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王淦昌 三次错过诺奖的中国科学家

|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王淦昌 三次错过诺奖的中国科学家

时间:2019-03-23 21:30:52

相关推荐

|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王淦昌 三次错过诺奖的中国科学家

编者按

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23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倾尽几十年宝贵生命,以惊世骇俗的智慧和昂霄耸壑的爱国主义精神,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创造出雷霆万钧气贯长虹的人间奇迹!

淡泊名利、家国天下。请记住这些为祖国国防事业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的智慧鼎英、科研巨匠、国家栋梁!

“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就是报效祖国。”1933年,年仅26岁的他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在回绝挽留他的德国科学家时,他意志坚定的如是说。

“我愿以身许国!”1961年,在祖国希望他参与和领导原子弹研制,意味着他要放弃非常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本粒子研究时,他毫不犹豫的如是说。

他就是:

·王淦昌·

(1907.5.28—1998.12.10)

核物理学家

中国核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在4岁丧父后被打碎,13岁又失母,成为孤儿的他随外婆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

1924年高中毕业,这位中学时就自学微积分课程的“学霸”,在租界林立的旧上海却没有大学可上,进入了一所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技术学校。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王淦昌和同学们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在英租界,被一个印度巡捕抓住。巡捕告诉他们,这里是英租界,不允许中国人发传单。王淦昌说:“正因为这里是英租界,我们才来发传单!你和我还不是一样,我的祖国受帝国主义欺凌,你的祖国已经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当了亡国奴。我们在为祖国的命运呼喊拼搏,你却为侵略者效劳。若此事发生在你的国土上,你能抓自己的兄弟同胞吗”?良知未泯的印度巡捕深受触动,将学生们带到僻静处,悄悄地放了。

1925年8月,王淦昌远赴北京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叶企孙、吴有训教授。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 “三一八”惨案发生,在当场被打死47人,伤200余人的游行队伍中,王淦昌亲眼目睹身边同学惨遭杀戮,悲愤难平,当晚他找到老师叶企孙,叶先生告诉他:“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国家太落后了,如果我们像历史上汉朝、唐朝那样先进、那样强大,谁敢欺侮我们呢?”这句话深深印刻在王淦昌心中。

1929年6月,王淦昌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L 迈特纳(Meitner),爱因斯坦曾评价她: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王淦昌是她唯一的中国学生。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并两次找到教师谈及此事均被拒绝了。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王淦昌的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这让当初因为王淦昌来自“中国这个近代物理学荒漠”而轻视其建议的迈特纳后悔不迭。

1932年,王淦昌在迈特纳指导下,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同年12月完成了关于内转换电子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曾去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做学术访问,访问了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等欧洲著名科学中心,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1933年底,年仅26岁的他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在回绝拘留他的德国科学家时他说“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就是报效祖国。”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在战乱中的浙大教书,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在此期间,王淦昌还把家里的金银细软全部都捐出去,给军队买枪炮,为了生活他每天牵一只羊去学校,堂堂浙大教授,上完课先去放羊然后回家,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牧羊教授”。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1956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中微子,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迄今,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已有5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荣获诺奖!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王淦昌拥有同样水平的实验设备,他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到中微子的人!这是他第二次错过诺奖!而找到这个方法时,他才不过35岁。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S B 琼斯(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49年初,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一个用于研究宇宙射线的“云室”和一批电子设备,费尽周折带回祖国。

1950年,王淦昌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52年,王淦昌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王淦昌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不料,3个月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原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物理学研究项目,自此无人领衔。

1960年12月,王淦昌从苏联回国。

1961年4月,王淦昌出现在二机部部长刘杰的办公室。刘杰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要求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指示和希望他参与和领导研制原子弹的想法。这意味着,一旦投身其间,从此就要告别基本粒子研究工作,也就是和诺贝尔将渐行渐远,而且要隐姓埋名、销声匿迹。王淦昌毫无迟疑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在世界物理学界鼎鼎大名的王淦昌仿佛凭空消失了。他变成了“王京”, 离开亲人,奔赴了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从此王淦昌这个名字却在绝密档案柜中一锁就是……

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于1962年,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作为第一颗原子弹冷实验的总指挥,王淦昌事无巨细都亲自督阵甚至动手,要求大家做到“万无一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已57岁的王淦昌亲自坐着吊车,到爆炸塔顶对装置进行验收,看雷管是否插到位、探头安装是否可靠、电源是否全接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2月,王淦昌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69年初,中央决定进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王淦昌作为地下核试验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正值“文革”,研究院人被扣上了“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叛徒”的帽子……基地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此,王淦昌着急地白天深入到两派群众中去做工作,劝大家“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团结起来,共同做好地下核试验工作”。晚上又到职工宿舍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参加科研生产。甚至食堂没人做饭都需要他去协调。

此时,年过花甲的王淦昌不顾条件恶劣背着氧气袋四处奔波,以拳拳之心、赤诚之意奇迹般地化解了两派间的对立情绪,共同在国家利益的旗帜下精诚合作,使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在1969年9月23日取得圆满成功。

1976年11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迄今最大当量(5百万吨)核试验。

人们称王淦昌为“核弹先驱”。他却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1967年,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现场

王淦昌(左一)、彭桓武(左二)、

郭永怀(左三)、邓稼先(右二)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他积极推进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在他倡导下我国相继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

这一年,隐姓埋名后,王淦昌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名字。有一年除夕夜,王淦昌和他的学生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话音刚落两人抱头痛哭……

这一年,王淦昌实现了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尽管当了大官、入了党,王淦昌仍然保持着在戈壁高原的简朴生活。但他坚持每月都从工资里拿出三分之一(100元)缴纳党费,要知道,当时,国家二级工的工资每月才只有30元!党支部的同志劝他不用交那么多党费,王淦昌却说,“党章规定党员可以自愿缴纳党费。”他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党的感情。

1982年,王淦昌主动辞去了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专门领导一个小组,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他曾说:“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我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但是有一项工作我是不会辞掉的,就是科研。”

当看到电影里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90多岁还在搞科研时,他高兴的像个孩子说:我还可以搞好多年的科研呀!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王淦昌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1985年,王淦昌把研究方向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把原有的强流电子加速器改建成泵浦准分子激光的氟化氪激光器。经过不断改进,到1996年初,激光器输出能量达到了276焦耳,使中国准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英、日本、前苏联之后具有百焦耳级氟化氪激光器的国家,并使原子能院成为我国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技术以及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形成对我国高科技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经中央批准后简称为《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终结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上世纪80、90年代,已届古稀之年的王淦昌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科研和工作活力。82岁高龄时,还登上几十米高处的工地察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在核电站建设上,王淦昌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引进设备为辅。当有人认为发展核电只需从国外引进时,王淦昌说:“我们不能用钱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而必须自己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1992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动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1997年8月7日,已90岁的王淦昌在散步时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受重伤。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并先后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2)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4)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

王淦昌教学和科研期间培养影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是他的弟子。周光召、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程开甲、杜祥琬、胡仁宇、胡思得、唐孝威、吕敏、丁大钊、王乃彦、贺贤土都曾接受他的直接指导。

国务委员张劲夫这样评价王淦昌: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科学家李政道这样评价王淦昌: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我愿以身许国!”是他对自己、对祖国最简洁有力的诠释与表达!

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 邓稼先 赵九章

姚桐斌 钱 骥 钱三强

郭永怀 钱学森 吴自良

陈芳允 杨嘉墀 彭桓武

朱光亚 黄纬禄 王大珩

屠守锷 陈能宽 任新民

程开甲 王希季 孙家栋

周光召 于 敏

编整:Origina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