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宜都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

宜都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15 10:13:42

相关推荐

宜都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素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39.1万,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近年来,宜都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弘扬“竞进作为、勇争一流”的百强精神,统筹抓好“五大”指数(小康指数、文明指数、生态指数、创新指数、党建指数),坚持推进“五型”发展(融合型、内生型、生态型、创新型、共享型),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突出抓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版,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宜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解放思想,提升科学发展思路。宜都以观念转变拓展思路,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以思想解放推动发展,探索“宜都路径”,创造“宜都模式”。通过“走出去”,组团到江浙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实施“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宜授课培训,理清思路、规划发展;推进“大讨论”,开展“四学一争”等主题实践活动,统一思想、提升标杆。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立足市情实际,提出了坚持“五个不动摇”(百强标准不动摇、产业第一不动摇、城乡融合不动摇、创新驱动不动摇、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打造“五个良好生态”(竞进融合的经济生态、开放包容的人文生态、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和谐共享的社会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五个高质量”(产业发展高质量、乡村振兴高质量、改革创新高质量、生态文明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最终实现建设“强、富、美”现代化新宜都的奋斗目标。

坚持提质扩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双轮驱动”,着力构建“6+3+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出台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化工企业“关转搬”,沿江1公里保护红线正在形成。制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设立3000万元技改专项基金。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工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碳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加快推进东阳光创新药和仿制药、山城水都冬虫夏草、氢阳新能源储氢材料、山东国瓷陶瓷电容系列产品、江苏容汇基础锂材料、华阳化工紫外线吸收剂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突破性发展康养产业。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清江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建设,重点抓好山城水都健康城、青林康养小镇、三江生态新城、柑橘国家农业公园、荆门山生态文化城等项目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康养中心。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聚焦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创业创新等重点环节,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7.5亿元、增加值61.1亿元。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市财政落实科技扶持资金7737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年专利申请量达550件,率先在湖北创成质量强省示范城市。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基础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星创天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2个。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建成市科技信息平台,全市99家规模企业与6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规模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每年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技术交易额达10亿以上。四是狠抓人才引进培育。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两江英才”工程,出台招才引智“黄金10条”,先后引进300多名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到宜都创新创业。

坚持优化服务,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势,打造全国一流政务服务品牌。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先后出台推进化工企业搬迁入园、支持企业上市、工业技术改造、电商经济发展、设立科创基金等20多项政策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支持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培育增长极。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学习借鉴东湖高新区改革经验,深化“放管服+互联网”改革,大力推行“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打造“四多合一”升级版。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实施办法,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新经济领域的企业生产要素实行优先供给、价格优惠。四是完善组织保障。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重点项目规划,成立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调度、银政企对接合作等机制。近年来,全市每年争取上级资金20亿元,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