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郎朗是怎样成为顶级钢琴家的?

郎朗是怎样成为顶级钢琴家的?

时间:2019-12-30 19:24:43

相关推荐

郎朗是怎样成为顶级钢琴家的?

点击右上角,关注“翁炫”百家号,帮你快速搞懂一本书。

你好。今天,翁炫给你带来《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第3讲。

这一讲的主题是,怎样从高手中挑出卓越?

区分高与矮、胖与瘦、快与慢,这很容易。可是,如果让你区分高与高、胖与胖、快与快呢?恐怕就有难度了。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我们无法从高手中挑出卓越。

所以,当你与一群旗鼓相当的竞争者在比赛时,一定要格外留意一些小细节,因为这些小细节会决定着你的比赛结果。

书中讲了一个有关红酒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霍奇森。霍奇森曾经是一名大学教授,退休后成了一个葡萄园的园主。他酿造了很多酒,参加了很多比赛,但结果总是让他费解。比如,一款红酒在A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却在B比赛中连入围都没入围。

这是怎么回事呢?霍奇森想搞清楚里面的玄机,于是不干园主,干起了品酒师。

然而,品酒师的工作,依然没有促进霍奇森鉴赏力的提高。他看好的一款酒,很多时候没有入围比赛。而他不看好的酒,有可能在比赛中拿到了名次。也就是说,当了品酒师之后,霍奇森越发地觉得,红酒能否获奖,充满了随机性。

最后,品酒师的工作,霍奇森又干不下去了。

但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霍奇森的心头:红酒是否获奖,究竟是不是充满了随机性呢?

霍奇森做了一个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的评委会成员。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是北美历史上,最悠久的葡萄酒比赛。

霍奇森搞来了一款红酒,分3次,发给这些评委们品尝,并请他们打分。

请注意,是同一款红酒,分了3次,随机发给评委们。

当然了,评委们并不知道是同一款红酒。

你猜结果怎么着。评委们打分的确很随性。比如,某一位评委,第一次喝这个酒时,可能给了70分,没过一会儿,再次品尝,可能给了90分。

你可能会说,一次测验,打出随机的分数,纯属偶然。

霍奇森也觉得是偶然。于是,他连续4年,都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证明,随机性不是偶然。在任何一场比赛中,任何一位评委给相同的红酒,打分一致的概率,仅有18%。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像我们在开篇中提到的一样,如果是区分量贩装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无须动用专业评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能区分差别。但是,如果要是区分顶级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那即便专业评委上阵,也难分胜负。

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哪一款顶级红酒更胜一筹。

还记得我们在前两讲中提到的吗,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能否取得成功,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的。比如,顶级红酒之间的比赛、流行音乐比赛、文学奖评选等等。

霍奇森的红酒实验告诉我们,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那是什么在决定着成功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来说一个长期以公正著称的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

这个音乐大赛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大赛。比如说,小提琴表演。如果你在小提琴表演中获胜,可以得到一张大额支票,无偿使用4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还可以进入全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学习,签订演艺合同等等。

那,这个大赛,怎样确保公平公正呢?

这个大赛,每年进入决定的只有12人。这12人,要演奏同一首曲子。这避免了有人挑选自己长期练习的曲子而占得先机。这12人,在决赛出场的顺序,是随机抽签决定的。曲子乐谱随着出场顺序的确定而下发,从而保证每人练习曲子的时间是一样的。评委打分,不得互相商量,评委一旦打出了分数就不得更改。

说到这里,你可能越发相信,这个大赛的公平公正。

然而,巴拉巴西的研究发现,相反。这个大赛和红酒大赛一样,有着精心设计的公平程序,但是这套程序导致了不公平。

以钢琴为例。1952年到1991年,长达40年,在相同的规则下,举办了11场钢琴比赛。结果发现,在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中,没有任何人获奖。获奖者主要集中在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

有两位经济学家把这些数据,放在统计学显微镜下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不是巧合。

不是巧合,那是什么?

是大赛的程序。

为什么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拿不到奖项?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多半都拿到了奖项?

大赛的曲子,不仅对参赛者是新的,对评委也是新的。第1天,评委对曲子是有生疏感的。当听了几天之后,评委们逐渐熟悉了曲子。这个时候,往往就能打出高分。

还有一个原因。第1天,就给出高分,你觉得可能吗。让你去做评委,第1天就给高分,估计你也不敢。如果你第1天就给了高分,那后面再听到让你叹为观止的表演,你该怎么办。没有哪个评委会在比赛一开始就给出高分的。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率先上场的人,在竞争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凡是有打分的比赛,这种率先上场有劣势的情况就会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那就是允许评委在看过之后的比赛,有机会修改前面给出的分数。然而,目前,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音乐或其他比赛,都没有这样的机制。

这个效应,被称为“即时偏差”。也就是说,出场顺序靠后的选手,在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的“即时性”,往往能脱颖而出。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在决定着成功,比如出场顺序。

除了出场顺序之外,还有哪些外在因素在决定着成功?

我们继续以案例的形式说明。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郎朗的钢琴表演。当他在键盘上敲击着高八度音符时,身体夸张地大幅倾斜,手指在空中抖动。

你可能惊叹于他的才华,但同时也可能会为他夸张的身体动作感到费解。

他的身体动作,之所以这样夸张,是有目的的。

什么目的?

伦敦大学开展了一个实验,可以揭开郎朗的目的。

参加实验的,有专业的音乐人,也有刚入门音乐的新手。实验要求他们来判断,三位进入决赛的选手,谁最终能获奖。

第一组,只能听选手的录音资料;第二组,既有录音资料,也有视频资料;第三组,只看没有声音的视频录像。

请注意,实验是针对音乐大赛的。按理说,单独有录音资料的这一组,也就是第一组,最利于被试者来预测出最终的获胜者。

然而,结果不是这样。

结果是,第三组,也就是,没有声音,只有动作表演的视频录像,被试者在预测的准确性上,达到了50%。

只能听到选手的录音的那一组,也就是第一组,预测的准确概率只有25%。

换句话说,没有声音只有动作的预测准确率,是能够听见声音的2倍。

荒唐吗?

真相就是如此。

音乐界的“郎朗们”之所以受人尊崇,并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音乐明显优于其他竞争者,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表演”。他们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上,郎朗的目的是什么。

郎朗非常清楚地知道两点。

第一点是,音乐这个领域,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并不好测量,是没有简单可行的测量工具的。

第二点是,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在决定着成功,比如表演方式。

用巴拉巴西的话说,如果没有硬数据来决定结果走向,那,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细节、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决定着结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面试的时候,所有的应聘者的水平与能力都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你在面试结束时与面试官开了一个小玩笑,或者你的简历上列出了一项令人好奇的技能,亦或者你戴了一副引人注目的眼镜,那你就很有可能被录用了。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为什么有些成功属于你?回想起来,你可能发现,自己在专业能力上并不比别人强多少啊。那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外在的一些小细节,把你推向了成功。

当然了,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小聪明上。你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大家都处于能力上界,至少大家的能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些小细节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好。以上就是翁炫带给你的《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第3讲。

在顶尖选手之间,做出区分,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这个时候,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细节、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决定着结果走向。

不过,如果你成功了,那么接下来,你就会接二连三地取得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我们下一讲的内容。咱们下一讲见。

————————————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第1讲:成功并不是由你的业务能力决定的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第2讲:成不成功是由钱说了算。那,怎样让自己更值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翁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