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清明|一朝春雨过 万物皆清明

清明|一朝春雨过 万物皆清明

时间:2020-05-11 16:29:04

相关推荐

清明|一朝春雨过 万物皆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一场春风,吹散了梨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天地万物,迎来了世间清明。

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的交际之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到了这个时节,万物欣欣向荣,天地间一片清净明洁。

而这个时节,最合适听风听雨、踏青插柳、祭奠先贤、敬终思远。

趁着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我们不妨赏花赏景、调养心境,迎此间清风入怀,存一轮明月在心。

让自己保持内心的“清净明洁”,做到顺时养生,与天地万物一同达到真正的“清明”。

春祭天地万物生,天人合一共清明

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每到季节转换之际,都会用相应的祭祀礼仪,来祭祀天地。

正如《礼记》上说的: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其中,春秋两季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因而,春秋两祭在四时祭祀中,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明前后,因为气温开始升高,春风慢慢变得湿润;

不仅唤醒了冬眠中的动植物,还为万物生长带来了必需的水汽,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

清明这个最合适春耕春种的时节,是春祭中的最重要的祭祀节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了清明“祭祀天地各方神灵,祈求万物生长顺遂”的习俗。

而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化,清明的意义也随之慢慢转变。

到了后来,清明就成了天地与人的生命交汇时间点,成了“孕育生命”的代名词。

就这样,清明再次进化:

从原先单纯预报天气、提醒农耕的节气,变成了人们“告别旧日时光、迎接万物新生”的重要时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还融合了寒食节中的“祭祀祖先”、上巳节中的“踏青赏春”这两大主题。

直至今日,怀念已逝的亲友、敬终思远,亲近大自然、感受新生的喜悦这两大主题活动,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传统。

清明三候春暮至,花落折柳寄相思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清明节的名称还与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在春分十五天后。

在这期间,随着清明风吹起,每逢五天天气都会经历一个明显的分段。

所以,古人将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第一个五天,白色的桐花将作为暮春时节的领头花,次第盛开。

用其微甜清苦的花香,来作为春天的后调。

此后,各种各样的花也开始凋谢,在微风细雨中零落成泥。

春天也从百花争艳的盛况中,慢慢转向绿荫初现的初夏。

如李清照所说,一夜之间,满树繁花随雨落,只剩下个“绿肥红瘦”的场景。

第二个五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

于是,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而喜阳的鹌鹑这类的小鸟开始大量出现。

此时的田间地头、公园沼泽,只要是有水有树的地方,都能听得到各种鸟儿悦耳的鸣唱。

而到了第三个五天,绿树就已经成荫,空气中的灰尘会因为雨水,吸附在树叶之上,天空的云层也会因为微尘的减少而变薄。

于是,雨后的天空就会出现七彩的虹桥。

这个时候,落花已经随处可见,绿叶也繁盛起来,柳树开始抽条,冒出嫩绿的细叶来,春天也就正式进入了尾声。

而因为“柳”的读音和“留”相似,在清明这一天,折柳赠亲友也成了清明节的保留活动之一。

上清下明阴阳平,祭奠先贤忆英魂

折柳赠人的习俗,除了柳树的谐音寓意之外,还有许多版本的传说。

而在各种版本的传说里,流传度最广的应该要数“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名臣,以“忠义”著称。

据说,当年介子推和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

介子推曾为了保持君主的性命,在重耳快被饿死的时候,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汤,靠着自残保住了重耳的性命。

但重耳在即位后,介子推却没有挟恩求报,反而自此归隐山林。

哪怕对方多次请求,他都没有出山。

于是,重耳就放火烧山,想要把介子推逼出山林,重新回到朝堂做官。

但谁知介子推并没有逃出山林,依旧坚持不出山,最后被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

他在死前还留下了一封血书,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意思是他当年的割肉救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希望重耳今后能保持政治清明,做个明君。

经此一事,重耳也决心改正以往的错误,事事以明君的标准要求自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

给和介子推一起被烧死的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后,在清明这一天,人们都会折上几支“清明柳”,去祭奠已经逝去的亲友和那些壮烈的英魂。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亲友祭奠,在社会上的地位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的人消失后,那就真结束一生了。

生离死别并不是永久的离别,记得逝者曾经来过,是对他们最好的思念。

清明节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扫墓、祭祖,更是通过对逝者的祭奠、追思,延续他们的第三次生命。

明月在心慎始终,向死而生方“清明”

祭祀除了祭奠已逝之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

让我们面对死亡,并从中感受生命的珍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古人云: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弹指一挥间。

人在生前,千万不要为了已经不可挽回的过去而浪费时间、委屈自己,随心所欲不逾矩是最好的状态。

正如《荀子》上说的: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所谓的祭祀礼仪,就是教人们谨慎地面对生死。

只有珍惜现世所拥有的一切,面对世俗纷扰时,仍能做到明月在心,保持内心的“清明”。

我们才能和天地万物一起,达到真正的“清明”。

也只有用这样“清明”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坎坷和结局,我们才能得以善始善终,不负此生。

而这,正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