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巡展”首站红河开启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巡展”首站红河开启

时间:2023-02-06 19:28:56

相关推荐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巡展”首站红河开启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9月16日,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传承民族记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巡展(红河站)”活动在红河州博物馆开展。

此次巡展是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全面展现云南省博大精深、弥足珍贵的各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及30余年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据悉,此次巡展活动还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举办。红河站是首站,展览将持续至11月1日。

全省各民族文献古籍达10余万册(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其中彝、白、傣、壮、傈僳、纳西、瑶、藏、布依、普米族等先民用本民族的古老文字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哈尼、苗、回、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蒙古、怒、基诺、德昂、水、满、独龙族等则靠口耳相传保存下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叙事长诗、祭祀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数以万计的口传古籍。这些少数民族古籍包括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美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据统计,云南省各民族文献古籍达10余万册(卷),口传古籍4万种。

据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央抢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1984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后在10个州市和8个县建立了古籍办或民族研究所(室),基本形成了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网络。目前全省已抢救保护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81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种少数民族口传古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出珍贵古籍原件60件

本次展览展出了现存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原件60件(其中8件为国家珍贵古籍),以及各省区市30年来整理出版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成果48种200多册图书,涵盖彝文、白文、傣文、古壮字、傈僳族音节文、东巴文、瑶文、藏文、布依文、普米族“韩规”古籍等10个少数民族文种古籍。此外,展览还展出了部分古籍复制、修复和再造善本成果,并安排古籍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

据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处长沙云生介绍,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了一大批在云南各民族中流传千百年的、蕴含先贤思想与优秀文化内涵的作品。有记录着彝族古老医药知识的《献药书》,有反映傣族社会历史的《沙萨纳芒鉴》,有承载着白族古语言与文化的《山花碑》,以及反映壮族祖先农耕文明的天文历法测算器等。除此之外,还有《董永记》等深刻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内地民族与云南各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之间社会、文化、经济等交往交流交融的作品。

沙云生表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但社会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更需要少数民族古籍战线上广大同仁的不断付出、坚持与努力。

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成果丰硕

据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近30年来,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现已出版《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国贝叶经全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等翻译、整理、研究、编目、影印类成果约800多种4000余册。

另外,省民族古籍办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收藏各民族古籍种类和原件较多的民族古籍资源库,共收藏彝、傣、瑶、纳西、傈僳、壮等民族古籍3420种8600余(函)册。组织、协作完成国家民委下达的“十五”至“十三五”民族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卷的编纂工作,出版“云南民族古籍丛书”及多种翻译、影印、编目成果200多种2000余册,多项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国家民委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图书奖、出版奖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