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代陶瓷工艺:青花瓷 粉彩 漆器

古代陶瓷工艺:青花瓷 粉彩 漆器

时间:2022-04-18 11:19:28

相关推荐

古代陶瓷工艺:青花瓷 粉彩 漆器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制瓷业高度发展的阶段。综观我国的陶瓷发展史,宋代是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元代是青花独步天下,明清则几乎是景兴德镇一枝独秀。

青花瓷早在唐代就有了,元代中晚期达到了一个顶峰。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制作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它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尤其是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更显得素雅而清新,别有情致。青花瓷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青花瓷代的意义。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制瓷业高度发展的阶段。综观我国的陶瓷发展史,宋代是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元代是青花独步天下,明清则几乎是景兴德镇一枝独秀

。青花瓷早在唐代就有了,元代中晚期达到了一个顶峰。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制作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它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尤其是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更显得素雅而清新,别有情致。青花瓷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青花瓷代的意义。

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纹饰或图案,然后上釉,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青花瓷实际是蓝色的,原因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钴。当然,只有配制好釉药和掌握好适当的火候,才能烧制出美丽的蓝色。

明代的青花瓷器最为有名,质地很精美,畅销海外。先后销到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甚至欧、美等大洲。在那里,青花瓷成为许多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

到了清代,制瓷技术又有了突破,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特别是粉彩瓷器是清代结合中西技术的独特创造。粉彩又称为“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大约在17世纪,法国珐琅彩技术传入中国,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我国的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烧制粉彩所用的白色彩料,在景德镇俗称为“玻璃白”。据分析是由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等熔剂制成的,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在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控制其加入量和火焰温度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其原料主要依赖进口,画意比较简单,传世器物极为罕见。到了雍正六年(公元178年),粉彩所需的原料国内已能生产,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自此粉彩彻底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跃居釉上彩的榜首。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广泛烧制粉彩。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步入了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景德镇的主要彩瓷制品。嘉庆以后,粉彩瓷器开始日趋衰落,品种和造型大为减少,上乘作品也寥寥无几。到清朝晚期,景德镇制瓷业已经没有能力再制造出精致的粉彩作品了。

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有白釉地粉彩、色地粉彩等。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画面,大多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同时兼容西方绘画技法。清代的粉彩瓷器在图案、款式、风格和形态方面都是精美绝伦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从青花到粉彩,我国明清时期的瓷器在技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国制瓷工艺的高度成熟。

美丽的纹饰,亮丽的色彩,别致的造型,它那风情万种而又变化多端的风格,总能让人为之着迷。它是生活中的日用品,也是理想的装饰物,更是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名字叫作漆器。

漆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工艺先进。漆器的使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尧、舜、禹时代,漆器工艺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有了特定的着色规定,如在漆中加进黑或红色颜。《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有:“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料…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到了商代,漆器工艺更是日趋成熟,制作的漆器相当精美。考古出土的漆器残片上绘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镶着绿松石。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漆器大都胎质坚挺,形象精美,加上细腻的花纹、鲜艳调和的色彩,简直就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紫苏油的性能,并且把这种特殊的干性油作为稀释剂掺加到漆里面。通过两者结合,既改善了绘饰的性能,又降低了成本,真可谓一举两得。从大量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看到战国的漆器彩绘中,遍布红、黄、蓝、白、黑五色以及各种复色。而且人们所用颜料的来源也极其复杂,包括蓝靛等植物性染料以及丹砂、雄黄、雌黄、石黄、红土等矿物性染料将漆器上好油漆之后,人们通常会把它放置在专门的较为阴湿密闭的荫室里,以使油漆在器物表面聚合成膜,达到干后不出现裂纹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精品,以1957-1958年在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木鼓架和1984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架最具有代表性。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其制作工艺,还是生产规模,都更上了一层楼。由于漆器业的兴盛,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当,漆园的规模与财富等同而论。司马迁说,“陈、夏千亩漆”,业者“富与千户侯等”。在汉代,朝廷在十个郡县设立漆器工官来专门从事漆器的制作,其兴盛可见一斑。汉代漆器的分工有素工(做内胎)、髹工和上工(上油漆)、黄涂工(在铜质附饰件上金)、画工(描绘油彩纹饰)、泊工(雕刻铭文等)、清工(最后修整)等,分工精细,井然有序,形成一条漆器制作的生产线。另外,除了制作的工人之外,还有供工(负责供给材料的人)、造工(负责全面管理的工师)以及各种监造的工官,各尽其能,保证了生产过程有序进行,真可谓“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以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漆器为代表。秦汉以后,作为实用物品的漆器逐渐被随后发展起来的廉价耐用的瓷器所取代,但是作为工艺品其技术仍然向前发展。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善的脱胎工艺、唐代的剔红技术、唐宋时用桐油替代紫苏油做稀释剂的工艺,都是漆器工艺上的发展和进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