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杭州学军中学校友 浙大博士:Nature论文第一作者 自述成长故事

杭州学军中学校友 浙大博士:Nature论文第一作者 自述成长故事

时间:2020-05-23 21:37:33

相关推荐

杭州学军中学校友 浙大博士:Nature论文第一作者 自述成长故事

10月17日,一篇题为《Crosslinking ionic oligomers as conformable precursors to calcium carbonate》的论文刊登在《自然》(《Nature》)杂志。论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刘昭明博士,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

图:实验室同事、唐睿康教授、刘昭明博士

领军人物 | 刘昭明

刘昭明,杭州学军中学届校友,浙大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我校1991届校友、浙大化学系唐睿康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员,主要从事晶体生长机理、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相关研究。

人物自述:在学军中学时期

我的高中老师

在母校学军中学读高中时期,有几位老师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与影响,第一位老师是我们班的化学教师姚琪老师。

在高一、高二阶段,姚琪老师负责我们12班的化学课程教学。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老师,喜欢探讨各种问题而不是刻板的教学。那时,我参加学校的化学竞赛培训,经常拿高中化学以外的一些问题请教他,他总会极尽所能地回答。如果一时半会答不出,他会去找大学化学教材来一起讨论,让我感到他是一位十分负责而且求实的老师。当时,参加竞赛的同学拥有一间专用实验教室,我常和同班潘肖男同学在那里做一些“课外实验”,姚老师总会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讨论一些关于实验的新奇想法。姚老师这种对科学充满热爱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位化学老师是徐月明老师。他负责我们的化学竞赛训练,同时也是12班高三时的化学老师。徐老师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激情。在上化学竞赛或高中化学课程时,他总能让我们像打了鸡血似的。相信上过徐老师课的学生一定都有这个体会。搞懂一个问题容易,但是要把学生都教明白很难,而徐老师就能把知识给我们教得明明白白。我们仔细听徐老师的课就会发现他总能把每个问题剖析得很清楚,做到很有条理地分析每个环节,直至推出结论。所以通过徐老师的讲解,很多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这是需要对相关知识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才能做到。

由于化学竞赛成绩不够理想,我最后还是参加高考。高三回到班级上课时,刚换了新的班主任——徐小芳老师。我对她最初的印象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一开始大家都挺怕她的,但之后慢慢发现她其实很负责。我在当时属于那种有点偷懒的学生,而徐老师的出现正好压制住了我的惰性,我能考上浙大也多亏她的帮助。她的活力也是让我很佩服的特点。高三时改作业的工作量是巨大,但她每次都会改完每个学生作业,也就意味着她付出几倍的工作量。她每周还会让每个学生去写家校联系本,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家长也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而她会认真地回复每位家长。我非常敬仰她这种为工作努力拼搏,对每一位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图:高中时的刘昭明同学

高中时光,一段宝贵的经历

我读高中时,有时老师布置作业较多,我和很多同学一直很认真地完成……直到毕业、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我们才发现这段高中往事其实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经历。因为在大学期间,很多时候要靠个人自学,那时会发现学军中学老师培养的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完全可以应对很多课程的学习。

当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的优点,最重要的还是在高中练就坚韧不拔的品格。在经历过高中训练后,你会发现去坚持做很多复杂的事情时不再那么难熬了。这一特点在与很多没有经历过这种严格训练的人对比中,会表现得很明显。

人物自述:规划和成长

大学专业选择

我在化学上投入的时间比较多,一直对化学抱有兴趣,所以还是想在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学习一下。所以,高考时选择浙江大学理科试验班。那年,试验班都没有细分专业,在大一完成后,可以有一次机会选择转去其他大类专业。其实,读化工专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过考虑到我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总抱有好奇心,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偏向基础研究的化学专业。

我对电子电路以及编程是很感兴趣的,不过与化学相比,这两个爱好对于我只能算“爱好”而已。我们可以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但真正能作为专业或事业的事,应当是在经历多次挫折后还能对其保持热爱,那才是“真爱”。对于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对各种专业的理解其实十分肤浅,个人觉得可以在大学里适当体验几个专业,在遇到困难时尝试去解决,如果发现能享受解决该专业问题的过程,那我相信这就是一个“合适”的专业了。

大学四年该怎么过?

首先,我要说的是江湖上“高中好好学,考上好大学就可以玩了”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大学阶段不像高中,这里没有老师会来督促你,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由的发展模式。因此,大学的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平淡无奇的,但这四年的时光一定也是未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大学里,你可以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继续像高中一样疯狂学习,然后拿到高绩点保送国外名校;你也可以参加各种学生会、社团等,培养自己的社交和管理能力;也可以早早地进入实验室开始未来的科研生涯;或者天天宅在寝室打游戏,轻则让体重快速增长,重则因为挂科退学。

图:刘昭明在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所以,进入大学后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和想法,想好未来的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好好利用大学能提供给你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前,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现还是有限的,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大家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以此推动未来的理想和事业。所以,别以为高考完了就大功告成了,真正有意思的事在未来。

留下来,坚持下去

图:博士毕业时的刘昭明

国内完成博士学业后、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学术生涯培养模式。常规来说,有留学经历再回国后,各种待遇相比没有留学经历的都会高出一些的。我没有选择出国,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应用价值有充分的自信,相信好的工作在哪里都会发光。同时将这一工作做好后,成果将会是中国原创的,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

评价

唐睿康教授

刘昭明博士十分善于思考,动手能力也很好,因此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很好地把“创新的想法”和“验证的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实验科学成功的要素。

在科研工作中,一个人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不在其个人的“解题”能力,而重在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出题”能力,而后者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会有发现。

他还有着特有的自信,这个自信是保持定力的关键,也是坚持的原动力,不仅是科学研究也是开展任何工作的核心。

研究经历分享

关于这次论文发表在Nature上,我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是,对他们最受益的应该还是“坚持自己所想的,并努力为之奋斗”,也就是“不忘初心”。

在博士阶段,我每年都能有一些有意思的原创成果发表,但是在博士后阶段,因为一直在研究Nature论文有关的课题,停了两年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产出。要知道一个科学家两年没有成果,可能不久后就会被科学界给遗忘了。同时,因为选择在国内做博士后工作,在国内有个错误认知就是“博士后”也是一个学位,而不是一份职位,所以也会有无形的压力在身边。因此,在成果出来前,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曾有些许动摇。后来是导师唐老师的鼓励,以及他提供的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让我能心无旁骛地去做我最本源的爱好,即“如何解决这些科学问题”。

事实上,在潜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能迎刃而解,而期间的“犹豫”、“担忧”、“后悔”其实都没有任何用处,应当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认真做好自己定下的目标,并坚持为之奋斗,那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回报。

当然,我还有一点想说的就是要“敢想”。很多创新都是要跳出课本以及传统认知之外的,循规蹈矩地做研究可以做好很多出色的工作,但是跳出框架有时能发现很多“新大陆”。但是,我不想过多提这一经验,因为对于每一位要经历高考的学生,有时想太多,钻了牛角尖,反而会招致更多“错误”。所以,如果有和我经历类似的学弟学妹,一定要保留这种“敢想”的能力,因为未来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工业界,创新的过程非常需要这种不受规则限制的想法。

寄语

唐睿康教授校友

相信今天的学弟学妹们比当年的我们更加优秀,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会进入到国内一流甚至顶级高校学习。

希望大家记住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随着高度的上升,你的攀登只会越来越难,而不会越来越轻松。

其实,我自己感到最自豪的是我绝对优秀的大学生涯,那是因为我的大学也是同一群特别优秀勤奋的同学一起度过努力学习奋斗的四年。大学的我比中学时期的我更加刻苦努力,所以才有了更丰厚的收获。

因此,希望大家要在内心里有着这样的意识:大学不是放松与玩的地方,而是一个更加努力学习的地方。

刘昭明博士校友

祝贺每一位学弟学妹,因为学军中学是一所非常不错的高中,你们能考入学军中学很不容易。我在外面遇到过很多优秀的学军校友,他们的成才多少都和学军中学的培养有关。无论是我还是别的校友,在外面和人交流时提到我是“学军中学毕业”时,内心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许你们现阶段的学业会很繁重,但是请不要抱怨,因为这绝对是对每个人有益的锻炼,坚持下去,你们在未来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想感谢当年各位优秀的老师,是你们的努力工作成就了一代代优秀的学军人。也希望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一代老师能再接再厉,让学军中学变得更加辉煌。

最后,还要提到“今日我以学军为荣,明日学军以我为荣”这个口号,希望每位学军人都能做出色的工作,为我们的母校学军中学增添光彩!

唐睿康实验室

围绕生物矿化及生物材料开展跨学科研究,强调基础前沿与学科交叉,研究涵盖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1)材料形成与制备的机制研究;2)生物材料及其仿生构建与修复;3)基于材料的生物功能化。

来源:杭州学军中学 组稿:肖驿懿 编辑:周仁爱 照片:刘昭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