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济南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 因明代东流书院在此而得名 东流书院何人建您知道吗?

济南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 因明代东流书院在此而得名 东流书院何人建您知道吗?

时间:2023-04-21 22:32:24

相关推荐

济南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 因明代东流书院在此而得名 东流书院何人建您知道吗?

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因明代东流书院在此而得名。名列济南新七十二名泉的东流泉常年喷涌,泉水绕村一周汇入狼溪河,汩汩清泉,潺潺流水,风景宜人。“山屏一曲抱寒塘,玉砌千层泛碧香”,这是东流书院创建人刘约咏东流泉的诗句,体现了他对这片山水的钟爱。刘约,就是明朝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于慎行的外曾祖父,按当地人的称呼就是老姥爷。于慎行小时候就在东流书院接受启蒙教育。

东流泉

刘约,字博之,号黄石,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河南布政司右参政,驻守南阳,官秩从三品。刘约为人正直,官声清廉,任内不畏豪强,铲除贪官,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而被罢官回乡。明朝有“弘治四杰”和文学“前七子”之称的济南籍诗人、文学家边贡曾为刘约赴任河南南阳赋诗《送刘博之参政南阳二首》:

其一: 蓟北才能会,声华早见收。道高传吏部,诗好入随州。别宴当梅雨,官程过麦秋。江湖忧正切,休上望京楼。

其二:津桥南渡头,落日片帆收。冠盖新方岳,河山古豫州。树深燕市晚,云冷爵台秋。两地分千里,怀人各倚楼。

诗中以“道高、诗好”称赞了刘约的品行、能力和诗文,抒发了依依惜别的友情。还有一件事情体现刘约的高尚品行:刘约年少时与当地徐氏女订婚,后来徐氏因眼疾失明。徐家自觉配不上刘约,主动提出退婚。刘约不允,并恳切地说:“如果失明的是我,相信你们徐家也不会悔婚吧?”与徐氏结婚后,生六子,其中长子刘田、三子刘隅都先后中进士,成就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

刘约家族祖居东阿县苫山村,为当地名门望族。刘约的父亲刘观,少时就曾随父亲在国子监读书,后遵父命不参加科举,回乡置办家业,兴办私塾。明洪武八年,东阿县城迁至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此地处在南京至北京的官道上,因而逐渐成为一座繁华的城池。刘家便到谷城安家居住,刘约别号黄石,便是取自东阿镇黄石山。谷城以南洪范池一带,山清水秀,刘约罢官回乡后,在东流泉建起来“东流精舍”,在此教授诗书。这便是东流书院的雏形。当地许多书香家庭的子弟前来求学。刘约的儿子刘田、刘隅等人也在此就读。

东流泉小瀑布

刘田为刘约长子,字伯耕,号东溪,明弘治年间进士,曾官居元氏县知县,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为人豪爽无拘,有勇有谋。惜英年早逝,38岁病故于任上。刘田就是于慎行的外祖父。刘田去世时,于慎行的母亲尚年幼,之后由其叔父刘隅抚养。

刘隅为刘约第三子,字叔正,号范东,明嘉靖二年进士,授行人,巡按江北。后任右佥都御史,曾协调各省兵力剿平当时颇有声势的流寇王士。嘉靖十九年,升任副都御史,正三品,所以人称中丞。后因军费遭劫事件罢官回乡。回乡后,刘隅又回到东流泉畔,对东流精舍进行了改造扩建,增建了大门、厢房、藏书楼、讲堂,购置一百亩土地作为书院学田,成为名闻遐迩的东流书院。刘隅不仅主持书院工作还亲自任教。此时,于慎行的父亲于玭在此读书,因其年少聪慧,被刘隅所喜爱,刘隅做主把侄女许配给于玭。当时刘家家世显贵,于家虽然也是当地乡贤,但地位和家境与刘家不可同日而语。刘家有人嫌于家家穷,可刘隅却力排众议,说于家现在虽然穷,但于家的孩子必成大器。果不其然,之后于玼中举人,先后任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后被任命为庆阳太守没去赴任而回乡。而其子于慎行更是官居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文学为一时之冠”。于家父子的成就,得益于东流书院的教育,也离不开于慎行母亲这位刘家大家闺秀的辅佐和教导,她通晓经史,理家有方,特别是对于慎行的早期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于慎行十一岁时母亲去世,把母亲平时的教导写成了《先慈言行录》。

书院村街景

刘田的别号东溪,就是东流泉的意思。刘隅别号范东,取自东流泉位于洪范池以东,可以看出对东流书院的深厚感情。刘约父子的文集均以号为名,分别为黄石文集、东溪文集、范东文集。

作 者:陈泽成 王乐洲

来源:掌上平阴 齐鲁漫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