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春华秋实满庭芳 固强补弱砥砺行?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春华秋实满庭芳 固强补弱砥砺行?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2019-07-11 23:12:00

相关推荐

春华秋实满庭芳 固强补弱砥砺行?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兰州市发展成就巡礼——榆中篇】

春华秋实满庭芳 固强补弱砥砺行

——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马坡乡尖山子村风光

正在地里采摘金银花的村民们

高原夏菜

热闹的集市

近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两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指示精神、今年全国两会甘肃团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始终聚焦脱贫攻坚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创新“三大爱心”关注民生,实施“四大行动”真抓实干,打造“五大品牌”务求实效,坚持不懈统筹各类资源,坚定不移发展富民产业,持之以恒改善基础条件,始终不渝提升公共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强化合作 扶贫你我携手

榆中县在自身的努力加上天津宁河区“输血式”扶贫的帮助下,今年4月28日,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榆中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然而放眼长远,如何做好脱贫摘帽后的“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其自身“造血”功能,进而破解榆中县经济发展“难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后续工作的又一重点内容。

榆中县的高原夏菜产业链涉及乡镇多、种植面积大、带动农户广,是宁河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榆中县脱贫摘帽的重要“基点”。然而,经过深度调研发现,虽然该条产业链带动了榆中县的经济增长,但由于缺乏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遗留下来的尾菜如何处理,有效利用,成为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一情况,增强榆中县产业内生动力,在宁河区全力协调推动下,区内企业民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榆中县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了两个大棚的尾菜蚯蚓养殖资源利用处理试验基地,通过蚯蚓吃掉尾菜与疏松土质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治理尾菜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改善土壤、提升蔬菜品质,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当地贫困户稳定增收。

同时,宁河区着眼榆中县产业发展,紧盯蔬菜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对接,积极协调天津农科院,帮助榆中县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了西红柿、生菜、甘蓝等10多个蔬菜新品种,并将天津农科院的高端技术引进康源,进一步带动高原夏菜全产业链发展。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应勇说:“通过技术对接将农科院蔬菜的品种进行提高,引进专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引进冷链保鲜技术,之前我们的蔬菜只能保鲜5天,现在可以保鲜8天,多3天保鲜时间,蔬菜就可以远销到更远的地方去。通过品质的提高到全产业链技术的提高,有助于我们高原夏菜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们跟天津农科院对接的方向是高原夏菜和我们榆中农特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我们的产业链条,在技术研发方面,甘肃和天津的专家要深度合作,在精深加工上做研发和进一步的开发,以及高原夏菜和榆中农特产品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榆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锦成说。

据了解,围绕东西部扶贫协作“六大任务”,榆中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宁河区委主要领导于4月份开展互访交流,宁河区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530万元,宁榆双方完成了12个乡镇、118所学校间的结对帮扶,共计选派46名党政干部、骨干教师、医疗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挂职锻炼,成功举办“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用工洽谈会3场,宁河区设定18个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榆中籍贫困学生,双方达成销售1亿元高原夏菜协议。

完善基础 提高脱贫质量

,榆中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指示,抓好剩余未脱贫人口的脱贫、已脱贫人口的巩固和防止返贫工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完善贫困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力度,确保稳定减贫2400人以上,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以来,榆中县本级安排扶贫资金累计达到32721万元,争取中央及省市扶贫专项资金79216.4万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171.08万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59366万元(其中用于扶贫领域的投资17731万元,占总量的29.87%)。加强教育、卫生、就业、安居、生态、民政、交通等领域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实施一大批涉贫重点项目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条件,改善了环境,改善了民生,为脱贫攻坚全面推进和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榆中县累计投资9.1268亿元,完成自然村通达通畅工程、油返砂工程、千村美丽等村组道路950.26公里;投资6521万元,完成生命防护工程1343公里;投资1877万元,完成危桥改造18座;投资102万元,完成村级班车停靠站179个;投资3.1857亿元,完成夏金公路、小双公路、高内公路、白榆公路、普银公路、定张公路等道路维修建设193.44公里,全县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县域内国省道和县乡道全部维修改造。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欠账多的问题,争取国开行贷款资金2.5亿元,争取省市项目资金13725万元,县级配套12000万元,已建成110个小康达标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16个市级美丽乡村;争取省市项目资金13666万元,县级配套13266万元,新建小康村126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4个。

全力以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榆中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以“厕所革命”为主要战役的“六改三清”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县建档立卡未脱贫户、有意愿参建示范户、28个示范村共计6510户的土院墙、土大门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集中开展农村“六改三清”工作,以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8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等46个村为示范带动引领,突出“四类”重点人群(建档立卡未脱贫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农户),积极集中开展“改厨、改炕、改厕、改猪狗舍、改禽舍、改牛羊舍、清土堆、清粪堆、清柴堆”等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彻底根除农村残垣断壁、废弃庄院圈舍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走进清水驿乡清水村老杨家,记者看到,一座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厕所位于院中,老杨家的厕所和城里水冲式卫生间一样。相比起农村以前“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旱厕,这个厕所是绝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外面砖砌,内贴瓷砖,里面安装的是干湿分离的蹲便器。

榆中县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已改厕700多座,正在建设的3000多座。

安居乐业 脱贫实效显著

走进夏官营镇郝家湾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刚刚建好的村舍墙体上大红的标语“撸起袖子加油干!”十分醒目。“我们就是要发动全村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每个人都加速进入小康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哈文宝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郝家湾村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也干出了名堂。错落有致的青瓦房、干净平整的道路、节能环保的公共设施,一公里处有小学、中学、医院、大型超市……这是现在郝家湾村的村貌。

“以前我们在山区的时候,住窑洞、喝窖水,孩子们上学得走十几公里的山路。”73岁的村民郝志国说。当郝家湾村易地搬迁后,郝志国搬进了120多平米的大瓦房里,宽敞的院子、干净的自来水、方便的生活设施让郝志国发自内心的欢喜。“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日子真得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太感谢政府,感谢村干部!”

白天的郝家湾村显得有些冷清,只有几位老人们带着孩童在村民广场上玩耍。“村主任郝彦虎一早就带着大伙去林场上班了。”哈文宝说。如今,郝家湾村大部分村民们都参加了郝彦虎组织的务工队,因为村民们以前一直生活在山区,对种树养树很有经验,所以务工队主要在周边几个林场打工。每天早上5时,林场的车来接村民,下午3时再送村民们回来。“一人一年可以挣两万多元。”哈文宝说,“今年我们夏官营镇将要打造生态创新城,生态绿化急缺劳动力,我们村的务工队一定会再增收。”

杨建元家所在的克涝村,是甘草店镇最偏远的山区村。由于老母亲身体有病,常年卧床,女儿身体有残疾,前些年,靠着30亩山区旱地,杨建元一家5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杨建元家搬到了三墩营村附近集中安置点,住进了93平方米的楼房。

榆中特色 六大品牌发力

近两年来,榆中县独具特色的县域扶贫品牌彰显了脱贫攻坚活力,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民风美化、农村文明进步。

一是“三大爱心”解民忧。建立“爱心超市”137家,实现全县114个贫困村全覆盖。在114个贫困村组建“工匠服务队”“青年志愿队”“妇女清洁队”“三八鹊桥队”等爱心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志愿者5000余人,服务群众16000余人(次)。设立榆中县“奉献爱心·共筑大爱”爱心基金,共募捐慈善爱心基金1199万余元,已救助507人34.7万元,向各乡镇拨付定向捐赠款105.6万元。

二是“四大行动”促民生。坚持“季有行动、月有重点、周有落实”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分别开展以“加强东西部协作、支持返乡创业、促进转移就业、助力增收脱贫”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以“六改三清”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夏季攻势”行动,以“强弱项、补短板、改作风、抓落实”为内容的“秋季冲刺”行动,以“六集中”为核心的“冬季决战”行动,紧盯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户一策”落实、贫困面貌改善、涉贫项目建设、群众满意度等,着力解决影响脱贫验收的突出问题,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三是“五大品牌”助民富。打造智力扶贫品牌,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创业及技能带头人示范培训,确保新增“两后生”和有需求的劳动力全部得到培训。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35名,“科技明白人”350名,科技示范户2000户。打造电商扶贫品牌,成功入选国家电商进村示范县,大力推行“互联网+产品销售”扶贫方式。抓好京东电商扶贫试点县机遇,深入推进电商扶贫计划,实现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实现全覆盖。与20多家个人网商,10多家企业网商签订电商孵化合作协议,并筛选12家企业入驻县级服务中心进行孵化,共培训电子商务人才2000人次以上,累计实现网上交易额6.6亿元。打造光伏扶贫品牌,将光伏扶贫纳入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支持范围,通过政府补贴、银行贷款、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打造生态扶贫品牌,投资2123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15万亩,户均可获得收益2.9万元。全县现有涉农公益林面积42.22万亩,涉及20个乡镇157个行政村3.2万农户,建档立卡户1.11万户4.38万人,户均收益1037.55元。打造全域旅游扶贫品牌,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124579”旅游规划,规模种植油菜花、樱花、鲁冰花、薰衣草等20余种花卉,连片集中万亩花海区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是“六个集中”暖民心。开展以“集中宣传培训、集中接访解忧、集中帮办实事、集中村务公开评议、集中慰问送温暖、集中改善人居环境”为内容的脱贫攻坚“六集中”行动,全力以赴打通攻坚“最后一公里”。全县238个行政村宣传政策984场次,受益25906人次;确定脱贫攻坚“明白人”2630人,集中培训826场次。303家帮扶单位共帮办实事2201件;协调、争取、落实帮扶资金6145.6万元,捐物折资501.65万元;开展义诊51场次,受益群众2228人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10场次,受益群众7190人次;开展文体活动75场次;扶持贫困大学生356人,涉及资金82.77万元。各级帮扶干部共帮办实事2960件,捐款63.35万元,捐物折资154.81万元,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点赞。

脱贫攻坚 念好“产业经”

一大早,清水驿乡红坪村的村民们就忙着把南瓜从藤蔓上摘下来聚拢成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后的喜悦。

“种植南瓜省钱、省事,收成也好。今年我种了3亩旱地南瓜,亩收入1000多元。到明年,我准备再扩大种植,收入肯定还会更高。”看着摘下来的南瓜,村民杨小玲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红坪村位于榆中县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村,该村现有223户7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71人,为了让红坪村早日摘掉“贫困帽”,今年年初,村“两委”班子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思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认真调查研究,根据红坪村特有的土壤、温度、降水等先天优势,最终将南瓜种植作为红坪村的脱贫致富产业。

“南瓜的产量是很可观的,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000斤左右,亩收入1500元左右,今年在市场行情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亩收入至少也能够达到1000元,比种植玉米、小麦可强多了。对于村里的这些山旱地来说,种南瓜经济效益更好,今年我跟着学技术,明年准备自己种,收入肯定会更多!”看着摘下来的南瓜,村民陈作彪盘算着。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海兴介绍,红坪村种植的南瓜由于气候、土壤适宜,产品品质好,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这项技术是双垄沟技术的一项延伸,也为干旱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红坪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红坪村已初步试验推广南瓜种植50亩,为了让农民放心,南瓜种植由村里的蔬菜产销合作社统一组织实施,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全面展开,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还让农民没有了销售等后顾之忧。

日前农业部提出,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日前记者在北山采访时,贡井村大面积洋芋开挖,阳光下,洋芋整齐堆放在一起,静静等待着主人。“比以前我们种的传统土豆来说,这些宝贝太值钱了。我明年要种200亩‘陇薯10号’一级种子!”时下,榆中北山的洋芋开挖了!做为工作队长,兰州市农研中心徐学军在短短的3年内,对榆中县的孟家山村、贡井村可谓是“情深谊重”据悉,这几年来,徐学军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兰州市农研中心开展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为帮扶村建档立卡户无偿提供价值“陇薯10号”原种、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原种、2.5吨专业肥料、马铃薯液体专用肥和地膜,价值超过了10万元。“其中孟家山全村种植了800亩‘陇薯10号’,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104万元。”徐学军介绍,通过试种推广,“陇薯10号”马铃薯非常适合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种植,它将使整个榆中北山的土豆产业发生新的变化。

近年来,榆中县立足北部干旱山区、南部二阴山区和插花乡村的不同区域特点和实际,按照产业为先、龙头为要,农户参与、完善链条的产业扶贫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实施精准扶贫“三大工程”,落实“六大任务”,认真落实“规划到乡、项目到村、扶持到户、技术到田、培训到人”的产业精准扶贫措施,成功培育和打造了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马铃薯和规模养殖五大扶贫产业,引领助推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榆中县委、县政府围绕吸纳和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在高原夏菜种植区重点推广以榆兴生态农庄“互联网+设施农业”和以榆中康源公司为代表的“核心区+基地+车间”的工厂化产业订单发展新模式,在养殖业方面重点推广以榆中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母牛还犊+分散育肥”利益链结带动新模式,在北部山区重点推广以榆中宏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流转、集中种植,全程参与、延伸链条”中药材产业开发新模式,东部片区马铃薯种植区重点推广以榆中洋芋营销协会为代表的“大服务+小流转”利益链接新模式,带动4.2万户农户参与到高原夏菜、中药材、畜牧养殖、智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全产业化链条中来,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繁荣的同时,有效保障了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农业农村局在产业扶贫方面,着力打造产业联盟,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北山肉羊、散养鸡、洋芋、中药材等9大产业联盟,推动建立了百合、中药材、肉羊、生猪、奶牛、肉牛等一系列标准化产业协会,形成了层次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持续推进“52369”产业发展计划,新修高标准农田7.5万亩,培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8家;新增中药材5.4万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新增百合5000亩,总面积达到4.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6万亩。巩固提升全国特色高原夏菜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地位,高品质发展高原夏菜产业,种植冷凉型蔬菜6.5万亩,新增高原夏菜2.3万亩,总面积达到44.1万亩,产值达到17.5亿元。培育蔬菜保鲜企业42家,库容总量13万吨,年外销蔬菜130万吨。建成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0个,总面积超过3万亩。全县114个贫困村,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90家,实现贫困村每村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精准对接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

相关链接

榆中县脱贫成效

贫困人口稳定减贫。至,全县累计减贫20398户78475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983户5907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1.49%。

贫困村有序退出。经市级验收认定,退出贫困村29个,退出贫困村85个,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的5557元增加到的10440元,年均增长17%,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3500元以上;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平均每村3.55万元。

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全县自来水普及率92.19%,饮水安全率100%;危房改造和安全住房率100%;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自然村通动力电和光纤宽带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89%,超过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7.89个百分点,无因贫失辍学学生;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群众对脱贫攻坚认可度达到95.3%。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贵智 特约记者李武 季桂珍 卞恩凯 文/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