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外国人眼中的吉林市农村 原来是这样的!

外国人眼中的吉林市农村 原来是这样的!

时间:2020-10-22 01:55:24

相关推荐

外国人眼中的吉林市农村 原来是这样的!

最近在看一本美国人写的介绍中国东北的书——《东北游记》,这本书也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英文纪实作品中,第一次把吉林省的农民作为主角的书。作者名叫迈克尔·麦尔,是一位中国女婿,他的妻子是来自东北的姑娘,老家就在吉林省吉林市的荒地村。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确实很奇妙,作者迈克尔·麦尔在中国清华大学学中文读写,而他的妻子弗朗西斯在美国伯克利法学院学习法律。当麦尔在中国写了一本北京的书,弗朗西斯在美国曼哈顿做律师,后来麦尔和弗朗西斯相识了,并且麦尔还来到了弗朗西斯的东北老家荒地村。

我带着好奇心,上网搜了一下荒地村的位置,距离吉林市的市区比较远。麦尔教学的时候会把荒地村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来,而荒地村所在的东北,在19世纪末,西方旅行者来到这里,把这片冰天雪地的边疆比作阿拉斯加。然而,他们的下一代却写道,这里是“冲突的摇篮”,是亚洲的阿尔萨斯-洛林。

为什么会把东北说成是欧洲的阿尔萨斯-洛林呢?历史上的阿尔萨斯-洛林,一直是德国和法国的争夺之地。而东北这块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让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炮火相向。

麦尔第一次到东北是在1998年,5年后才第一次去大荒地村。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车停下后,司机看出了麦尔的犹豫,然后问:“这是大荒地,你真想在这下车吗?”那个时候夜晚的农村确实有一些荒凉,不像现在几乎很多农村的马路边都安装了明亮的路灯。

至于荒地村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没人能确切地解释为什么。用麦尔的话说,这里明明地处一片肥沃的河滩,从松花江的西岸一直延伸到草木丛生的丘陵地带。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早先的农民们给村子取了这个名字,想迷惑外人,别移居过来跟他们抢地方。

在荒地村的周边也是一些小村庄,一马平川的稻田上点缀着十几间平房。这些村庄的名字五花八门:孤店子、张家沟、东岗子、土城子……

麦尔到了妻子从小长大的荒地村,租了一间当地的房子,睡传统的火炕,麦尔在书中是这样形容的,用砖砌成的床,高60厘米左右,长度就是整个房间的长度,宽度也差不多有房间那么宽,炕的下面会用烧干的稻草秸秆来加热,油布摸起来很烫,但铺上棉铺盖卷就暖和又舒服了。

房间里飘着一股烤制谷物的香味,就好像坐在刚出炉的面包上。跨入这个家的门槛,总是让人感到亲切又愉快。

麦尔在附近的小学义务教英语,同时记录下了小村子的兴衰变迁。麦尔在书中写道,“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麦尔在荒地村的时候,当地就有一个叫东福米业的民营公司,甚至还打出广告牌,打造东北第一村,一开始没人往心里去,后来这话逐渐成真。如今在吉林省,荒地村是新式乡村的代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除了传神地描写乡村里的农民,还有麦尔记载的那些关于东北的历史,给人一种趁它们消失之前,记录下来的感觉。

麦尔寻找柳条边遗址,到处打听说满语的老人,寻找“长春围困战”的幸存者,尝试着搞明白繁杂的中国土地权利问题。麦尔发觉,这里的历史从不写在书本上,而是存活于村民的记忆中。

麦尔在书中如此说道,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久远,各种各样的遗物散落在各个地区。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建筑风格被称为“亚洲崛起”,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再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

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缩影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基本上看下来,这本书有三条线,一条历史,一条感情,一条空间,作为一本了解东北的书,可以说是不错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看到这本书颇有感触,多灾多难却又美丽富饶的东北黑土地上,一半是诙谐,一半是厚重,而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日常,常常是用诙谐掩饰了厚重。

——全文完——

photo:江城日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汉娜的旅行笔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