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脱贫故事|不等不靠 这对残疾夫妻用勤劳与坚强趟出一条致富路

脱贫故事|不等不靠 这对残疾夫妻用勤劳与坚强趟出一条致富路

时间:2023-10-04 09:22:47

相关推荐

脱贫故事|不等不靠 这对残疾夫妻用勤劳与坚强趟出一条致富路

提起养鸡大户陈洪彬夫妻俩,在联合乡蔡家坝村那是无人不知。夫妻俩都是残疾人,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了命运,不仅日子越过越红火,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家庭本不富裕

遭遇车祸雪上加霜

7月18日,清晨天刚亮,陈洪彬的妻子佘继菊在大儿子的帮助下用水拌好鸡食,随后一瘸一拐地提着鸡食走进了鸡舍,把鸡食投放在鸡舍的时候还不忘守护着鸡群觅食。

陈洪彬夫妻俩今年48岁,育有3个孩子,陈洪彬的二儿子陈治安今年15 岁,从出生到现在都不能讲话,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顾。

以前,夫妻俩一直在新疆务工谋生,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夫妻俩很努力,在他们回到老家修了房子,还用务工的收入为二儿子治病,生活过得很艰难,但是也还过得去。

但让夫妻俩没想到的是,房子修好后再去新疆务工的时候,两人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夫妻俩腿脚严重行动不便。突如其来的事故不仅让他们丢掉了工作,还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出事之后,陈洪彬夫妻俩在新疆休养了一段时间,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到家乡。“出事后,我们都没有能力工作,只能回到家乡,想着做点轻松的事情供孩子上学。”陈洪彬回忆起往事,仍感到悲伤。

多方帮助

夫妻俩办起养鸡场

“刚回来的时候,连种庄稼都不太可能,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那时候感到非常绝望。”看着正在读书的孩子,陈洪彬告诉自己不能退缩,要坚强的面对生活。

面对这样的家庭,蔡家坝村组干部多次上门看望慰问陈洪彬,多方面给予照顾,帮助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寻找生活出路,村组干部还商量着为陈洪彬一家规划轻松点的产业项目。几经商量,陈洪彬夫妻俩最后决定发展养殖业。

说干就干,夫妻俩东拼西凑借了一些资金,修建了养鸡场。去年4月7日,夫妻俩从重庆引进了1000只鸡,一直以务工谋生的陈洪彬夫妻,成为村里的 “养鸡大户”。

“以前都是散养几只鸡,没有大规模养过,所以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那时候引进的土鸡苗都是刚出生不久的,引进回来之后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忙活,忙着脱温、照顾等。”陈洪彬说,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学过来的,虽然累点,但是看到了希望。

“我能到今天这一步,要感谢政府、村里的干部和邻里乡亲,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佘继菊说,脚不方便,几乎不出门,什么政策都不了解,都是政府及村里干部来帮忙讲解如何做,随时来走访。

勤劳苦干

生活有了希望

养鸡的技术,对于陈洪彬夫妻俩来说,就是空白。为了掌握专门的养鸡技术,他们积极向懂技术的人请教。为让小鸡长得好,白天,他们守在养鸡场里,喂饲料、打扫鸡场;晚上,他们自学鸡群防病治病知识,研究养鸡技术。

“我们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换水、喂食,打扫鸡舍等,晚上最早都要忙到10点多才可以休息,为鸡苗准备好晚上的饮水和食物等。”佘继菊说,现在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管护鸡苗和销售成品鸡的时候会忙到更晚。

对于常人来说,这些工作都不算很难,但是对于一对残疾夫妻来说,显得很吃力。就是在给鸡投放食物的这些小事情上,一瘸一拐地提着食桶走进鸡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夫妻俩一直在努力。

养殖、防疫、销售,经过精心的管理,去年鸡场出栏了将近1000只鸡,收入了4万元。夫妻俩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陈洪彬今年6月3日再次从重庆引进了2000只鸡和1000只鸭,扩大了养殖规模。

“去年,每只鸡以13元每斤的价格出售在黔江蓝海城菜市场的。”陈洪彬看着长势良好的鸡苗,对今年养殖的收入信心满满。

作者:杨春燕

编辑:骆 容 | 编审:黄智宇

彭水日报社出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