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28年一项条约 欧洲赋予中国一块“领土” 国人可以自由进出

28年一项条约 欧洲赋予中国一块“领土” 国人可以自由进出

时间:2020-03-06 18:53:33

相关推荐

28年一项条约 欧洲赋予中国一块“领土” 国人可以自由进出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乔治·屈维廉(英)

文章分类|历史奇文

文章字数|字,阅读约5分钟

在最初开展北极科学考察活动时,北极圈周边国家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科考站,但中国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科考站,所以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北极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

然而,1928年一份突如其来的条约,让中国在北极圈有了"身份证",进而在欧洲有了"领土",那就是《斯瓦尔巴条约》。

分享条约

斯瓦尔巴群岛是位于北极地区的一个群岛,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是挪威边境最北端的陆地,是最接近北极地区的人们可以居住的地方。

从17世纪到21世纪,探险家们不断地让北冰洋周边的土地和岛屿归属,成为不同国家的领土,而斯瓦尔巴群岛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完全没有自立的能力,只好成为各国眼中的肉,谁都想要他,但又不能独自拥有。

因此,所有想要分一杯羹的国家必须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条约来分享这片土地,即《斯瓦尔巴德条约》。

通俗点说,作为签约国之一的中国所有公民,都可以在欧洲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进行正常的活动,比如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黄河站,这是世界上第八个在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北极考察站。

《斯瓦尔巴条约》是19制定的。众所周知,19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自身的国内形势已经够糟糕了。怎么会想到要签署北极地区的领土条约呢?

签署了一项混乱的条约。

当时是法国政府邀请北洋政府在法国巴黎签署《斯瓦尔巴条约》,而法国政府邀请北洋政府签署《斯瓦尔巴条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多。

按照传统的条约规定,一个条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国家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条约规定范围内国家的人口必须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定比例,因此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被邀请参加这个看似与中国无关的签约大会。

聪明的东道主法国在邀请了人口大国中国之后,条约轻松达到了生效的条件,而同时自己又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让未来的中国感谢法国当时的邀请,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当时邀请北洋政府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反正就是去了,也没有什么损失,既不需要割地赔款,也不会得罪国家,而且前面还可以有一个永久的欧洲国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该条约毫无用处。

国内战乱不断,财政赤字,民不聊生,哪里有精力去研究这个远在欧洲又极度寒冷的地方,更别说与其他国家一起开发这片土地,寻找这里了。"宝贝",能保护好国内的宝贝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在《斯瓦尔巴条约》上签字的中国人是段祺瑞。段祺瑞是当时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也是后来的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对象。当时的段祺瑞怎么也不会想到,80多年后,中国会非常感谢他当时的签字,让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在科考上不落后于世界。

偶然的英文文献造就了中国科学站、黄河站

21世纪初,中国还不知道中国早在19就具备了建立北极科考站的资格,但中国科考人员还在担心中国在北极圈没有立足之地,担心中国的科研事业落后于世界。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在意外中发现了一份英文合同,发现中国其实是斯瓦尔巴群岛缔约国的一员,中国的科学考察队站起来了!中国科考站黄河站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迅速站稳了脚跟。

成功建立的北极黄河站不仅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全球极地科考中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在这里,中国有更广阔、更强大的平台去破解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诸多学科的奥秘。

同时,也使我国能够更加全面、同步地对南北两极的极光进行跟踪研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武器。

如果说斯瓦尔巴是欧洲的中国。"领土"还不如说斯瓦尔巴是中国研究世界科学的空间站,因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存在,让这个慢慢恢复实力的国家有了施展实力的"土地"。

"领土"的意义不能仅限于拥有它、使用它,更要升华到用好它。斯瓦尔巴群岛对中国人永久免签,让中国人完全自由进出,并不是真正实现中国旅游团去那里大规模旅游,而是让中国的科研团体在那里毫无顾忌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义无反顾地研究学术,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保护它。

斯瓦尔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北极熊、北极狐和驯鹿在陆地上行走,也有各种鱼类在大海中游弋,但人类的无情掠夺让这个原本冰封的世界逐渐失去了活力。这也是人类的领地,我们需要像保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保护它。

因此,近年来,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挪威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现在斯瓦尔巴正在把环保作为一切活动开始的前提。

斯瓦尔巴既是北极圈的土地,也是条约内的中国领土,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责无旁贷地保护我们的领土,让我们有资格自由出入这片土地,在这里自由生活!

文/南宫琴

这里是《藤家家的家》,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