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腾冲有座石头城:背山面水聚气藏风 人们称它为“半个山”

腾冲有座石头城:背山面水聚气藏风 人们称它为“半个山”

时间:2020-12-16 04:00:46

相关推荐

腾冲有座石头城:背山面水聚气藏风 人们称它为“半个山”

第一次到腾冲清水半个山,那座石头城便成了我心中一直的惦念,情里梦里,全是它的影子,仿佛我的灵魂,历经四五十年风雨雪霜的长途爬涉之后,在这座石头城找到了归宿。

我感觉,哪一世,我就生活在这座石头城里,前世,或者再前世,我一定,就住在这里,那些厚重、粗犷、硬朗大气的石头建筑,曾经就是我或我祖先的家。

熟 悉 而 亲 切

在半个山自然村,踩着蹄印深深的石板,彳亍而行,穿行于随处透着古朴气息的古宅院、古巷道,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巷道,都是曾经的过往;进入每一户石头人家,一石、 一磨、一槽、一臼、驮子、牯铃铛、土坯框、拉耙和风扇车。

一切都那么的熟悉而亲切……猪在圈里食,鸡鸭糟里啄,石磨旁扫面的阿姨的笑,都还原了我曾经生活的模样。就连石墙缝里长出的杂草、蕨叶、蒿子,还有篱笆上的洋丝瓜和牵牛花,都恍若是儿时生活的再现和复制。

这个距腾冲城仅四、五公里的古朴村庄,依山势而建,在地理位置上,既极巧地避开了城市的喧嚣,又有着便利的交通,保持着幽静质朴的人文环境。如此环境,让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村民的才情。

“半 个 山”

据史料记载,半个山自然村明正统六年(1441)建于荷花段家寨后茶马古道旁。明天启二十一年(1641)全村搬至良盈村委会的正南方,名称不变。境内海拔1800米。国土面积2.39平方千米,全村60多户,200多人。

相传,在明代末期,半个山是一个竹林茂盛的山坞,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基本上是居住在竹舍、竹楼里。这里,曾经是腾冲城到热海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骡马驿传时代,南方丝绸古道往南,腾冲出缅甸八莫古道的交通要道。

起初,马帮商贾路过,便在此歇脚,渐渐地,有了马店、客站。有时候,因生活需要,商贾与村民便有了以物换物的交易,做起了贸易。村子便有了最初的规模。后来因灾害、战争、匪患等因素,有开马店的老板最初采取当地特有的老洋河石材建盖起了能防火固守的客栈,开创了石头城的历史。

慢慢的,有过往商贾喜欢上这个古朴秀美的村子,也定居了下来,还有镇夷关逐渐被废弃以后,部分守关人员也就地安置居住于此。渐渐地,发展成了村落,并有了一定规模。因紧连腾越州南行滇缅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控制点“镇夷关”,故名叫“镇夷关村”。后整体搬迁至大盈坡西麓的半山腰,所以取名为“半个山”。

镇 夷 关

高黎贡山余脉,从清水乡、荷花镇与德宏梁河县延伸,直达缅甸八莫,“镇夷关”连起了这几个地方的军事防务和商贸格局,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滇缅茶马古道腾冲段的芭蕉关、镇夷关和囊宋关“三关”之中,半个山正好处在镇夷关的险要地带上,由此在腾冲南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体系。曾经,南甸宣抚司的司州治所就在半个山下。

有着筑关守护家园传统的半个山先民,用他们的辛劳和智慧构筑起了坚固牢实的居所。明末清初,质朴厚实的石城风貌逐渐呈现在半个山上。民居青砖青瓦、背山面水、聚气藏风,小巷纵横、布局奇妙、形如迷宫;室内天井通天、四水归堂,房梁屋顶、花鸟人物、千姿百态,石雕木雕、古朴秀雅。既有着古民居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其依山走势、石板建筑的独特风貌。

1639年,徐霞客在半个山时,记下了这么一句话:“昔置镇彝关于路次,此为屯哨,今关废而村存云。”随着时光流转,朝代更替,屯哨虽废,半个山村名却依旧。

徐霞客从热海返腾冲城经半个山,见“其崖皆堆云骈瓣,山含岈嵌空,或下陷上连,或旁通侧裂,人从其上行,热气从下出,皆迸削之余骨,崩坠之剥肤也。”“西上半里,随峰东向北行二里余,乃西北下,得竹坞村庐。时雨势甚大,避雨庐中,就火沸汤,瀹饭而食之。其处即半个山村也。”

如今,在这个东与蔺家寨相接,南与热海景区毗邻,西与老洋河自然村接壤,北与良盈村委会相连的石头城里,我看到了200多年前,有驮着茶叶、棕匹的马帮从顺宁(昌宁)来,经永昌过腾冲达八莫,中途,在这座石头城里住下,在某一队马帮里,就有一个是我未曾谋面的外祖父,只是他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或者,他就住在这座石头城里,从未离开……家里人只知道,他去了“夷方地”。

驮铃声远,只有古道上的蹄印,记述着历史的沧桑岁月。从“燧石取火”,到“ 凿石为洞”,再到以石为玩,我们的祖先,一代代的把石头的使用艺术的发挥到了及至,更何况为一座石头城呼!由石头村承载的原始的美,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石头本身,就是一种美,无以复加,无以赘述。半个山人更是让石头有了灵性,有了温度,有了家的安全。

以 石 头 为 载 体

半个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独特的建筑风格、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传承“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儒学文化。其历史悠久,人文独特,古迹众多。

江舻,是腾冲明清两朝六位进士之一,他就是镇夷关村(也叫半过山)人。相传此人自幼敏慧勤奋,“少负文名”。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考取拔贡,六年辛酉科(公元1801年)中举,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中进士。历官山西怀仁县、绦县知县。传说他居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人称“江青天”,后因病故于绛县任所。由于他生前两袖清风,宦囊萧然,以致死后其子无力运柩还乡。幸得当地士民感念他的恩德,集资相助,其遗骸才得以归葬故乡。其文名官声却被历代传诵:“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曾著有《半个山斋诗文集》。

伫立半个山,有轻风拂面,炊烟袅袅,听鸡鸣鸟和,牧牛声声,感受历史风云从这儿经过;看大盈江沿着荷花坝蜿蜒流淌,一直从半个山走下去,将高峻和艰险都消解于无形。它的独特安排催生了腾越八莫古道,有了“三道关”。

因道设关,使得各民族多种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在这一带共融。如今,早已物非人亦,只有关道依旧。江家老宅已经破落,只是轮廓还在,拂去蛛网,依然看到它透着文气,透着雅致,透着品味与赏析。

那一年,青衣白面的书生江舻,走过了家乡的遍地芳草,在浅草与马蹄之中,渐行渐远,家乡不再有他,但民间开始流传他的故事:

漫漫的进京赶考之路,他途遇刮粪老翁,即翻身下马,毕恭毕敬作揖问路,其温良俭让使老翁赞叹不已,逢人便说:“此人很有德气,将来必成大器。”他历任山西省怀仁县、绛县知县,爱民如子,为官清廉,有“江青天”之誉。民国元老李根源有诗赞曰:“古寺中天寺,德山作道山;广栽桃与李,花开镇夷关。”

古道、古关、古村庄,都以石头为载体,让历史传承。岁月变迁,谁把朱泥染石头,让千百年的石头换上了新装!历经200多年,这座石头城早以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村民对历史的尊重,文化的传承,还有民风民俗的延续。

“无事荷锄以耕,有事则敛堡以守”

据了解,腾冲市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把关注民生工作作为古村落保护传承的焦点和载体。在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和改善当地民生工作相结合;把发展古村落乡村旅游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在聘请专业团队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注重保护传承古村落文化的独特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因个人意志使古村落开发变了质、失了味,在开发中使古村落风貌得以保护发掘、历史文化得以挖掘传承,真正让游客“留意、留心、留步”。

石头城延续了石之美,寂寞、幽深、苍古、枯淡。一块充满灵性的石头,就是一段山水的浓缩,没有媚姿,没有俗态,它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有着山的雄奇,水的空灵,云的变幻,风的色彩,让一颗尽染尘俗的心,也在刹那间过滤得干干净净,风清月白。亦如住在石头城里的村民!

“无事荷锄以耕,有事则敛堡以守”,

仍然成为了腾冲很多村落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生活常态。

从古石城到古村落,

保护与传承,

这座石头城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保山旅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