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河南西河古村落:空心村又“实”了

河南西河古村落:空心村又“实”了

时间:2023-04-25 14:08:59

相关推荐

河南西河古村落:空心村又“实”了

西河湾村口

“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

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

从西河村村民口中的歌谣,

能感受到这个村落

昔日的荒凉与贫瘠。

坐落在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西河村,是一个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村落。这里的150余间古代传统民居,具有突出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然而……

因为贫困,

这里一度成为“空心村”,

而今,村民们陆续回到村里

吃上了旅游饭,

“空心村”又“实”了——

返乡创业“不蒸馒头争口气”

讲述人:张思恩(河南新县西河农耕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西河湾村头的百年枫杨树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河人,在北京闯荡20多年,一步步站稳了脚跟,成为两家建筑装饰公司的老总。有人说我这个山里娃在北京买了房子,开上私家车,过上了都市生活。其实,事业虽有些成就,夜深人静时,我总是会想念依然贫穷落后的家乡。我们每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守望。在北京时间越久,我越想念老家的大山、古树和门前小河,还有那夜空里的满天星斗。

我的乡愁在8月找到了“出口”:,新县启动“英雄梦 新县梦”大型公益规划设计活动,西河被纳入了该活动精心打造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3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内,家乡向我抛出“橄榄枝”。

当年8月,我和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的规划团队一起回到西河,他们要为西河规划设计美好的未来。而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想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回村看看,所见扎心。当时,进村的一公里山路两侧被灌木丛覆盖,轿车开进去,被拉得一道道痕。村子主路上,多年闲置破败的旱厕、牛棚100多间,很多民房无人居住,满目断壁。小河里,淤泥满沟,杂草丛生,最宽处不足两米。村子打不通手机,更上不了网……

这就是我的家乡啊!在我的心里,它是个古村落,安静祥和,但是它还没放出光彩。同行的罗教授一眼看出它是宝贝,这些建于元末明初的传统民居,距今有700余年历史了。看到他眼里放光,我就觉得有戏。久居北京,我太知道城里人现在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了。这些专家学者对西河的珍视给了我勇气,自己是一定要做些什么了。

我决定放弃在北京的事业,回家乡二次创业。

这个想法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村里很多人对我也不信任。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又回来,你这个……”

“你坚持不了两年。”

我心里很不好受,但想着“不蒸馒头争口气”!

钱和人从哪来?当时,我们村留守的村民只有不到40人,有体力、有头脑的都去大城市打工了。要把一个破败的古村落建成美丽乡村,光有豪言壮语不行,得有人才,还得有真金白银。我辗转联系到村里6名在外地的成功人士,我们一拍即合,联合成立了注册资金为680万的“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怎样吸引年轻人让古村落焕发生机活力,怎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试着让村民变成股民,把资产投在合作社里一块入股,集约使用、统筹发展。在集体上,我们合作社又投入旅游饭店一系列旅游配套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的分红,帮老百姓再有一部分增收。就这样,以合作社为纽带,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角”。

秋天的西河湾村落叶满地,格外美丽

我们首先把整治的重点瞄向主街道。那时候,主街道上有170多间牛棚、猪圈和厕所,是脏乱差的集中地。当初我以为这里牵涉到各家各户,拆除难度会很大,没想到的是,经过一番动员,村民都主动拆除了这些建筑。有一位老汉对我说:“为了改变家乡,你都从北京回来了,我们也得做贡献。”

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流转山场、耕地4800余亩,完成800亩低产油茶园改造,建立200亩河北迁西优质板栗基地,发展600亩葛根、金银花种植园……,全村油茶(干籽)产量达120吨,人均油茶收入1810元。“互联网+”也很快走进了西河,农村淘宝服务站在这里落户。

4月,时任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来到我们村,知道我们这儿仍有25户82人没有脱贫时,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说:“山里资源丰富,关键是要有个好的致富带头人。希望你能带领大伙儿早日脱贫,让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我心里暗暗接下了这个任务,觉得问题不大。因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方案,村里正在进行整村修复和环境整治,西河变美指日可待。随着合作社投资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陆续建成营业,西河成为一个乡村“慢生活”度假区的愿景并不远了。

多彩文艺活动让古村落焕发新光彩

接下来,张氏宗祠等20余间特色豫南古民居保护性修缮先后完成,竹海青年潭、粮油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景观景点建成了。我们合作社投资的乡村茶餐厅、“古枫杨”咖啡室、星空帐篷酒店、国际青年旅馆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建成营业。这时候,局面变了,在外地打工的西河人陆续返乡创业,他们说在家门口挣的钱比在外边打工挣的还多,还有一些外乡人被吸引到西河来创业。目前,村里商铺有2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有43家。越来越多的“南飞燕”成了“还巢凤”,沉寂的西河又热闹起来了。

,我们村接待游客将近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多万元,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我们脱贫“摘帽”了。

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旅游服务做好做精。

回老家不再急着走了

讲述人:张因权(西河村村民)

在张因权的“主题邮局”,游客可以写一封信寄给未来的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西河,家里兄弟姊妹四个,我排行老二。父母凭借着双手,靠种水稻、板栗、山茶树,辛辛苦苦供我们四个读书。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到大山外去闯世界,因为留在村里就只能因循父母的生活轨迹——务农、放牛,没有其他选择。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广东打工、跑业务,也成了家。那时,村里的年轻人大都跟我一样的想法。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只剩走不动的老人和孩子留了下来。印象里,在我小的时候,村子虽不大,也住着六七百口人呐,可是七八年前的时候,村里只剩下不到40人了。

我们村的那种瓦房,一旦没人住、没人打理就荒了,塌的塌,倒的倒。每年回老家过年、办事,看到村里那种凋敝、衰败的景象,我心里不好受,很失望,但又觉得自己也无力改变什么。所以只能逃避,匆匆把该办的事办好,尽量让自己不在老家多待一天。

直到西河村被确定为新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规划设计团队来到了村里,为我们的村庄做美学设计。再后来,村里搞起了“厕所革命”,违建的房屋拆除了,河道的淤泥清理了,村里攒了多年的垃圾被一扫而空……

那段时间,我给家里打电话时,父母都是兴高采烈的,像报喜讯一样告诉我这些村里的新动向。的确,那几年,村里的环境真地一年比一年好,我回老家时也不再急着走了。说心里话,当时村民们一方面乐见村容村貌恢复如初,甚至更干净整洁了;一方面也在观望,毕竟我们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山沟里的小村庄,能不能真地振兴起来,能不能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大家心里没底。

可喜的是,在新县政府和村古村落景区管委会的大力推动之下,节假日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好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一天一两万人次。时,我和妻子终于下定决心回老家创业。我们的“第一桶金”是做西河特色小吃——溜溜粉,其实就是凉拌的酸酸辣辣的葛根粉,这个俏皮名字是妻子起的。我们的粉店是村里的第一家小吃店,当时在西河还小有知名度,一碗10块钱,一天下来我们能卖个一两百碗,收入相当可观。

再后来,村里鼓励青年回乡创业,为我们提供了一间新修复好的古驿站使用。我了解到,这个古驿站还曾经做过村里的邮电所,索性把它的这段历史延续下去,于是就有了现在我经营的这家“主题邮局”。

其实,它既是邮局,也不是邮局。对游客来说,它可以提供能给未来邮寄信件的“慢邮”服务。对村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便民站。我们这盛产山茶油、葛根粉、干野菜,我这里就负责帮大家统一包装,在线上、线下销售。能帮大家把山野货、土特产卖出去,他们开心,我也特有成就感。

另外,村里的老人交水电费、电话费也会来我这,他们年纪都大了,腿脚不好,来我这里,可以省去他们跑到镇上的辛苦。我觉得,这么好的发展环境,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守望相助,依靠我们这的好山好水和古镇历史,把旅游搞好,把生活过好。

游客们说,我们这里是“画里乡村 梦里老家”,他们羡慕我们这闲适的乡土生活。我说,西河是我家,我们要努力奋斗把老家建设得越来越美。

记者手记

新县西河村是河南“最美历史文化古村”,入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依河而建、山环水抱,河两岸古木参天,自然环境优美。然而,过去的西河经济落后、凋敝贫瘠,户籍人口1000余人的村子,的实际留守人口不足40人。

衰败的古村落如何走出困境、重获新生?没有坐等救济,也没经历什么大拆大建,西河村人认识到“单打独斗”行不通,坚持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相融合的路子,通过还原最乡土的生活方式,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西河湾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古村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转化,走出了一条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成功之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让这个小山村蝶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最终使得当地原本身处贫困的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幸福,这应该是小康的真正含义吧!

记者:王学思 张莹莹

责编:李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