门外 有个迷宫般的海门村 我绝望了

时间:2024-06-16 16:03:00

相关推荐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南门外 有个迷宫般的海门村 我绝望了

接上文,继续说说我的福建泉州崇武古城之旅。

这里是崇武古城的南门,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为了防御海盗、倭寇而兴建的军事防御的海疆要塞。古城四方设门楼, 临海建有一座灯塔 。

整个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石垒成,高7米,长2456米,有4座城门,城上设有烽火台、箭窗、城楼、瞭望台等设施,是一座较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花岗岩的石头城 。在南门处,可以登上古城墙。游客在古城南门外面登城墙是免费的,登高望远也不错。

这里有个海门村的旅游导览图,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看,古村里会迷路,可能你都不相信,接下来,看我的尴尬“遭遇”吧。海门古村的古迹还有不少,分饮井、旧泉春、北佳楼、魏大厝、林蚶伯故居、饲虎埔、涌泉井、詹大厝群、秀山楼、吕滨溪后裔居地、侯伯林、三教祠遗址等,每处都蕴含着一段悠长的历史,等待游客的探秘寻踪。

出南门后,正对面几米处就是武关帝庙,也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崇武“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由卫所千户徐鸾倡建,主祀三国蜀将关羽。庙为二进,中有拜亭,两侧廊庑。

在崇武古城南门的另一侧,与南门关帝庙隔城墙相对的,还有一尊大刀关公栩栩如生的石雕精品,由此可见古城与关老爷的渊源。那是1938年5月17日,日寇战舰炮轰崇武,炮口对准城门,不料打歪了。善良的本地人纷纷传说是关帝爷用青龙刀把炮弹拨到一边去,日军的炮弹被挡在了城外,落在城墙上。日军见势不妙,匆忙退却。

关帝庙内存明代名宦书法家张瑞图手书题额两方,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十年(1885年),均有重修。小庙的门里门外,修得金碧辉煌,“顶上功夫”做得很足,繁复,艳丽,层次十分复杂。这里应该是古城中心,也是古城中最有年代感的建筑了。

南门街是海门村的主要街路了,始于南城门,止于中亭街交汇的观音堂,全长约500米。整个街区分布着明清至民国时代的古建、庙宇数十处。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海峡两岸影响极深的关帝庙,有清朝二品武官张勇将军大夫第和抗日英雄张稚生烈士的故居,更有许多明清富商大贾、兵民百姓的古屋祖宅鳞次栉比坐落其中,是崇武古城武功威赫、文彩流光之地。

海门村地处崇武镇东南沿海突出部,与崇古城风景区毗邻。古城外的滨海自然景观与古城内的历史人文景观相融一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屯兵文化和古建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观赏景点星罗棋布。

海门村所属崇武半岛历来为军事重镇。历史上外来屯兵形成现在的百家姓文化。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全国唯一完整的石结构城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依姓氏而建的清代民国建筑造型各异,风格奇特,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关帝庙前”、“古厝寻幽”、“永源双益”、“南城夕照”、“大夫宅第”等著名的景点。原汁原味的闽南民风民俗与台湾省血脉相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魅力的民情风俗中国名镇。

顺着海门村里的小巷路一直向里走,里面静悄悄,几乎没有一丝声响,也很少看到村民。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偶尔可以看到一位惠安老妈妈在洗菜,岁月静好的模样。

海门村里的一处比较有特点的宅子,上写着“皇清二品武功大夫府第”,简称大夫第。武功大夫府第系武功大夫张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府第。张勇为官清廉,在发展两岸关系做出一定的贡献。府第座东朝西,庭院大门向北,主要建筑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并排,各三进、五开张,并有其它附属建筑。有闽南传统的建筑特色,有较高的文物和旅游参观价值。其浮雕系清代石雕工艺,为研究惠安雕艺史提供实物资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勇,公元1697年—1765年,字企大,号浩亭,惠安崇武人,明永乐十五年,也就是14,先祖张亮隶籍江南宜兴,以千户侯移守崇武,遂定居。张勇将军官至江南京口水师,江南狼山苏、松二镇总兵官,清授“武功大夫”,正二品。

府第系张勇将军于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占地面积5076平方米,坐东面西,庭落大门向北,有9厅156房。主要建筑有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及南邨馆。

每座大厝三进五开张,中厝内三进之间各开一大四小“五梅花”天井,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南邨馆内有会客大厅、书房、圣旨碑,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曾在此馆就寝。

大夫第里的圣旨碑。在大门旁,还有一个重修张府丁款缴纳情况表,其中张姓后代缴款踊跃,每家缴款金额从2500元到12500元不等,总数约有几十万元。

在蜿蜒九曲的街巷里边走边看,不经意间已经走入与海门村临近的潮乐村,这里是城隍庙。城隍庙建于宋元丰(1078—1085年)年间,原名诚应庙,祀灵安王张悃。1387年建古城后,易称城隍庙,祀城隍显佑伯于前殿。

城隍庙前照壁上的麒麟。1940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十二,被入侵日寇烧毁,这国耻乡恨镌刻在崇武人民的历史里。1946年乡人简修,1990年后逐依原制修复,台阶正中有石雕云龙图,为宋代遗物。庙前石埕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雕工精湛的青石狮一对,是崇武雕艺经典之品,东侧有一只基座被劈一小角,系入侵日寇烧炸所致。

城隍庙前闲坐的几位老奶奶。

不远处是吾野祠,又名黄厝祠堂。明代有名的布衣诗人黄吾野,少小读书即出语惊人,长大后,好古文辞及诸子百家学说,造诣日益加深。他仿效司马迁,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著有《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等。

黄吾野51岁时进京,诗书画轰动京城而受当朝皇帝召见。然而他坚不受官,一生布衣不仕。黄吾野有诗70卷存1400多首,不乏爱国忧民佳作。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作品被视为“神品”,世称“诗书画三绝”。黄氏宗祠建于明代,始族人发起重修,是崇武城内目前遗存的少有保留明代军营房规制的建筑物。

前行时邓仕安千古大厝。此邓祖厝,传为崇武所城千户邓仕安府第。千户邓仕安,一说为开城千户,其千户驻地设在北侧距此近百米的麦埕。传随从守城将士从漳州府十县“三丁抽一”而来,有1304员,为戍边卫国建下功业。此古大厝现存建筑占地456平方米,由正堂、厢房及廊庑三部分组成,依稀可见千户邓仕安家族的峥嵘气派。

来到魏大厝门前。魏氏祖厝,崇武典型的“皇宫式”古建筑。

魏大厝建于清道光年间,也就是18至1851年,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三进五开间,双护廊,西侧有少见的“门路亭”。东侧护廊有水井7.4米深,有先人为官的两对旗杆石。曾因失火毁掉了大部分又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修复。

魏大厝内

该族自明代经营工商业,清中期达鼎盛,清后期兼经销台湾洋货,拥巨资名噪惠东。清末民初,拓展“魏隆吉”诸多名商号,成为崇武的经商大户。

随性前行,就到了“海丝”史迹林广记。林广记属侯伯林祖厝群落,堪称清代崇武古建筑经典之作。其规制虽然不大,但内外十分精巧,对研究崇武明清两代古建筑技艺很有价值。林广记的名气,还在于它是清代中期当地闻名的三大商铺之一,为主经营销售丝绸、布匹,并以下庵染丝井为中心设有相当规模的印染作坊。林广记经营着出口海外业务。其时,崇武西城门内南侧有近百米长店铺。“广记布,穿不破”的广告用语,至今崇武人仍耳熟能详。林广记见证了泉州的“海丝”文化。

这个不起眼的院落就是明代崇武双绝之八闽琴师郑佑故居。明朝中期,崇武城里出了个闻名八闽的琴师。此人姓郑名佑字半村。后来崇武人称他郑半仙,说他的琴韵能知过去未来。泉州南音界则传说,南曲古老的《梅花操》、《八骏马》、《四时八节》及《鸟归巢》四大名曲,是郑佑在民间乐曲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流传下来的。

潇洒的海门村一游,一路不但没看到游人,甚至连本地人都难得一见,犹如古城探秘般刺激。更刺激的来了,漫无目的地转着,突然发现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迷路了!按照村内的旅游提示,还是莫辨方向。打开手机地图,却发现没有这里的导航。当真急出一身大汗,好不容易看到几位大妈,又听不懂或不会说普通话,我真的快哭了,已经在古村落里转了几个小时了。最后是图中的两个萌娃救了我,他俩给我指出了我唯一有印象的崇武古城南门的关帝庙的方向,我得救了!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的生动历史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

终于回到了崇武古城南门,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里是个“戒备森严”的检票口,而我买的门票上赫然写着一次有效,这意味着我不能再次进入景区。我赶紧和检票大叔解释,我在海门村里迷路了,我不是要进景区,我只有循来路,才能找到回泉州的车站,别的路我也不认识。我竟然把守门的大叔说乐了,格外“开恩”让我进了景区,还跟我说,别说你了,我进去都迷路!

待续,我在海丝起点——福建泉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