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延安安塞区:产业帮扶“强筋骨” 精准扶贫“拔穷根”

延安安塞区:产业帮扶“强筋骨” 精准扶贫“拔穷根”

时间:2022-06-09 18:35:06

相关推荐

延安安塞区:产业帮扶“强筋骨” 精准扶贫“拔穷根”

是安塞区整体脱贫年,该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按照“短期能脱贫、中期能巩固、长期能致富”的思路,着力打造棚栽、林果、草畜、香菇、特色小杂粮“五大产业基地”,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加快脱贫的良好态势。

政策扶持有保障 群众吃下“定心丸”

“今年,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凡养猪6头以上补助4000元,养绵羊10只以上补助5000元,养肉牛、肉驴4头以上补助10000元;新建苹果、杂果每亩补助100元,连续补助三年;杂粮每亩补助100元;香菇每棒补助2元;新建大棚、弓棚每棚分别补助1万元、5000元;养中蜂、兔、蝎子等特色产业的,每户给予5000至10000元不等的补助……”春节一收假,安塞区全区帮扶干部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迅速行动,发起了春季攻势,广泛宣传区产业脱贫政策,鼓励贫困群众自助选择产业发展,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

笔者从扶贫局了解到,今年年初,安塞区政府组建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4.5亿元;龙头企业争取省供销集团、金控集团扶贫基金8500万元。区财政列支6800万元,建立1000万元扶贫小额到户贷款风险补偿担保金,中省市财政下拨专项扶贫资金2605万元,全部用于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

这些优惠政策一出台,四方传帮带,贫困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王书记,今年我想养5头牛!”年初,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贫困户陈启兵向驻村第一书记王志军说出了自己的新打算。今年55岁的陈启兵早年离异,儿子因病去世,他和孙女相依为命。陈启兵一个人种植一个大棚,还养了10只湖羊,现在羊子已经增加到15只。“去年我养了10只羊,政府给我补助了5000元。党和政府这么帮助贫困户,我们再不往人前走,真是太不应该了!”陈启兵激动地说,“去年,我的收入达到5万多元,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劲了!”

精准扶贫到户 产业扶贫致富

产业是贫困户从根本上拔掉“穷根”的基础和保障。安塞区变输血为造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过程中,该区以“长抓苹果、中抓香菇、短抓养殖”为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山地苹果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弓棚蔬果、大棚香菇种植、舍饲养驴、塞北牧场和特色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长短结合、互为补充”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确保每个村有1项以上长效主导产业,每户有2项以上长短期致富项目。目前,“五大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农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总收入的65%以上。

走进招安镇龙石头村大棚示范基地,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其中一个大棚里,新种一月有余的玫瑰已经长出了花骨朵。“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建大棚,我种了1个棚,租3个棚,主要种植玫瑰和非洲菊,这些花已经给延安、安塞的各大鲜花店全部预订了,根本不愁卖!”依靠养花脱贫的宋占军看着长势良好的花苗高兴得合不拢嘴。

招安镇还引进肉驴养殖特色产业,推行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成本”发展养驴产业,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真正让贫困群众养着“毛驴”致富。65岁的高秀芳是招安镇枣湾村村民,因为家庭连遭变故陷入贫困,她通过镇上推行的“3+2”借驴还驴新型养殖模式,从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借了肉驴3头、母驴2头,预计3年后可收入5万元。

目前,全区建成人均2亩以上苹果专业村99个、200亩以上设施蔬菜专业村53个、香菇专业村11个;种植特色杂粮30万亩,家畜存栏24万头(只),家禽存栏42万羽,形成了粮畜菜和粮畜果两种循环模式,117个政村实现了长中短相结合三项以上产业全覆盖。全区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4714户,其中,有劳动能力户3337户。发展产业户达3810户,其中,林果业1088户9312亩;棚栽业585户826棚;养殖业1792户14303头(只);香菇种植345户109.6万棒。1291户杂粮种植户、鸡鸭兔蜂等短期产业户、外出务工户均作为补充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长短结合产业全面覆盖到户目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夯实群众致富基础

“加快实施农畜富民战略,以草定畜扩规模,多向发力提质量,塑造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和一年引种扩繁夯基础,两年选育种群定规模,三年杂交育肥出模式的‘三步走’计划,加快传统山羊养殖向肉用绵羊养殖转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日前,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在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说。

“咩——咩——”走进化子坪镇河西沟村湖羊养殖场,1000多只温顺的绵羊在宽敞的圈舍里自由走动,刚刚繁育出生的小羊羔也活蹦乱跳,旁边的储草棚里,铡草机打好的秸秆饲草堆成了小山。

提起羊子养殖转型发展,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深有感触:湖羊胆小,不会上山,适合圈养,这破除了多年来的林牧矛盾问题,而且湖羊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破解了拐沟山区群众如何脱贫致富的难题。

“目前,沟槽界村千只肉羊养殖场已经动工建设,河西沟村20多户贫困户与该养殖场签订养殖协议。”野根利说,“全镇已建成千只以上规模养羊场4个,千只以下养羊场有20多个,全镇羊子存栏达到17000多只。”

“以草定畜”是农畜产业的前提和根本。化子坪镇在发展羊子养殖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在周家河流域芦草砭村的一处建设工地上,机械轰鸣,由该村村民屈生荣投资1300万元建设的芦草砭饲草加工项目预计6月底建成投产。

“我们协调流转土地3000多亩,作为企业配套种植饲草基地,同时,动员附近村组群众利用闲置撂荒土地种草,出售给企业。”野根利介绍说,“企业还将全村86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饲草种植加工链条上,采取‘基地+贫困户’模式,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帮助脱贫。”

来源:延安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