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时间:2024-04-10 13:02:26

相关推荐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当地百姓称“诸葛亮庵儿”,位于南阳市区西南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圣”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之后,这里便成为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的《陋室铭》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武侯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元延祐二年(1315)增设孔明书院。元延祐四年(1317)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可惜,元末明初,又毁于战乱。

至明成化年间,“孔明书院”恢复。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都进行了修缮。其间,明世宗于嘉靖七年(1528)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年(1711),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咏卧龙岗十景石刻1块,遂依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及书院。至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况。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在一条轴线上,分前后两部分。山门外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从山门至大拜殿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另有院落,从北向南是三顾堂、关张殿、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东南面另辟诸葛书院。祠前有龙角塔,遥相顾望。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10余副,其中有1副对联特别引人关注,它就是清代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所撰写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想来“宛襄之争”早已有之。1959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南阳看到这副对联时,沉吟片刻,即将此联改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教育广大干部要想着人民,想着国家,不要争名夺利,对人们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祠内碑林蔚然成景,保存着自汉以来历代碑刻近300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汉碑亭位于南阳市武侯祠左侧,建于1959年,内有汉碑3通。一是张景造土牛碑,二是汉中赵君之碑,三是古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武侯祠的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有力,为“南阳三宝”(玉雕、烙画、《出师表》)之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