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陕西省咸阳市柏社村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陕西省咸阳市柏社村

时间:2023-11-05 22:14:25

相关推荐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陕西省咸阳市柏社村

柏社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西北部,距三原县城25公里。该村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南有兵马俑、北有地坑窑。柏社村是三原县较大的一个行政村,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柏社’。

柏社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柏社历史悠久深远,文化底蕴深厚丰富。

柏社村在晋代时民居多位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渐迁至“胡同古道”。所谓社,现代社会指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个区域或一种组织,而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祭礼都称为社。这里的土神祭祀的地方,由于有大面积千年古柏高大茂密,远近闻名,成了地方特有的象征,故关中人习惯地把这里的“社”称为“柏社”,柏社之称谓延续至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之久。由于柏社据战略要地“胡同古道”之入口,这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地,所以自秦汉以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旧志载,“三原护军城在今新兴镇以北耀县乙社附近”,而柏社正处于两地间的中心部位,大量的文化遗存及文物证明,柏社当属幕府军城无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三原县,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捋三原县置建忠郡,后又于立栅处治北雍州,治所在故永安城。柏社与永安城仅一沟之隔。据旧志和柏社村的种种“历史遗存而言,自北魏太平真君至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以后,柏社地区正处于当时三原政治、文化、军事活动的中心区域。这独特的区域位置及历史地位促成了柏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名镇。”

南北朝时,北魏在此建城堡(现村东北城沟城址依稀可辨)。隋代时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成为塬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城门城垣完整的北堡,使柏社成为盛极一时的关中北部商贸集镇。现今北堡留有当年商业街一条,民居巷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该村落在数以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人居方式,也积淀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作为渭北重镇的的耕读文明,也有作为关中关隘的军事文明。有历次聚落迁移的印记,也有商贸曾经辉煌发展的历史,还有先民克服自然条件形成的大小不等用于集水和泄洪的涝池、水道。这一切都是柏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社传统村落核心区沿三新公路呈南北向展开,内部被一东西街道划分,形成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部窑院分布较为集中连片且居于村子中心地带,北部结合地形在胡同古道两侧有部分明窑(崖窑),中段东部主体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明清古街区,村小学与其相邻。村子西南端为近年新建的村民住宅区。商业建筑主要分布于中心横向道路的两侧。

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地窑是由原始社会类人猿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特别是它建造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可以躲避战争带来的危害,是渭北黄土高原居民的理想居住方式。

历史上渭北地区地窑分布十分广泛,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地窑保留最多、最为完整的是柏社村。柏社村内保留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窑洞四合院225院。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48院,经常有人居住的有25院,废弃地窑52院。村内还有崖窑34院,关中民居12院。近年来,新兴镇党委、政府先后争取资金600万元,修缮保护部分窑院,完善基础设施,让柏社村始终保持古朴传统的农村风貌。

柏社村林木繁茂,现有中国珍贵的用材树种楸树5万多株,被称为“楸树王国”。高大繁茂的楸树遮天蔽日,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形成十分封闭幽静的村落空间环境。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微风荡漾下一切显得那么的静谧、古朴而美好,被赞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村子。

柏社村民间艺术丰富。明末柏社村秦腔班社唱响关中北部,村内当时就建有大戏楼。解放前,柏社班社涌现出朱德成、席兴义、同智成等一批名声响亮的艺人。现今柏社村仍活跃着秦腔自乐班。柏社唢呐《百鸟朝凤》欢乐明快,婉转悠扬;《雁落沙滩》、《祭灵》苍凉悲壮;狮舞龙灯、走马旱船生龙活虎;女工刺绣,衣袜鞋帽样样俱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喜庆图案出神入化;亭阁木雕刀法娴熟,玲珑剔透,神态各异;剪纸、面花、纸扎等民间文化艺术在柏社亦有久远的历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