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南宋襄阳 凭啥扛住20万蒙军围攻?这里没有郭靖 但却坚守了6年

南宋襄阳 凭啥扛住20万蒙军围攻?这里没有郭靖 但却坚守了6年

时间:2021-02-17 11:20:51

相关推荐

南宋襄阳 凭啥扛住20万蒙军围攻?这里没有郭靖 但却坚守了6年

看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读者一定记得,郭靖与黄蓉夫妇留驻襄阳,为南宋抵挡蒙古大军的情节。在历史,自然没有郭大侠守襄阳的故事,但南宋吕文焕将军苦守襄阳六年,却是真实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在蒙古20万铁骑的冲击下,孤零零的一座襄阳城是如何支撑了6年的呢?

要知道,在当时,蒙古大军几乎拥有全世界最精锐的骑兵,最高效的后勤,以及最出类拔萃的将领,在这种精锐之师的围攻下,襄阳城的坚守简直是一种奇迹。

想要达成“坚守襄阳”这一成就,的确相当困难,但襄阳却也拥有独抗蒙古大军的底气。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襄阳保卫战长达6年,自然谈不上什么天时。

因此,地利、人和才是襄阳能够长期坚守的原因,而与经常被视为重点的“人和”相比,襄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能更是这种奇迹得以出现的根源。

我们来看一下襄阳的地理位置。

襄阳古城的北面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从南宋建国开始,汉江就一直是南宋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战略区域。

而襄阳则是扼守汉江及两淮的关键要塞,守江必守淮,若襄阳丢失,南宋在这场战争中就再无翻身可能。

南宋与蒙古围绕襄阳城的争夺,并不是从公元1268年开始,事实上,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9年前宋军重新夺回襄阳后。可以说,针对这一战略要地,两股势力间的拉锯战,近三十年都没有停歇。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襄阳不同,南宋的襄阳城是一座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狭小要塞。

在南宋兵力不济的情况下,由于宋蒙两军交战面积的狭窄,人多势众的蒙古军力,并不能在襄阳城下完全展开,宋军作为守方其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襄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方游牧民族在水战层面历来存在着短板,这样的地势不仅使得蒙军在攻打襄阳时,常常陷入无从下口的窘境中,而且也缺乏强劲的水军,从水路上断绝宋军的粮食、军械补给。

在蒙古人看来,这一要塞的建设者用心极为险恶。

襄阳东面和南面的情况有些类似,这两个方向虽然开阔,但却是不利于大船登陆的滩涂地带。

对以骑兵机动性见长的蒙古骑兵来说,从这两个方面登陆,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即便是步兵也不宜在一片烂泥地里展开攻城作战。

而它的西面,万山、羊牯山、岘山等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山头几乎将襄阳挡在了自己身后,只剩下一条十几米宽窄的小路可供通行。

如果从这里进攻,蒙军即使再多的兵力,也只能一小队一小队往里面“添油”。这正是宋军求之不得的,本来就担心你蒙军骑兵强悍又人多势众,如今你爬下马又三三两两带把刀爬山坡,宋军只要随便往山口上一堵,那气势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唯一的希望似乎是在北面,这里是襄阳的渡口所在,可以方便蒙古军队的登陆和调度,但这也几乎可以看作襄阳留给攻城方最恶毒的陷阱。

汉江与襄阳城之间仅有数十米的间距,这意味着如果选择从北面突破,登陆的军队在布阵和行军时将完全暴露在城墙的射程之下。

即使蒙军不在意伤亡多少执意攻城,但笨拙而庞大的攻城器械也会在登陆时成为襄阳守军最显眼的目标。襄阳城高十米左右的城墙,在这处狭窄的地段,将成为蒙古人最恐怖的梦魇。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在几十年后蒙古东征日本时,日本守军就曾在海岸线上修建过一种名叫“元寇防垒”的低配版城墙。

这些高仅两米有余的山寨长城,不仅矮小,甚至没有配备楼台、烽燧等配套设施,但即使如此,在九州海岸,这些简陋的城墙却给元军造成了恐怖的杀伤。

拥挤不堪、毫无遮蔽的元军被竹枪、藤弓杀了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征日作战也就此宣告失败。可以想见,若蒙古人真的选择从此处攻打情形类似的襄阳城,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在多次尝试均宣告失败的情况下,蒙古开始在襄阳城下进行长期而坚定的围城消耗战。

但这种战略,在一开始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与襄阳隔河相望的樊城同样是襄阳城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襄阳与樊城几乎可以被视为“双子城”。两城互为支援,攻城者在攻击其中之一时,也必须时刻戒备另一方的偷袭。而在战争间隙,两城之间甚至能通过汉水彼此支援辎重和士兵。

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被蒙古断绝粮道后,襄阳依然没有露出丝毫疲态。

但后来,元将阿里海牙首先察觉襄樊两城之间唇齿相依的联系,并建议:“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1272年,采用分割包围战术后,防守力量远逊于襄阳的樊城被蒙古人攻破,孤立无援下的襄阳守军这才选择开城投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