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观点集锦|国际货币论坛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观点集锦|国际货币论坛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时间:2021-01-13 08:35:58

相关推荐

观点集锦|国际货币论坛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7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国际货币论坛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以演播室直播的形式线上隆重举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主题为“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从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和发展策略等重要问题。明确提出上海应当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建设成为科创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协同发展的全球中心城市,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IMI所长张杰主持。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开幕致辞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推动金融在进一步开放体系下服务于

民族崛起、大国复兴和高质量发展

世界格局发生百年未有之变,南北经济的比例、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全面重构。以来,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退群”决策,各国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崛起,使全球步入长期停滞状态,全球化收益成本、红利分配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外部环境看,新冠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发展格局的裂变,全球经济的深度下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的危机,美国股市四次停摆,国债负利率、石油期货负价格,全球同步实施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脱实向虚的趋势上升到新阶段。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在内部经济大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现代产业、现代金融之间的互动,在全方位格局下重构现代金融。

因此,在两个时代的重要发展潮流交汇之时,在经济激荡和大国博弈交织的窗口期,在中美冲突升级的环境下,探讨如何进行金融开放的步伐,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如何布局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为基础的新格局、新秩序,使金融能够进一步在开放体系下服务于民族崛起、大国复兴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

第一,如何进一步进行金融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第二,如何在中美冲突之中,使中国金融循环具备进一步的发展,金融风险具备进一步的可控性。

第三,人民币如何进一步地国际化。同时,如何在资本项目开放、外部环境大变局的状况下,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监管体系以及有效的改革路径。

孔 丹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高水平金融智库聚合资源、汇聚众智,

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合作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国最早从事高层次、多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全国性社团之一。文化中心内设“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这一新型金融智库,致力于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贸易、金融货币等领域交流合作,保障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倡导绿色金融发展合作理念。

“国际货币论坛”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合作项目。孔丹认为,国际货币论坛一定能够成为新时期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保障“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重要的决策依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及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中信基金会被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与“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和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这些高水平金融智库将围绕金融领域的重大公共政策、重大工作部署、重要发展动向,聚焦金融领域前沿热点难点问题,聚合资源、汇集众智,为新形势新格局下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献计出力,为“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的金融合作贡献中国方案。

主旨演讲

吴 清 上海市委常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全面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下一步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第二,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互联互通取得重大的进展,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第三,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形成了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金融法治和监管环境持续完善,配套服务不断健全,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以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更加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全面强化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

一是显著增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全面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二是显著增强全球和区域金融服务能级,强化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显著增强自贸试验区及新片区金融改革开放的引领作用,打造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枢纽;

四是显著增强金融中心发展软环境,构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和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配置

思路应有所改变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既不同于疫情之前,也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对于经济形势的把握必须要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前深入一步。具体而言,高培勇给出了两种基本看法:一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要有两个参考系,二是对宏观政策的配置分析要坚持对症下药。

首先,在做形势评估时,不能仅仅以经济实际运行状况作为参考系,而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另一个参考系,即疫情前的预期。通过两个参考系共同作用,达到更加全面、充分地评估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少留甚至不留后遗症的目的。

其次,在做政策配置时,通过把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经济的常态变化区分开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对于原来就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可采取日常的宏观政策配置,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对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困难、风险和挑战,应采取特殊的举措,以救助和纡困为目的。

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宏观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几下几点:第一,要避免对当前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不加区分地“一锅煮、一勺烩”;第二,要避免简单搬用传统思维来从事疫情下的宏观分析和宏观政策操作;第三,要避免为应对短期问题而留下有碍长远发展的后遗症。

刘 珺 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人民币国际化的数字维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深刻改变了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全球数字货币落地浪潮尚处于初期阶段。逆全球化升温,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已成为中长期战略,中美脱钩风险有所加大。

首先,主权货币国际化之锚是综合国力。货币的根本属性是国家利益,不管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格局,主要锚货币的话语权取决于主权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货币国际化经典理论遭遇实践挑战。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货币信任机制的嬗变。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只是主权货币的组合,而且是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共生和相互交织的新格局,人民币国际化2.0版必将是注入数字元素的体系竞争。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需兼顾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变化。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广度、深度、程度须进一步加强,并且必须融合数字化思维。第二,金融科技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的扰动,既有颠覆也有建设。第三,人民币国际化须多目标迭代推进,在动态调整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从主权货币和数字货币两个维度发力。第四,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多元市场参与者的培育和引进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保证。第六,国际货币体系需要货币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监管科技的与时俱进不可或缺。

数字化时代的不确定性是实然,以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确定性应对其不确定性是应然,人民币和与其对应的数字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即为必然。

肖 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

多措并举 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运行较为平稳,体现出较强的活力和韧性。外资对人民币金融资产兴趣浓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二是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偏低;三是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大;四是近年来扩大金融开放各项举措效果显现。

我国打造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资金来源,促进科技创新、改善公司治理、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有利于深化金融市场化估值和定价,倒逼金融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规范和发展资管行业;三是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有利于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打造好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货币互换使用量;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防范输入性风险。

在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过程中,应统筹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国际协调工作,在发展中寻求合作机会。

王兆星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原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

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

打造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

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也使世界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与不同,金融没有成为本次危机的源头和罪魁祸首,相反,稳健、坚韧的金融体系成为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不仅是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金融实力的竞争。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与金融的综合竞争力之间两者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我们既要重视提升金融的综合竞争力,重视其全面性、均衡性,同时更要重视打造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来强调金融领域的关键作用。

王兆星指出,一国金融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金融体制和人才优势;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效率;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控能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能力;金融体系逆周期与抗危机的能力;金融科技与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国际资本的聚集与配置能力;本国货币行使国际货币的能力;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以上九个方面也是我国下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最后,王兆星强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打造和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是要建设吸引和凝聚高端国际金融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二进要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加强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三是要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四是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更好的条件;五是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六是要积极深度地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刘克崮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

深化实体经济和金融合作,

促进“一带一路”国家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中国的全球金融中心一定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成长而成长。不论是中国全球金融中心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其根基是中国经济的实力和国际化程度。我在至的八年里在国开行直接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合作事项,先后与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秘鲁、阿根廷等拉美的大中型国家进行了全面的深入合作,同时深度参与了俄罗斯、老挝、西非、几内亚、巴基斯坦等国的合作和实质工作,在此分享一些经验。

对“一带一路”合作前景的四个基本认识。1、互利互补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根本基石。2、互信互助是“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和升级的核心。3、突出重点、全面多元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长期形态。4、建立亲密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有效保障。

在八年的国际合作实践中,形成了十要十不要的观点。1、要互利共赢、助人为先,不要只想着推销自己的产品。2、要讲利益分享,盈利适度,不要趁人之危。3、要讲诚信、讲质量。4、不要做一锤子买卖,说了就要做,做就要做好。5、增加合作国政府的税收、依法纳税,不要违反当地的税收法规。6、努力增加合作国社会就业岗位,不要过度看重自己使用方便的管理者和劳工。7、增加社会责任感造福于民,回馈社会,不要只顾自己赚钱。8、要搞好国家的发展规划,完善国民经济体系,不要只买油、买矿、买原材料。9、要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10、中国企业在海外要抱团取暖,不要内斗。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资本市场

未来发展的彼岸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目前市场规模达到50万亿人民币。中国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如何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彼岸在哪里这一问题还未明晰。

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彼岸是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有三大元素:法治、契约和透明度,即要求法治的完善、契约精神的确定和透明度的改善。这需要中国在以下方面做出系统的改革: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第二,法制思想和法治能力;第三,严格的契约精神;第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透明度。

金融的开放是未来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第三,金融市场开放。第一个方面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报告解读

王 芳 IMI副所长

解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

IMI副所长王芳教授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基础和定位,以及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重点和难点四个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进行解读,重点讲解了七条核心观点。包括: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贸易计价结算份额巩固回升,金融交易功能和国际储备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二,全球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第三,上海应当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掘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建设成为五个中心协同发展的全球中心城市;第四,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五,坚持高水平开放,完善营商环境,集聚高端企业和高级人才,吸引优质资本和优势资源,提升上海全球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第六,打通金融子市场间的制度壁垒,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上海价格”引导全球市场的人民币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第七,用好先行先试权利,建立鼓励创新、平衡风险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现代化金融治理,提高全球金融中心管理重大风险的能力。

注:部分观点未经嘉宾审核。

本次论坛更多嘉宾的精彩观点将于近期陆续推出,欢迎持续关注!回放见评论。

统稿 | 刘家琳

观点整理 | 刘家琳 贾翔夫 李胜男 周梓楠

刁璐 周润 金天 占易

责编 | 金天 蒋旭

监制 | 董熙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