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角色效应”对小孩的影响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角色效应”对小孩的影响

时间:2024-06-30 02:53:42

相关推荐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角色效应”对小孩的影响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说起近年来的国漫,很多人会想起许多优秀的崛起之作,《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当然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实在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热门人物,流量大王,很多人都愿意为此奉献电影票,不过这一版的哪吒却和平时有些许不同。

当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我感受到了之前看哪吒未曾感受到的东西,导演很聪明地加进了很多元素,将这部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演绎得生动精彩。

今天我就想从心理学角度来和大家聊聊哪吒的成长之路。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孩子教育角度看电影

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就获得了无数好评,与老版的哪吒不同,这次的哪吒没有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也没有李靖的大义灭亲。

相反,这版的哪吒从小就是一个"魔童",一个十足的"熊孩子"。

因为本该投胎给哪吒的灵珠被想要立功的申公豹掉包成了魔丸,而这一幕又恰巧被陈塘关的老百姓们看到了。

所以从哪吒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和普通小孩不一样,更和灵珠转世的小孩不一样,他变成了集体憎恶、人人喊着要诛杀的对象。

就算是魔丸转世,刚出生的孩子也并不会有毁灭世界的能力和心思,但是在百姓们的恐惧和碎语下,哪吒的性格才慢慢越变越暴戾。

要不是父母拼命相护,答应百姓们将哪吒锁在家里,不然哪吒难以保全性命。

就算是魔丸,就算混世魔王,也渴望有小伙伴陪他一起玩,但是只要自己一出门,百姓们就尖叫地跑进家中,看到有可爱的小孩想一起玩,却被别人的父母误会,这一切的一切,都越发让哪吒感受到人们的恶意,进而更加孤僻寂寞。

另一边,被申公豹掉包的灵珠投生为了龙王的儿子敖丙,他风度翩翩,温暖纯良,但是从小却背负了振兴龙族的重担。

同时,龙族的身份也让他难以抬起头来,总是以长袍遮挡,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他却被迫早熟,敖丙的内心也是极其空虚寂寞的。

两个同时异类的孤独少年相遇了,他们成了朋友,但是两珠相遇,必有一战。

最后,曾经被人们唾弃的混世魔王成了"救世主",而本应该前途光明、造福人民的灵珠转世却成了要活埋百姓的恶魔。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懂得了导演的用意,灵珠转世为什么没有一直保持天性善良?人性到底是善是恶?

看到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将孩子误会成了"混世魔王",但却没有关注到他们"灵珠"般的内心?

二、从哪吒的成长,看"角色效应"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哪吒在从恶童到救世主的转变过程中,也曾经向好转变过,原因则在李靖夫妇身上。

父母皆爱孩子,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而殷夫人和李靖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一直赋予好的"角色"给哪吒。

在哪吒出生时,所有的百姓都叫喊着要杀掉哪吒,而哪吒受到了惊吓,狠狠地咬了妈妈的手,但是妈妈殷夫人并没有阻止或者甩掉他,而是忍着痛,给哪吒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慈爱地看着他。

当哪吒咬了一会,接触到妈妈温暖疼爱的眼神注视后,就松开了口,温暖地对着妈妈笑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信任,内心的暴戾被爱浇灭了。

李靖为了缓解儿子受伤的心灵,便对他撒了一个谎:

"儿啊,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你是灵珠转世,是上天派来斩妖除魔的,但天机不可泄露,村民并不知情,才会误以为你是妖怪。"

哪吒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自此后便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以灵珠的正面角色或者,希望有一天能够证明自己是拯救苍生的超级英雄。

他的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仙是魔,只有我自己才说了算,这是我爹教给我的道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父母赋予孩子的"正面角色"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主要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比如很多班主任对待班里的学生就存在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

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种事时候呢?

孩子学习成绩差,那就是"笨/没有努力/以后没有出息";孩子不做家务,那就是"懒惰/没有自理能力/不如去捡垃圾";孩子和自己顶嘴,那就是"不懂事/白眼狼/翅膀硬了"……

但是我们却很少给孩子赋予"正面角色",似乎在我们眼里,孩子的缺点容易被一万倍地放大,而优点却被忽略不计,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的影响的,而很多时候,"角色"的赋予往往是由家长来完成的。

当孩子认定自己处于"正面角色"时,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标准前进;而当孩子一直被认定为"负面角色"时,那么他们也更容易自暴自弃。

三、正面管教,不要用刻板印象束缚孩子

其实,如果用另一种心理学现象来解释"角色效应",其实和"刻板印象"差不多。

那么想要攻破"刻板印象",就需要"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也具有定型导向的,在儿童教育中,如果父母和师长都认为孩子优秀,孩子的潜意识下也会对自己有强烈的认同感,并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1、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反馈

似乎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内敛含蓄的我们很少表达赞美和爱,但这恰恰孩子成长需要的重要元素。

家长可能担心孩子会骄傲,会溺爱孩子,所以宁愿实施"挫折教育",也不愿夸孩子一句。

但是"夸赞"对孩子正向成长必不可少。家长们可以准备一个小小的"观察日记本",在平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看到孩子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就记录下来,然后及时给孩子鼓励。

要注意的是,夸奖的内容一定要具体,不能只是"你真聪明"、"你真棒",而是"你刚刚把这道很难的题解出来了,真不错!"或者"今天你帮妈妈叠了被子,妈妈很开心,谢谢你!"

2、不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可以说害了多少代的孩子,这也是儿童教育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

我们平时无意中说出的"笨/傻/爱哭鬼/小气鬼/没出息/内向胆小/没用"等等负面词语,都会像标签一样紧紧地黏在孩子身上。

我们的言语都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打击,所以平时评价孩子时,千万要用客观的语言,而不要带有太主观的感情色彩。

3、精心的陪伴

在整部剧里,李靖夫妇陪伴孩子的镜头是很少的,哪吒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里搞破坏,就是一个人在院子里对着天空发呆。

在哪吒的内心深处,他多希望唯一信任他的父母能陪她一起玩耍。

哈佛心理学家吉尔博特有句名言: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所以,父母日常的陪伴对孩子也非常重要,要真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就不能缺少爱,缺少父母的陪伴。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