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德格印经院凭什么被称作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听听官方是怎么回复的

德格印经院凭什么被称作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听听官方是怎么回复的

时间:2023-10-02 19:05:44

相关推荐

德格印经院凭什么被称作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听听官方是怎么回复的

说到德格印经院,相信知道德格的朋友都不陌生,但也仅限于知道它海量的经版和康巴文化起源的名头。

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到今天这辉煌的样子,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今天我们从头说起。

- 藏文化的故宫博物院 -

藏地之精华,在于山水与人文,要进一步了解藏文化之深邃,德格印经院就是一个必去的地方。

在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派并以黄教一统藏地之后,唯有德格印经院不以宗派为准兼收并蓄保存了大量的早期藏文经书等各种典藏,小编将其称为藏文化的故宫博物院。

- 德格土司与印经院 -

德格印经院原是著名的德格土司官寨所在地。

德格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意思是“善地”,来源于藏传佛教教义的“四部十善”。

根据《德格土司世系谱》记载,德格家族第32代孙索朗仁钦在萨迦派第5代祖师八思巴担任元帝国国师路过德格时,被称赞具有“四部十善”的品德和福分,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

在随后的若干年,德格将其统治的势力范围也改名为德格。

“朗德格,沙德格”,这是康巴地区的藏族谚语,用来形容德格家族的权力管辖范围如天地一样阔大。

这个家族的统治在鼎盛之际,其领地扩张至今四川、青海、西藏交界的藏区,面积约四万五千多平方公里。

- 比天地更阔大高远的是德格土司的胸襟 -

第一世德格土司博塔·扎西生根,在1448年与噶举派高僧汤东杰部共同修建汤杰经堂,而这个汤杰经堂就是早年德格印经院的寺院雏形。

1729年,第十二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泽仁着手创建了印经院。

对后世来说,德格土司的荣耀不在其武功,而在其文治。

较之于西藏,这里固然算藏区的边缘,由于历代德格土司一向奉行兼蓄并存的文化政策,不分教派地扶持宗教,所以不但藏传佛教的噶举、宁玛、萨迦和格鲁诸教派能在德格安然并存,而且本土本教也能在德格延续至今。

到了民国时期,诸派别的寺院200余座,僧尼三万多人,其中的五座是德格土司的家庙。这样的局面大大推动了德格的宗教和艺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座印经院是德格藏族文化的结晶。

在其他印经院的经版都以黄教(格鲁派)的经文为主,惟有德格印经院以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承担起了在后人看来是兼收各家各派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经典的收藏、保护和传播的历史使命。

- 德格印经院的近代史 -

在德格印经院经历的两个多世纪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格印经院保存下来的各种经版达到30 万余块的空前规模,在“文革”之后,现在仍保存三分之二的经版。

1996年,德格印经院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天,在这座印经院的高墙之外,都有很多佛教信徒顺时针围绕着它一圈一圈地转经。

按照当地著名的民俗专家泽尔多吉解释:这里不仅是印经院,还是典籍保存和文化殿堂。在他看来,德格印经院比一般寺庙具有更神圣的地位。

这正是群众数百年来虔诚地围绕着它转经的原因。

的确,德格印经院有它值得骄傲的镇宅之宝。《印度佛教源流》、《汉地佛教源流》、《般若八千颂》是仅存于德格的文化经典。

其中,雕刻于清康熙42年(1703)的绝世《般若八千颂》,共有印版1500余块,用梵文、乌都尔文、藏文雕刻,并附有版画图案,国际上仅此一套。

红版《甘珠尔》文集,是藏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是藏地三大印经院中最标准、最完整的范本。印经院由此享有盛名。

- 复活的灵魂 -

走进印经院,刹那间就会被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氛所打动。这里的色彩,正如一位藏族作家用的词:绛红色的。

德格印经院的帷幕正是这样的色彩拉开。这座集寺院与民居风格于一体的建筑,从粘土墙壁、木楼梯到木头门扇,到印刷用的朱砂,再到小院木槽里洗版子的水,都在绛红色的浓淡里变化,那是历史传给藏族文化的颜色。

德格印经院最为华彩之处是经版库房和印经工场。

经版库房里占据主殿二、三、四层的六、七个大小房间,为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经版库里光线暗淡,隐约看见靠墙一圈都是一层一层的木架子,上边插满带手柄的经版。

近三十万块经版依照门类,分作丹珠尔经、甘珠尔经、大宝佛藏经、般若八千颂、名人经典、萨迦经书、版画、小经版等被小心而密集存放在这里,一切显得那样质朴、柔和,在幽暗中散发着神秘而神圣的气息。

在八个经版库中,经版数量最大的一个是《甘珠尔》库。

在那里,库与库之间游廊道和楼梯相连,走在同样幽暗的库房中,看着木架上的那些些暗红色的古老经版,游客会突然变得庄严肃穆,各个都“不敢高声语“,生怕惊动了尘封已久的甜美酣梦。

常常有藏人在经版的丛林中穿行,以头和手抚摸每一块经版,在这样的接触中,经版彷佛被念颂。

- 藏地灵魂的缔造过程 -

制作经版的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红桦木,如此密集收藏的版子,防火是第一要务。

在甘珠尔经版库的走道尽头,挂着一张绿度母像。据说,当初挂这幅像的时候,没画绿度母的眼睛,那是自己显现出来的。

按规矩女人不能进到这个库里,有天晚上却听见有女人叫“失火啦!”人们赶来,并无女人的影子,才知道是绿度母喊大家来救火,因为她是经版库的保护神。

与藏经库内的安静相比,二楼的印经作坊内则是一片热火朝天。

时至今日,德格印经院依然是那种历史悠久的手工作坊。印经的方式依旧保持了建院以来的传统:两个工匠面对面相坐,一个宽木板作为印刷台斜放在两个人中间。

木板上方的人负责用一个刷子蘸着墨和着朱砂给搁在台子上的经版涂色,下方那个人则负责把裁好的纸张放在经版上,红色或黑色的字迹就清晰地印在纸张上。

虽然这种手工作业古朴有趣,但效率低下,辛苦累人。不过普通藏民还是乐于接受这一体面的工作,一者可以借此致力于佛事积善行德,再者可以愉悦快乐地赚钱养家糊口。

在这种古老的手工印刷过程中,洗经版是最累人的活。如果不仔细将经版的字槽逐一拭洗干净,那么天长日久经版就会报废。

以前德格土司登巴泽仁曾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付给工匠工钱,即把金粉撒在经版上,洗经版的人洗得越仔细,得到的金粉就越多。

显然德格印经院明白经版比金粉更重要,也明白经济杠杆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因而一个幽默诙谐、富有童趣的土司也似乎活生生走到了人们面前。

- 德格印经院之今日 -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时间一般是从藏历3月15日开始,到9月20日结束。每年印刷经典、文献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甘珠尔》只能印刷25套,《丹珠尔》20 套。其余的经典和文献印刷量都要控制在10套左右。

在1950年之前,德格印经院除了印刷用的朱砂,其余所用的板坯、墨和纸都在当地提供。如今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内地更为优质廉价纸张的输入,当地造纸和制墨一度停止。除了特殊要求,一般采用成都墨汁和雅安纸。

2000年,德格印经院得到美国一家基金会的赞助,恢复了造藏纸的实验。因为据说藏纸坚韧,吃墨好,不易污染,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高丽纸比美,也不输给西洋的纸张。

图文来源德格旅游,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