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城头山有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 成熟的社会分工 却突然神秘消失

城头山有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 成熟的社会分工 却突然神秘消失

时间:2023-02-12 10:04:51

相关推荐

城头山有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 成熟的社会分工 却突然神秘消失

城头山有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成熟的社会分工,却突然神秘消失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城头山消失的原因以及当时聚落的发展,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城头山城从大约6300年前开始修建,历经4次筑城,影响日渐扩大。到了大约5000前达到发展的巅峰:高度发达的稻作文明、可以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陶窑、先进的城市系统、成熟的社会分工、王宫与神殿的形成等,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但是,城头山经历了200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却在鼎盛时期(约40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那这座邦国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谁遗弃了古城?城中的人去了哪里?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家很快发现,在王宫、神殿频繁使用的时期,已有的青冈栎类和栲类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根据昆虫化石分析表现,聚集在人类和动物粪便上的食粪性甲虫、聚集在污物上大型苍蝇类的蛹等都市型昆虫,在当时急剧增加。这些资料表明,随着城头山都市化的进展,城头山内生活的人口一度达到几千人。人口的增加,对城外的植被需求量增大,导致了植被被严重破坏。同时,城内污染也越发严重,这为爆发瘟疫提供了条件。因此,城头山城被废弃的原因可能是伴随着人口激增而引起的污染和疾病的蔓延。可以想象出,瘟疫的蔓延最终导致整个澧阳平原横尸遍野。无奈之下,幸存的人们不得不泪别这块有着太多牵挂的故土,另寻出路…

城头山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民族迁移。有专家对地球的总硫黄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从5300年前以后,总硫黄含量时增时减,但整体下降;4200年前为明显下降期,这种下降期直延续到40年的,这个数超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总硫含量的下降会引起海平面的下降,同时也昭示着气候变冷,而4200年~4000年前为明显的气候恶化期。城头山的消失恰好就在这一时间段,显然与这个时间段的气候恶化密不可分。

4200~4000年前袭击欧亚大陆的气候恶化现象,极有可能是导致以城头山城为代表的长江文明等古代文明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气候的恶化,并不是导致城头山城灭亡的直接因素。在当时,气候的恶化其实并没有给处于湿润地带的长江地区带来影响,它影响的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求更佳的生存地,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得不大举南下。于是,拥有金属武器的北方旱作畜牧民族侵入,摧毁了长江流域最为发达的都市—城头山。这和有些学者所说的中原文化南侵基本相符。

考古学家推测,可能的解释是:攻占了城头山城的北方人将城头山的财富掠夺一空,但习惯了游牧生活的北方人却无法去经营这么一座先进的城市。他们在城内财富消耗殆尽的时候,又放弃了城头山,去其他地方寻找粮食,而被赶走的城头山人则很难再回归故园。若干年后,当他们回到城头山时,古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他处再造辉煌。

不管是什么原因,城头山的消失似乎是突然性的:在发掘城头山时,仅仅2米多深的现代耕作层下面,就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几干年前的屋基及土灶,四口连体大灶上的陶釜仍在,好像人们走的时候正在做饭;还有,那几千年前的制陶作坊至今仍清晰可辨,拌料坑里剩下的泥料也说明人们当时正在工作状态……如果那段历史之后人类生产活动是进的而不是突变的,那么人们是不会放弃本已习惯的生养之地而另找栖居场所的。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著名历史学家俞伟超,他研究表明,在夏朝建以前,长江流域文明因为有史记载是因大洪水泛滥而中断废弃的,长江流域文明也因此衰亡,一直到1000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又重新发达起来。既然洪水泛滥,那以当时的人力自然无法抗拒。洪水滔酒,汪洋片,墙倒屋塌,人畜随波漂流,等到千年之后人类重新开发时,原貌也被淤积土封存。

也许,现在还没有找到城头山消失之谜的合乎本来事实的正确解释。但城头山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在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以城头山城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古文化,是参与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主要文化类型之一。城头山这座积淀深厚的古城,给世界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谜团,而正是这些未解之谜,给古城平添了无穷魅力!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五千年前澧阳平原上的聚落景观:城头山城宽阔的护城河周围,满目金黄色的稻田勾画出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稻田中间,河网交错。稻田尽头,树木掩映着几个大型的环壕聚落群,它们均匀分布在城周不同方向,构成一道城外防御线。聚落群外,举目四望,又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中间,间杂着一些普通聚落或一个个小村落……整个平原一派祥和,丰收在望。

原始社会的澧阳平原真的有这么安宁祥和吗?聚落间有没有冲突与战争?是什么机制在发生作用,使其提前进入了文明社会?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权力与社会体系的建立。城头山最大的影响力就表现在此。它率先在澧阳平原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体系,并持续了近2000之久。大溪文化以前,澧阳平原聚落稀疏,人口较少,土地室间大,各个部族之间不会为土地资源而发生冲突。到了大溪文化时期,部族间的发展不平衡逐步凸现,像城头山这样基础好的聚落发展很快,它形成了聚落集群,人口大幅增加,聚落规模逐步扩大。而有的聚落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缓慢。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扩大和加剧,最终导致了聚落社会的等级化。

这种等级分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城头山如果仅仅只是筑城防御,城外没有形成一道道严密的组织和防线,哪怕是固若金汤,最终也要在四面楚歌中土崩瓦解,根本不可能维持近200年之久。那么,城头山在澧阳平原乃至洞庭湖区,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在屈家岭文化中晚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至前2600年之间,澧阳平原上的聚落分布并不是那种随意性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章可循的,这从它们在空间地点的分配与分布上可以看出。从这一点上可以判断,整个澧阳平原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体系,那么,管控这个社会体系的是谁呢?

在后来的调查中,考古工作者惊喜地发现,澧阳平原上的聚落结构相当严密科学,形同一个金字塔,大致分为四级:最基层的就是面积较小的村落,它们分散在某一聚落的周围,构成聚落系统里最基层的社会单位,也就是金字塔的最底层。这种层级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村庄或小村子。村落之上就是聚落。它们是由几个村庄形成并有密切联系的集体,比如有联关系,类似我们现在的行政村。再往上,就是像三元宫这样的大型聚落,它在城头山东北20公里处,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因为挖有环壕,称之为环壕聚落。这种层次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乡镇。而环壕聚落之上,就是像城头山、鸡叫城这样的城壕部落。它们显然是周边环壕聚落的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县城,从而形成了更高的权力层级。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分布形成了澧阳平原上独特的史前聚落景观,它存在某种经济、文化乃室社会组织上的关联。考古学家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这种组织脉络越来越清晰,整个澧阳平原存在某种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社会秩序。那么,定就有高于单一社群的某一机制在各聚落间发挥作用。不然,从大溪文化第四期开始,也就是5300年前,澧阳平原上的器物风格不可能高度统一。这说明已经存在集中的陶器产品生产地点,并形成了相对严密的区域交易供应网络。还有,墓葬制度也同样整齐划一…

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城头山在发挥管控作用。城头山在长达约2000年的时间内之所以具备这样的管控力,充分说明了它在平衡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澧阳平原上所有聚落的拥戴。同时,也为稳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简言之,整个澧阳平原就是城头山最为强大的防御体系,城头山也成了“金字塔”的塔尖。最重要的是,城头山在澧阳平原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体系,为加速文明社会的进程树立了最早的榜样。喜欢今天的内容就请点个赞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