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山东一小镇被誉为“华侨之乡” 追忆那些年“下南洋”的故事!

山东一小镇被誉为“华侨之乡” 追忆那些年“下南洋”的故事!

时间:2021-07-22 15:45:29

相关推荐

山东一小镇被誉为“华侨之乡” 追忆那些年“下南洋”的故事!

前言:

前几日家中闲谈,听到老人讲述当年“下南洋”的故事,今天小编故整理!

在这里,主要讲述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作为近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首先我们现在了解一下柳疃镇,柳疃镇位于山东省昌邑市北部10公里左右,北临渤海湾,是全国最大的丝织镇,长江以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山东省文明乡镇示范点、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 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名乡镇、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模范镇、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潍坊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潍坊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农村工作先进镇、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乡镇等。吴官正、姜春云、胡绳等领导人曾来视察。(以上资料来源于百科)

柳疃镇的下南洋之路

下南洋对于柳疃镇来说,主要还是以去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各国为主,这几年下南洋有好多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但是跟我今天讲述的可能不太一样!

最早开始下南洋的为柳疃镇杨氏兄弟,到达爪哇,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刚开始销路并不理想,后来慢慢的打开的销路,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三七年,下南洋达到了一个顶峰,使得柳疃也成为了华侨之乡!

当时由于日本占领琉球,海上的航线经常受到阻碍,很多下南洋的人只能绕道陆地,从云南、广西等地去往东南亚各国,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东南亚各国,丝绸之路阻断,好多华侨或者选择回国,或者选择在当地另谋生路,也就是这次的转折成就了太多的华侨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基本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老人家讲述“下南洋”的故事

据一些老人讲,他们的父辈基本都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在柳疃镇当地以及附近的的村镇都有很多人踏上了下南洋的步伐,有的人衣锦还乡,有的人客死他乡!老人讲,那个时候柳疃镇丝绸业很发达,布匹的生产量也很大,当年下南洋,只需要到柳疃镇生产丝绸的厂家,登记你所在的村以及个人信息,就可以认领一部分丝绸,等卖完以后回国后再给厂家货款,基本上算是无本买卖,就这样,无数的人背着布匹靠着双腿踏上了南下之路,有的人选择从青岛登船,大部分人还是由陆路南下,老人讲当年下南洋的人中有很多都是走了以后就杳无音讯,据一些回来的老人讲述,很多都是在半路上去世的。

当然我作为柳疃镇周边的人来说,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我们本家也有一位曾经下南洋的老人,回来之后的讲述,他们会在当地将销售丝绸所得的钱财在当地换成金银带回国内,有好多同伴都是在半路上为了钱财反目成仇,也有的选择在当地继续逗留,因为那个时候柳疃镇好多的商户都在广州地区开设商号,他们进货就不必再回到柳疃镇,直接从广州的商号拿货继续售卖!

故事二:邻居家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华侨,至死都没有回国,这位老人也几次去往印尼祭奠他的父亲,这位老人讲述,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走了,家中只有他跟母亲生活,建国后很长时间才有了联系,他去印尼听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们讲,父亲当年去到印尼以后丝绸生意做得还不错,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来由于日本的阻碍,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成立了木器加工厂并在当地娶妻生子,慢慢的生意一步步做大,投资金行、出租车行业,据老人讲,他父亲的墓地很大,家族的产业也很多,无奈由于当年国情,这位老人终将还是要回国,回国之际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会象征性的给他点财产,如今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兄弟之间联系也少了,想必这就是很多回不到祖国华侨的归属吧!

故事三:几年前听一位老人的讲述,当年他们兄弟二人一起下南洋,同样是靠着丝绸为生计,建国前兄弟二人赚了一部分钱,打算回国,在到达云南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在云南某村其中一位兄弟驻留,安排他先回家看一下能不能把金银带回来,他回家之后,确认安全后返回云南打算跟兄弟一起回家,返回后已不见兄弟的踪影,等待数日也不见,无奈老人独自回到故乡,至今他的那位兄弟都没有音讯!

发生在柳疃镇以及周边的村镇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上图是柳疃镇新建的丝绸文化博物馆,想必里面会有更多关于柳疃下南洋的故事,有时间要进去看一看

最后,愿在外的华侨后代们,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看看你们的老一辈生活的地方!

(声明:本文文稿为小编撰写,绝无抄袭)

大家以及官方的支持是小编前进的动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