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摊开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池州打造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推动高质量发展

摊开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池州打造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2-07 10:17:44

相关推荐

摊开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池州打造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天赋池州。

从秋浦河畔到长江之滨,一道道绿水蜿蜒流淌;从九华之巅到牯牛降脚下,一座座青山连绵竞秀。一个个城市、一个个村庄点缀在绿水青山环抱之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环境更美了……”池州人用最朴素的话语描述着最直接的感受。绿色,已经成为池州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底色和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扎实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工作,着力改善和提高长江池州段造林绿化水平。记者程昭摄

理念先行,擘画绿色蓝图

1988年地区复建、2000年撤地设市,正当“弱冠之年”的池州,一部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文明探索史、一部绿色发展实践史。

从“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到“以青山清水为本,发展生态经济”,从“生态立市”到“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到“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打造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池州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不动摇,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一条绿色发展主线干到底。池州的“绿色实践”高度契合“美丽中国”的发展脉搏。

在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池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勇做先行者,争当排头兵,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池州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创建“五大品牌”,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在生态建设上领先全省、全国,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池州又先于全省出台了《关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推进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五大体制机制创新,并细化成40项指标、16项配套政策。

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4年来,池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瞄准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定位,锐意创新进取,着力打造绿色崛起实验区、人居环境示范区、共享发展先行区,努力实现“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奋斗目标。同时,制定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池州坚持特色、错位、高端发展,生态保护、产业优化、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源头治理,呵护碧水蓝天

在池州绿色发展的征途中,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贯穿始终。

池州深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打出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六治行动”等一系列组合拳,打好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有效促进了池州生态环境的改善,护绿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集中整治关停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规模小、开发效益低下的矿山,压减矿山数量,控制矿石开采总量。全市现有矿山145家,其中已完成绿色矿山创建54家,关闭矿山34家。,6家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

将“重拳治砂”先后纳入河湖长制、绿色发展“六治行动”、“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统筹推进。以来,查处各类涉砂案件638起,侦破公安部督办的特大长江非法采砂案。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池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率先编制砂场集散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在长江安徽段率先完成“三无”采砂船舶拆解,实现境内清零。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蓝天行动”、“9+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精准治污清单,实行“点对点”管控。近年来,池州“山水土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区域内重点流域水质持续保持稳定,秋浦河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开展国省干道和重要县道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建设了动态监控卡点、固定治超站、货物源头监管卡点、矿管处计量点、移动稽查“五位一体”的科技治超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了“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全过程科技治超监管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共精检货运车辆11496台,超限超载效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要求,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打响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12月1日,池州提前实施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目前正在全力实施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确保底数摸清到位、渔船渔具退出到位、渔民安置到位、渔民生计保障到位、禁捕管理到位、渔业生产转型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同时,开展增殖放流,扩大鱼类品种,恢复自然水域资源。

点绿成金,释放生态红利

在护住一方好山水的基础上,池州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做资源要素,编制与生态相适宜的项目开展“绿色招商”,培育壮大与生态相宜的绿色产业体系,力促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双赢”之路。

池州把全市56个乡、镇、街道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上,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林、生态服务、文化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引导产业转移转型上,鼓励企业退城入园,引导现有企业由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向重点开发区转移。同时,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双创”行动。

作为后发地区,池州经济弱在工业,但强的希望也在工业。池州工业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从小而散到形成自身特色,产业定位逐步明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池州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池州市推动构建了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和电子信息、旅游、大健康“4+3”产业体系的骨架,利用自身政策、劳动力成本、资源等优势,累计吸引长三角地区28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来池创业。

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模块。目前,全市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29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以来,池州整市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九华山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粮仓文旅园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开放。池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朱备禅修小镇入围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九华山森林特色小镇入选首批国家试点。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池州市工业逐步实现了资源型行业向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群化发展转型,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9%,比全省高1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比规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如今,池州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成生态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池州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健康养生首选地……绿色池州扬“池”所长、借梯登高,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9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的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池州市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生态宜居,统筹城乡发展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时,有关机构给出的评价。

池州,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以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秀美、精致、亲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为归宿,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

多年来,池州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凸显山水相融的城市风貌,着力打造环山抱水、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确定“滨江环湖、山水相融”的城市布局。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城区湿地,4.3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黄金地块”,成为城市与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开放式城市湿地森林公园、提升市民获得感的城市大客厅和展现池州生态文明的窗口区,彰显了池州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按照“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美好乡村”三位一体的要求,启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项目,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打造了近20处重要景点景观,成为池州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美丽池州蓝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投资3亿多元,历时3年多,全面疏通治理了池州主城区的清溪河故道,两岸建设了大批景点景观和游园广场,重现了古池州十景的“清溪夜月”“百牙荷风”。

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城区明珠”平天湖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4A级旅游风景区,构成了“山水在城中”的特色景观,被央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赏月地”。

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域18.5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池州正以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环境质量优良、水文化底蕴深厚的海绵城市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园林造景打造了绿色城市空间。到底,池州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26.54平方公里,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8.39平方公里。齐山公园、湿地森林公园、百荷公园、三台山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池州市精心实施《池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努力将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家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开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以及“三线三边”整治水平提升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大力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环境面貌。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改厕242754户,基本建成3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28个乡镇已开展试运行,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361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全面推开,一批老旧村庄、集镇“脏乱差”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池州复建30年,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森林城市、第二家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第三家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成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三县全部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新增一批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一处处“好山水”变成了点绿成金的“聚宝盆”,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寻找乡愁的旅游目的地。

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美丽池州画卷徐徐铺展,一座生态绿城正加速崛起在皖江南岸,诠释着“两山”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记者左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