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少人知的岭南古村 孔子后人隐居之地 圣人后裔的广东后现代生活

少人知的岭南古村 孔子后人隐居之地 圣人后裔的广东后现代生活

时间:2019-12-03 07:10:44

相关推荐

少人知的岭南古村 孔子后人隐居之地 圣人后裔的广东后现代生活

听说佛山南庄有个孔子后裔聚居的孔家村,于是抽了个空去看看。一个小时巴士到南庄,再按图索骥兜兜转转2公里找到。

进村口左侧一路都在维修,在修那些已经破败的建筑,祠堂、家塾、残破得看不出旧貌的老屋,就像用画笔勾画了轮廓一般,色彩艳起来,明亮起来。映入眼帘的还有一些新的路牌,不久的将来,也会像那些开放给游人参观的古村一样,焕然一新。

正在维修的“将军祠”,为了可以拍得全一点,后退了几步到河边,拍完转身一低头,河里的台阶居然看到“举人”两个字,走近仔细看,像一块记载功名的“旗杆夹”,心里微微一颤,多少人曾踏着它在河里洗菜涤衣,踩上去的时候可曾有过不忍?

举人,在古代科举上地位不低,朝廷每年录取400名,可以直接做官,官职一般从县令开始,还享有免税等一些特权。为何这块“功名石”却被丢弃水中成了踏脚石呢?

后来从附近一些痕迹上找到了答案,河边见道用碎瓷片贴成的几个字“农业学大寨”,那个70年代热火朝天的岁月。

没有经过整修的巷道可以看出村庄原来的模样,青砖红砖都已斑驳,墙角生满青苔,巷名都很古雅,有“文宗里”、“泗水流芳”等命名的巷子,而村子居住的本就是圣人孔子的后裔,斯文一脉呵。

孔家村的历史追溯起来,从唐朝元和十三年(公元8)开始,孔子第三十八代孙来到岭南担任节度使兼任广州刺史,之后,其孙孔昌弼迁到广东定居,再后来,第四十七代孙孔豪在罗格建起了这个孔家村,算下来,已是快900年历史了。

在旧村的中心,最气派的建筑便是“天南圣裔祠”了,它是孔家村大祠堂,旁边还有三支孔氏子孙的支祠。

老人们坐在祠堂门口摇着蒲扇聊天,说起家族都面露荣光:村子是出翰林大学士的地方!还指给我看,那边有条“翰林桥”的。

翰林大学士,在古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肩负为皇帝起草诏书、批示奏章的工作,是重要的辅臣,而内阁大学士的首辅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向来,村中出了翰林是很荣耀的。

曾经的孔家村是书香之地,家谱中记录的人虽只有一千多,但仅是近代科举,就出了一名翰林,还有进士、举人多名、七品以上文官四十几人,将军也有几位。

能出如此多的人才,据说和祖上建立的一个奖励机制有关,家族对学业上有建树的子孙都有一定的经济奖励,类似现在的奖学金吧,并且数目很客观,尤其是考上了举人或进士,都金额不菲的,以此鼓励孔家子孙好好读书求取功名。

往里走,沿途见到几个雕塑比如“魁星点斗”、“麟吐玉书”……我便猜,接下来还会遇到的,该就是“鱼跃龙门”和“金榜题名”了吧?

鱼跃龙门还真有,但“金榜题名”未见到,但是却找到了一景来对应。

前方有一文昌塔像极了支笔尖朝上的毛笔,而再看旁边方形的荷池,也是相对应的修成了形似砚台的方形,笔墨皆已备好,不就只差“提名”那一刻了吗?

文昌塔的一侧有重修塔时村民的捐款记录,一眼望过去,绝大多数都是孔姓,修塔对村民而言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现在看来它也已经成为了孔家村的地标了。

“拜文昌”向来是孔家村相当重视的活动,已经沿袭了200多年,后来因塔被毁,一度中断,直到建了新塔后,每年农历二月的文昌诞,尊孔重教的孔子后裔们都会带着小朋友前来“拜文昌”,祈求学业进步。每年中高考之前,想必文昌塔也是相当热闹的吧。

其实,孔家村最有名的建筑是“岳雪楼”,为翰林孔继勋在道光年间所建,藏书数量最鼎盛时有33多万卷,其内的藏书还入选过《四库全书》,后来查证,岳雪楼旧址并未建在孔家村,而是在今日广州北京路的太平沙附近。

但甚为可惜的是,后来随家道中落,藏书楼也被毁,书籍也散落无踪,一大藏书楼了若无迹。

村子分为了新村和旧村两部分,在文昌塔旁的河涌对岸,一排排漂亮整齐像小别墅的房子,便就是新村了,旧村会慢慢变为保护建筑,村民们大部分都搬到新村居住。

绕着河涌走一圈,附近是村民们的田地,田间地头的蕉树上挂着串串绿绿的果,年轻人在河涌里钓鱼,翰林桥旁的石桌上,人们围坐下棋,一个纳凉聊天的好地方。

而就在翰林桥不远处的河涌边,又看到两条横卧的石柱上刻有字迹,镜头拉近一看,果然是。虽未能看清具体刻些什么,但又想起了那块被拿去垫脚的“举人”旗杆夹,它们可能都有着相同的遭遇。

从山东曲阜再到岭南,南迁的孔子后裔们已经繁衍壮大到10万人之众,后世子孙也已分布到了世界各地,但人数最多的便就是这个孔家村了,就像一叶中原文化在岭南文化海洋里的不沉之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