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首都沦为陪衬 十三朝古都西安风光不再 为何受到后人冷落?

从首都沦为陪衬 十三朝古都西安风光不再 为何受到后人冷落?

时间:2023-06-17 21:00:48

相关推荐

从首都沦为陪衬 十三朝古都西安风光不再 为何受到后人冷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传承是最为完整的,尽管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是最后都能归于一统。我国从公元前2070年便建立了夏朝(还存在争议),之后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朝代更迭,周而复始。

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要宣传自己的文化,或者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一点在各朝各代都体现得很明显。

不仅如此,他们可能还会频繁的迁都,也就是更换首都,可能出于安全,也可能出于政策需要,总之他们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设政治中心。如盘庚迁殷,孝文帝迁都洛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等等。但是总有一些地方会成为这些古代帝王的共同选择,比如金陵(南京)、北京、还有西安(也叫长安)。

如果算上一些小政权,先可以称得上十三朝古都,从这个称号上就能看出它曾经的辉煌与繁华,无论是我们了解的西周、大汉,还是引以为傲的隋唐,都以这座城市为自己的中心。但是盛唐之后,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愿意在这里立国,彻底的改变了西安的命运,让它沦为一个普通的城市,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它为什么会受到这些朝代的青睐。首先是这些立国的朝代,都是与长安地区有很深的牵连。西周的都城原本就是镐京,也就是西安,它的势力范围都在这里,没有必要迁到其他地方,而西汉定都于此是因为这里离咸阳近,也就是秦原都城近,便于稳固统治;隋唐两代的帝王都和关中地区的贵族以及北周的贵族有亲属关系,定都长安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

其次便是长安的地势地形适合当作都城。古代人眼中的国都必须建在地势较高以及靠近河流的地方,一来是过去水患频繁,地势高不怕水淹,而且易守难攻,非常安全;二来便于取水,满足生活所需,一般来说,国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必然有很多人居住,没有稳定的水源,是不可能成为安身立命之所的。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西安因为这些原因崛起,也因为它们的变化而衰落。当然远不止这两个。宋元明清几乎没有开国者是西安人,或者与西安有很深的纠葛,不仅如此,因为人口越来越多,需要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西安不能自给自足,外部运粮食主要走水路,西安地势高,运不进来,很难供应生活物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很关键,甚至被专家学者们认为是西安衰落的根源。其一,经济重心的转移。我国发源于黄河流域,对中原地区的开发比较早,也就导致北方经济发达,但是随着战乱和天灾等因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活动持续了很久,最终在南宋时期彻底完成,这就导致西安等关中地区的吸引力下降,不再适合做首都。

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加速了西安与政治的脱离。早在秦汉时期,西安周围的土地是十分肥沃的,中西部地区的气候还是温暖湿润的,十分适合粮食的种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天气开始转冷,干旱加剧,加上之前对西安附近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周边环境恶化加剧,再加上粮食运不进来,也就被放弃了。

最后,政治需求的变动,准确来说是中原王朝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区域发生了变化。气候的转变可以说是将整个东亚地区的生活区域向南向东推进了一节,西汉与匈奴争夺河西走廊,深入大漠;唐朝对抗突厥、吐蕃,这些少数民族多在我国西北部活动,但是到了宋明时期,对抗重心主要在北方或者东北方,而现在地理位置上明显就落了下风。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因素,如长安城被多次破坏,影响力下降,以及统治者喜好等等,都可以解释,但是不能成为主流,因为统治者更多看重的是实际价值,注重的是对统治稳定性的帮助。笔者以为,长安虽然不再像唐朝时那样令人神往、羡慕,但是文化底蕴还在,依然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参考文献:《史记》

《新唐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