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能不忆江南?腊月游绍兴

能不忆江南?腊月游绍兴

时间:2021-10-02 20:27:12

相关推荐

能不忆江南?腊月游绍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江南。烟雨江南,是清秀淡雅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是绵软悠扬的丝竹古韵、吴侬软语,是杏花微雨之时,在雨巷邂逅的像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撑一把油纸伞,不言不语,走过长长的石板路,慢慢地,消失在烟雨里……

江南承载着人们多情的想象,不论良辰美景如何更替,它始终保持着流年不惊的风骨气韵。寒假的江南之旅,想去南京,因为那里曾是“十朝都会”;想去杭州,因为那里有扎根于诗词世界的名胜古迹;当然,我也想去绍兴,因为木心说:“江南,可分有骨的江南,如绍兴;无骨的江南,如苏州。”

我想,绍兴之所以“有骨”,是因为她培育出了很多有着“硬气的风骨”的儿女:越王勾践、王羲之、陆游、贺知章、周恩来总理、鲁迅、秋瑾、蔡元培……但走近绍兴,你会发现,她,不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气,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多情。

绍兴的风骨气韵,是刻在骨子里的,像是西施多情的眉眼,又像是鲁迅意趣丰富的百草园,是陆游的绝句,是王羲之一笔淋漓的《兰亭序》……

#鲁迅故里#

初读鲁迅的文章,还是小学时代,那张刻有“早”字的书桌,自此以后,就扎根在记忆深处。后来,我成了语文老师,更是和鲁迅的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现在,真正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地方,内心还是震惊。在鲁迅祖宅里,跨过一道道或高或矮的门槛,穿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庭院,我惊讶于鲁迅祖辈家产之殷实,也不得不感慨世道之不济。

鲁迅故居是典型的江南宅子,共有三进,每一进都宽敞有余,足见当年此间主人富庶的非同一般。但也是因为大,穿廊转道之时,难免觉得宅子沉郁、阴森。若是傍晚时分,又逢上烟雨时节,如果主人不燃烛如炬,那居住于此,心中难免会平添几分无由的惆怅。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远比真实的“百草园”美得多,即便我们知道那里只是一个荒废的菜园子,但在孩子天真的眼里,那里确实是个“乐园”。文章里提到过的“泥墙根”和“何首乌”,如今是找不着了,依旧如故的,也只有“碧绿莱畦”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不远。鲁迅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如今按着指示牌走,却平白多走了些冤枉路,比如,要先穿过一个名为“鲁迅笔下风情园”的地方,一番兜兜转转之后,再从侧门出来。走上大街,行至不远处人头攒动的地方,过了桥,便是“三味书屋”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现在的“三味书屋”,依旧保留着鲁迅文中描述的模样,但不知道角落里的那张课桌,是不是当年刻有“早”字的那一张?

从鲁迅故里的入口,沿青石板路一直往里走,沿途就能看到好几家“咸亨酒店”,可谓是真伪难辨。据说,街尾处那敞开间的平房才是正地。如今的“咸亨酒店”依旧能吃到孔乙己当年吃的茴香豆,自然也能喝上一碗正宗的“绍兴黄酒”。所以,光顾“咸亨酒店”的时候,不妨学学孔乙己,对着柜台的“伙计”说:“温两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

#沈园#

从鲁迅故居到沈园,不过是隔着一条马路,大约五六分钟的脚程,很近,风格却很不同。沈园秉承的是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里草木葱郁,亭台楼阁亦是点缀得恰到好处。

但是,沈园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园子,一定吸引不到我。

小时候读古诗,读到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觉得这绝书,既叫人心酸,又让人敬佩。后来,读到陆游的《钗头凤》,才知道这个铮铮铁骨之人,内心竟也有一片柔情。

现在的沈园,极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园子,临近春节的冬日,游客更少,显得有些寂然。当年的沈园,应是热闹的。那时满城春色,杨柳揉碎了一池碧水,到处都是游园赏春的人们。

阔别多年的离异夫妻,在沈园重逢。她遣人赠他黄滕酒,他感触良多、题下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柳墙。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据说,唐琬后来重游沈园,看到了这一阙词,伤心至极,在词后和了一阙,不久便抑郁而终。

两首《钗头凤》,黑的碑榜,白的镌文,陆游的狂草,唐琬的真楷,镌刻的是“一往而深”的真情,是难敌现实的无奈,是纵使长恨也无用的悲戚。

四十多年后,两鬓苍苍的陆游重游沈园,已是天长地远,相会无期,只能凭吊旧景,来追忆那段似水年华了。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

#仓桥直街#

仓桥直街,与绍兴最热闹的解放路平行,笔直贯通了古城的南北。黛瓦白墙,长弄堂、青石板,老街的大部分建筑还是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这一条街,我前前后后去了几次,一直弄不明白,它到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只记得走着走着,便到了车水马龙的大路,穿过大路,眼前又是一条这样的老街。

陪伴老街的,除了世代扎根于此的人们,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河,站在桥上,你看见的,是人家后院,是屋后回廊,是一树出墙的绿意,和风中飘扬的旗幡,“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句让人心头软得一塌糊涂的诗句,毫无预警地从心头掠过。

从仓桥直街拐进前观巷,穿过长长的巷弄,那里有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青瓦白墙,墙内绿意盎然,枝丫伸出墙头迎客,园门上刻有徐渭手书“天汉分源”,青藤书屋是绍兴仅有的一处明代文人园林特色的古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渭,是一奇才,一生坎坷不平,“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最终贫困潦倒而死。有人说:如果徐渭能活到今天,他大概可以跟启功比书法,跟黄永玉比绘画,跟余光中比作诗,跟高行健比戏剧……在王维和苏轼之后,这样的全能型选手实属不世之材。

#安昌古镇#

普天之下,安宁昌盛,是为安昌。

第一次知道安昌古镇,源于公众号里的一篇推文,小桥和流水,腊肉和人家,这样的搭配,使得这里恬淡得如此脱俗,却又是如此地充满烟火气息。

古镇水系发达,从东到西,自南向北,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石桥隔不远就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没有特意的雕琢和装饰,它们保留着最古朴的模样。

乌篷船,江南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在绍兴,有水的地方,便有乌篷船穿梭而过的身影,若你去访问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水乡集镇柯桥、古老别致的八字桥……乌篷船,都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白墙黛瓦配上清灰色的街道,是特有的江南风韵。街道两侧大大小小商铺紧挨着,各种食蔬器物应有尽有。

临河的柱子上架着细竹竿,或是缠上粗麻绳,各种各样的腊肉悬挂在日光中,显得通红透亮,闪动着诱人的色泽。安昌的空气,充斥着黄酒的香糯、腊肉的咸香和梅菜干的特殊气味,这气味是安昌独有的,也是绍兴独有的。

沿着安昌街市前行,路人的身影是越来越少。站在桥头看,市集的热闹喧嚣似乎一下子就被屏蔽了,这里开始有巨大的树,安静的水和悠闲的人。江南水乡,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

冬日暖阳照耀家门,阳光并不刺眼,家里的老人搬张竹凳子,百无聊赖地享受日光浴,生活显得简单而自足。也有围坐在一起下棋的爷爷、门口织毛衣的奶奶,小河边洗衣服的阿姨,和河边不远处玩耍的孩童……

安昌的时光静谧,日子像首歌一样慢慢流淌,每个人都过得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把身心沐浴在暖阳里,发呆、放空,外面世界的浮躁,在这里好像无处可藏。

#绍兴之食#

食物,尤其是地方传统特色小吃,不仅仅是人们裹腹之物,而且承载着人们丰盈的情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绍兴人家,几乎每天都要喝点黄酒,往来街道两侧,与臭豆腐的乳香相伴的,是甘醇的酒香。处处商铺、家家餐馆都陈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黄酒,均是地道的货色。不喜饮酒的我,自然对黄酒没有过多的迷恋,但是,绍兴臭豆腐,却是每次经过小店,都有再来一份的冲动。

除了臭豆腐,“奶油小攀”也算得上地道的绍兴特色小吃,人称“绍兴蛋挞”,甜而不腻,是它最大的优点。最上面的一层是用蛋清起泡沫后做成的类似“奶油”的东西,口感绵密,入口即化;底部是已经烤得金黄的小“碗”,有焦糖的甜味,口感松脆。

绍兴的黄酒衍生出了各种食品,在绍兴尤为常见的是黄酒奶茶,除此之外,还有黄酒冰淇淋,黄酒酒心巧克力,黄酒牛轧糖……寒冷的冬日,喝上一杯温热的黄酒奶茶,虽没有在兰州喝甜醅子奶茶时的一口惊艳,但也觉得满足。

绘璟轩的黄酒,说不上正宗与否,但它文艺的包装吸引了我,除了常规的黄酒白酒之外,还有话梅酒、桂花酒、黑枣酒……绍兴人说:“黄酒”要温的才好喝,而我反倒觉得“冰镇”的黄酒,喝起来更为爽口。

苏轼说:“人生有味是清欢”,或许绍兴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总能让你在喧嚣人世中,转身便觅得一处安宁,在那里,可以放慢自己的步伐,去感受生命中真实与简单,从人们朴实的笑脸里,看到你来时的路,和未来前行的方向。

后话:

的寒假,我在“江南”,在“绍兴”;

一转眼,已是6月,你们高考在即,而我的暑假临近。

祝福1、2班的孩子们,

也祝福正在奋斗的你:

高考顺利,一切如愿!

愿你们未来的人生之路精彩纷呈。

也愿你心中有一方净土,用以安放遇见的美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