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妈妈 帮我穿鞋子” 聪明妈妈这样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妈妈 帮我穿鞋子” 聪明妈妈这样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时间:2020-03-22 20:09:57

相关推荐

“妈妈 帮我穿鞋子” 聪明妈妈这样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毛妈妈要带3岁的小毛出去走走,以往的这种时候,小毛迫不及待地要出门,妈妈叫他自己穿鞋子袜子,他绝对不会拖拖拉拉,这次可不一样。

小毛:“妈妈,帮我穿鞋子。”

妈妈:“宝宝自己穿鞋子,妈妈也要穿妈妈的鞋子。”

小毛:“我要妈妈帮我穿鞋子。”

妈妈穿好鞋子,打开防盗门,站在门口。妈妈说:“妈妈在这里等宝宝。”

小毛:“我要妈妈帮我穿鞋子。”

妈妈假装没听见,不回应小毛,小毛一直在不停地重复“我要妈妈帮我穿鞋子”。

过了一会,小毛的声音开始带有哭腔,眼泪也吧嗒吧嗒地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滴。

妈妈走过来,说:“那这样吧,妈妈帮忙你穿一边,给你做个示范,然后另一边宝宝自己穿。”

小毛身体一动不动,只动动嘴皮子“我要妈妈帮我穿鞋子。”

妈妈不再说劝小毛自己穿鞋子的话了,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帮小毛穿鞋子,而是温柔地抱起小毛往客厅走。妈妈说:“等宝宝自己学会穿鞋子了,我们再出门也不迟。”

出门心切的小毛哭得更厉害了,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现在就要出门。”

妈妈:“哦,那宝宝不会自己穿鞋子,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出门了吧。”

小毛:“妈妈,我要穿鞋子出门。”

妈妈:“宝宝是要自己穿鞋子吗?”

小毛:“是”

妈妈把小毛抱回原来他坐着闹别扭的地方,然后他自己 乖乖穿上鞋子。

小毛明明2岁开始就会穿鞋子了,忽然自己不想穿,不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类似小毛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是很多3岁左右孩子共同的典型表现。他们想要依赖父母、老师,依赖任何可以依赖的人。如果这种时候,家长或者老师顺了孩子的意,下次孩子就会变本加厉。依赖心一旦得逞,孩子就永无独立的意识。

类似的情况还有:

“老师,你能帮我穿下衣服吗?”

“老师,我鞋子提不上来!”

“妈妈,你喂我吃饭吧!”

遇到这种情况,大人首先要把持好自己的界限,坚决不要轻易去帮忙孩子;相反,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自信心、责任感和能力感的好机会。

一.对幼儿不合理的行为有求必应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是比同龄的孩子差,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自信、没有责任心、没有能力感,无法处理和解决与年龄相仿的问题。

“惯子如杀子”。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光有爱还远远不够,娇惯的爱犹如慢性毒药,腐蚀孩子的成长。

1.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被幼儿园劝退

惯孩子的危害,不用等到孩子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就已经表现出来。

贝贝是一个4岁的男孩,已经连续被3家幼儿园劝退。

贝贝个子长得高大,可是几乎无法生活自理。在幼儿园,其它小朋友自己吃饭,他要老师喂饭;其它小朋友自己上厕所,他不会上厕所也就罢了,还大小便拉在裤子上,一天要麻烦老师换好几条裤子。

贝贝性格蛮横,和幼儿园小朋友无法相处,总爱打架,一言不合就打人,打不过便滚地板哭闹。

第一家幼儿园上了一个学期,被老师婉拒。

第二家幼儿园上了一个星期,被老师劝退。

第三家幼儿园,面试这一环节就被拒收了。

贝贝妈也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特意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

一番测评下来,发现四岁多的贝贝智力发育大大迟缓,不管是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还是社交能力发展,都达不到指标,甚至还达不到三岁孩子的标准。

经过医生对贝贝妈的细致询问,最后得出结论:贝贝各方面发育迟缓,问题的根本在于,家人太过娇惯贝贝,事事包办,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还未表达,家人就早早满足。看起来是受尽宠爱,其实是被家长剥夺了动手和思考机会,失去学习能力。

一直把贝贝当成心头肉来爱的妈妈,万万没想到,她的过分宠爱,竟变成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西宁某私立幼儿园,曾发布“劝退七条”信息。有一条是这样的:“幼儿园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的集体生活场所,孩子需要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逐渐成长。如果家长只是一味要求我们的老师无微不至地各项生活照顾,对不起,我们不是保姆,请您离开!”

信息一出,引来各方争论,有家长反对,有家长支持。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真的会像贝贝一样,被幼儿园劝退。

明星马雅舒的女儿米雅也不例外。

马雅舒非常娇惯米雅,为了避免孩子磕碰,她甚至把客厅所有的家具都搬走,一家人像野餐一样,坐在地上吃饭。

她也承认自己太过娇惯女儿:“我总是一直把她捧在手心里,基本上只要她喊妈咪,我就会给她回应。”

在妈妈的娇惯下,三岁多的米雅,不会穿脱裤子,无法自己上厕所,被老师委婉“劝退”,如果两个星期内再不解决米雅上厕所的问题,就要面临退学。

马雅舒试图训练女儿穿脱裤子,但只要米雅撒娇拒绝,她总是妥协,无奈帮女儿穿上裤子。

她和外籍丈夫罗伯特早有育儿分歧,更因为米雅如厕的事情发生激烈争吵,爸爸坚持“放手,让孩子独立”,妈妈却总是不忍心,想让孩子慢慢来。

关于女儿的问题,罗伯特理解透彻:“米雅拒绝自己做所有的事,其实是我太太一直把孩子当成婴儿照顾。她需要独立,这是我和妈妈的责任,我们应该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3-4岁的孩子,能使用勺或筷自行用餐;能自主如厕;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图书和玩具放回原处。

惯着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但无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更会让孩子失去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孩子懒惰及依赖个性,责任感缺失。

2.习惯包办的父母,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珍珍带自己3岁的儿子宝宝去上绘画体验课,一起上课的还有另外三个小朋友。其中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淼淼,她让珍珍印象深刻。

在绘画课上,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纸张和笔,然后老师画一个圆圈做示范,让小朋友们也跟着画起来。淼淼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她的自卑简直让人看了心痛。老师示范好一个动作之后,除了淼淼,其它三位小朋友都自己在纸上画起来,只有淼淼,每次都不敢下笔,一直跟老师说:“老师,你教我 。”“老师,我不会。”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于任何可以抓在手上的东西,都要自己试一试才对,像淼淼这样拿着画笔无从下手的宝宝,还真的挺少见。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家里,淼淼想要尝试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有个声音提醒她说:“宝宝,不要那样做,那样做不对,让我来帮忙你做……”淼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渐渐的也就不想自己动手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问一下大人:“这个我不会,过来帮我”,而她总是在思维偷懒的过程中得到大人的帮助,养成依赖和自己不会思考的习惯。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与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驾驭自己的行为。

日本的7岁小男孩石田,感动了无数人。小男孩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他说:“想把头发送给生病的人”。

一开始,爸爸十分反对。

被人家说成「小姑娘」,我还要跟人家解释「其实这是一个男孩子」。

在小男孩的坚持下,爸爸认可来了孩子的行为:

他为了捐头发,才一直努力的。

而石田作为一个“特别的男孩”,在学校受尽嘲笑:

大家嘲笑我是个女孩子,还经常被捉弄。

三年之后,小男孩的头发已经变得很长,他剪下了一头长发,送给因患癌症脱发的病人。

所有人都为小男孩的爱心鼓掌,而我看到了小男孩内心强大的自信和坚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自我的想法,面对非议却仍能坚守内心,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强大自信。

自信心是一种能力,它从孩子的独立思考中来,也从孩子一步步践行思考中得到。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事事被包办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拥有自信的人。

信心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注定是在孩子用行为克服周围一个个挫折之后,在他的努力得到肯定之后,在他的思考一次次得到验证之后,在他的表达一次次得到倾听之后,他更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更好。

3.包办的爱,是培养没有责任心的巨婴的沃土

如果从来没有让孩子尽过责任,责任感从何而来?

巨婴没有爱心,没有爱心的人是没有责任感的,一心只想着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

上海街头曾有这么一个巨婴,向母亲要钱不成后,竟然在大街上殴打母亲,在视频中他不断拖拽、绊摔妈妈瘦弱的身体,还拿衣服用力抽打她的头部。

父母含辛茹苦付出几十年,却养出了一个冷漠自私的孩子,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自立之能,还疯狂榨取父母的血汗。

而那些从小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的事情我来做”的孩子,他们长成什么模样呢?

《爸爸去哪儿》中,安吉在照顾弟弟那一集中的表现圈粉无数,懂事的安吉喂弟弟吃饭,给弟弟穿鞋,种种细节表现出小小男子汉的担当。

后来采访妈妈胡可时,她提到自己常常向孩子撒娇,寻求孩子的关心和帮助。

正是这一点,让安吉有照顾别人、成为“小大人”得到历练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过程增强了责任感,而不是永远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

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就为他们包办一切。其实父母放手后,孩子的成长超乎你的想象。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让孩子有“长大的感觉”,慢慢的扩大到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部动画短片叫《巨婴》。在动画里,成年的儿子心安理得的享受妈妈的照顾,一边打游戏一边让妈妈伺候他穿衣、剃须、喂饭,想要什么东西就向妈妈伸手。

最终,年迈贫穷的妈妈再也没法满足儿子的要求,只能掏出自己的肾脏换钱,来平息儿子的怒火。

而妈妈的牺牲也无法换来儿子的长寿快乐。没有自理能力的巨婴,离开父母只有死路一条,他干脆钻进妈妈的肚子里又一次当起了婴儿。

动画看似荒谬,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生活无法自理的成人并不少见。

二.3个技巧,教孩子学会自理

婴儿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往往会由于自身的弱小而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他们仍旧要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学习各种方法,使自己能够融入世界之中。

为人父母,我们只要坚信不管现在我们的孩子他有多弱小,总有一天他会成为立足世界的强者。父母要付出全部的爱和精力帮助他努力融入这个世界,学习他不懂的东西。为此,父母做到以下3点,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强大到超乎想象。

1.走出年龄误区,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情”,这个观念害惨了多少人?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有在某一个年龄段,才可以做某一种事情。这种观点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早在19世纪天才之父老卡尔已经用自己对儿子启蒙教育的实践证明了2岁的孩子也可以很好的帮忙父母分担家务。

19世纪德国天才卡尔2岁的时候就自己主动地帮助他母亲收拾桌子,来他家做客的朋友每当看到卡尔手中拿起一个盘子时,他们常常会提醒他说:“注意,卡尔,小心将盘子弄碎了。”在这种情况下,卡尔父亲就会对好心的朋友说:“不要紧,卡尔自己会将它们放好的。”

在教育卡尔的过程中,卡尔父亲一直看重的是在卡尔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他的自信心。

好心的客人并不知道,如果不允许卡尔去碰那些盘子,或许家里会永远保住那个盘子,但“不允许”一出口就会在他的信心上留下一个阴影,很有可能推迟他某种能力的发展。

回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者身边朋友亲人的生活,有多少人在育儿过程中有意无意犯了“好心人”的行为。

日本家长就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连皇室的小公主上幼儿园都是自己拿书包,下雨天也不例外。

日本幼儿园里的场景也让很多中国父母大吃一惊。

孩子们不但能自己洗澡、洗菜、铺床、擦地,还能帮忙搬运餐具和打饭。老师只在一旁观看和指导,孩子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的多多吗?

在节目中黄磊一直引导多多“自己解决问题”,让她从小就树立了独立自理的意识。

当看到8岁的多多翻译并出版了托尔金的英文童书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独立自信的孩子就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虽只有米粒大小,也能冲破深厚的土壤,成长为参天大树。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让孩子待在温室里娇养枯萎,而是让孩子在风雨的磋磨下,自己努力生长出茂盛的根叶。

及早给予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才是父母最负责任的养育。

2.对于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父母适当协助孩子

孩子学习一项生活技能,是从0到1的质变过程,对于大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学习。需要父母不停地做示范,幼儿才能模仿和学会。因此,在幼儿想动手自己做事的时候,父母要给予适当的协助,不要让让孩子总是感受到失败的绝望。

2到3岁:生活基本自理这是孩子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开始,应该能够做到以下6件事情。1、能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2、在家长协助下,可以自己穿衣服3、脱下衣服后,会把衣服扔进洗衣筐或洗衣机里4、吃完饭后能把自己的餐盘清干净、把它拿走5、能帮忙摆放餐具6、在家长帮助下,可以自己刷牙、洗脸

拿穿衣服来说。如果是冬天,父母可以先给孩子套上毛衣,然后让孩子自己穿,这样既节省时间又避免孩子着凉。如果是生病的幼儿,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大人较多帮助,不应强调让他自己来。

同时,对孩子不会做的事父母要边示范边讲,以便孩子模仿。较难的动作如系鞋带,需要多次示范,包括在玩游戏中示范,并让孩子多次练习。

乐乐在幼儿园里算是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乐乐妈妈说,当乐乐2岁开始尝试即穿衣服时,他经常把衣服穿反。乐乐爸妈从来没有因此嘲笑或责骂乐乐,而是耐心地教他,因为他们认为不应该让乐乐觉得自己无能。

爸爸妈妈还鼓励乐乐自己收拾房间,就算收拾得很不整洁,妈妈也会夸他。幼儿收拾房间是否整洁并不重要,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做了,这就够了。

无独有偶,一位住在美国的中国宝妈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她到幼儿园接孩子时,看到同班小朋友Mike的裤子前后穿反了,裤子上的卡通图案都被穿在了后面。但令她意外的是,Mike妈妈只是对Mike说:“你虽然穿反了裤子,但是你学会了自己换裤子,这很棒!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一定会记住有图案的要穿在前面!”接着她又问:“你现在想自己试着再穿一次,还是需要我帮忙?”“妈妈,我想让你帮我穿好。”这时,Mike妈妈才动手帮他穿好了裤子。

只有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锻炼,幼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一位妈妈让11岁失明女儿“独自”上学的新闻感动了无数人。

368米的上学路,女儿要用导盲棒试探上千次,花15分钟才能走完普通人5分钟就能搞定的路。

其实,妈妈每天都跟在女儿身后全程保护,却不让女儿知道,在女儿迷路、转不出来时,妈妈也“狠心”地从没帮过她。

妈妈说,女儿总会有离开她的那一天,她希望用默默守护的方式,让女儿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能够自己克服一切。

与其因为担心安全就剥夺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不如在一旁默默守护、教孩子习得抵御风霜的能力。

这份深沉的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敢于犯错,是一个孩子成长中珍贵的行为,需要父母指导而非指责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智者说:“一次次的错误。”

对于孩子的进步,有时看他做得对时对他微笑、点头、拍拍手,表示赞赏,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做了一件失败的事,父母不应当用语言和行动来指责孩子的失败。父母要知道,孩子做了一件不成功的事,并不表示孩子本身缺乏能力,这说明他还缺乏经验和技巧,需要父母耐心去指导。

敢于犯错和能积极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行为,父母应正视孩子们敢于犯错和敢于失败的行为,因为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和改正错误。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认识到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尽量鼓励他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碰到问题时,父母让幼儿尽量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成功人士马云,他从小就不断的犯错,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他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在杭州赔本了,又到北京来。看看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但最终成功了。

一对美国父母看着孩子正在错误百出地做游戏,却坦然地作壁上观。有人问:“你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这么快就告诉他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

陶虹在访问中就分享了一次孩子打翻牛奶的经历。

她说,自己劈头盖脸地训斥女儿,让孩子的眼中充满恐惧。这一幕,给她带来深深的震动,也引起了她的反思。

她觉得,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用一场情绪暴风雨给他带来“犯错就要受罚”的可怕印象。于是,当女儿再次犯错时,陶虹就选择微笑着走过去,给手足无措的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母亲的温柔,对女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挫折教育。她使用的不是说教,而是更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身教,通过包容和谅解让孩子明白:犯错不要紧,妈妈依然爱你。

有位父亲曾讲述一个教训:他家女宝一岁大的时候,每次吃饭都对桌上的碗筷很感兴趣,会用手将它们捞过来,又扫开,咬一下,再扔到地上,不停“捣乱”,让他和妻子十分头痛。

于是,有段时间,这位父亲就脑洞大开,模仿巴浦洛夫驯狗的办法,每当孩子拨弄碗筷,他就拿一个丑陋的娃娃去吓她,试图建立“条件反射”,让孩子学乖。

一个星期之后,这位父亲就发现,孩子的确不玩碗筷了,但她变得退缩胆小,一坐到饭桌前就开始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得不改在小床上给孩子喂饭。

这个教训,显示了孩子成长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小孩子需要探索,探索是独立自理的前提。从探索到自理和独立,孩子会犯很多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父母对犯错“零容忍”,结果必然就是绞杀孩子探索的好奇心,也就抹杀了孩子的动手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