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莫高窟万道金光之谜 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莫高窟万道金光之谜 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

时间:2021-02-24 11:18:28

相关推荐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莫高窟万道金光之谜 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完美的立体艺术。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有不少谜,莫高窟出现的万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清晨或黄昏之时,如果从敦煌城驱车沿安敦公路向东南而行,就会被几十里以外的三危山呈现的奇特景象所吸引。只见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巅,在朝阳或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莫高窟的这种奇特景象,千百年引来无数人的瞩目。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唐朝圣历元年李怀让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僧,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龛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

我国最早记载山川地形的《尚书·禹贡》中就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话,可见早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据《都司志》“三危”条下注释:此山之“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云三危”。三危山也由此而得名。若登上山巅,可东望安西,西尽敦煌,山川树木,尽收眼底,所以古来又有“望山”之称。对于莫高窟的佛光,科学界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三危山纯为砂浆岩层,属玉门系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约1846米,岩石颜色赭黑相间,岩石内还含有石英等许多矿物质,山上不生草木,由于山岩成分和颜色较为特殊,因而在大雨刚过、黄昏将临,空气又格外清新的情况下,经落日余晖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齐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将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另一种解释是: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前有条溪,在唐代叫“宕泉”,现今叫大泉河,河东侧的三危山与西侧的鸣沙山遥相对峙,形成一夹角。傍晚,即将西落沉入戈壁瀚海的落日余晖,穿透空气,将五彩缤纷的万道霞光洒射在鸣沙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这正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夕阳西下彩霞飞”的壮丽景象。无论是出现在三危山,还是鸣沙山两个方向的所谓“金光”,都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自然现象,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客观,有待进一步探研,揭示谜底。

法门寺是我国著名的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的法门镇。法门寺始建于东。据史料记载,古天竺(今印度)国王为弘扬佛教,各地分葬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于是在世界各地建塔,法门寺即是其中之一,并以珍藏佛指舍利而闻名于世。1939年修整时,法门寺寺院殿宇焚毁殆尽仅明代修建的砖塔独存。1981年,因雨积水,明塔半边倒塌。政府拨款重建等,并整修了殿宇。相传法门寺塔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骨舍利,因此寺塔又尊称大圣真身宝塔,所以当1987年清理塔基时,佛指舍利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考古工作者非常小心地除开黄土,发掘到法门寺塔下地宫后室的藻井大理石盖透过西北角的裂缝,当手电筒的光照进去的时候,反射出了一道道耀眼夺目的金光。

推开地宫两扇厚重的石门,于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祖的诞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供奉于地宫的佛陀真身舍利。整座地宫结构复杂,用材讲究,雕饰精美在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塔基地宫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三室制的地宫,显然是模拟人间埋葬皇帝的最高规格的墓室构筑的。法门寺出土的文物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遗物约170余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4枚佛指舍利;二是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奉献的物品有金银铜铁器、瓷器、玻璃器、珠宝玉器、漆木器、石质器、杂器以及大量的纺织品和货币。由于都是唐代皇室贡奉的物品,所以数量大、等级高,錾文内容丰富。

仅金银器就有121件,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和法器有菩萨像、香案、舍利棺椁、宝函、阏伽瓶、锡杖、如意、钵盂等;日常生活用具有盆、盒、茶箩子、碗、碟、香炉、香囊、茶碾子、笼子、盐台等。这批金银器是长安的文思院和江南地区制造的。文思院是专为皇室制作金银器的手工业作坊,是当时工艺水平最高的制造所。江南地区在晚唐也是制作金银器的主要地区,都曾向朝廷进献过金银器。

出土的石刻有石碑、灵帐、阿育王塔等,其中记述了奉献物品的名称、数量、器重以及奉献者的名衔等,使我们确切了解了出土器物的名称,使以往些不确切的称谓得以纠正。出土的19件琉璃器,是中国与西亚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物证。所有的出土文物都与塔中瘗埋的舍利有关,如捧真身菩萨,是全国数以万计出文物中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菩萨原置于地宫中室的东北角,完好地盛放在银棱檀香木顶宝函之中。菩萨头戴化佛花蔓冠,花蔓冠边缘串饰珍珠。上身露,双手捧着上置发愿文的金银扁荷叶形银盘,下着羊肠大裙,单腿跪于莲座上,通身装饰珍珠珞。菩萨手捧的金呈长方形,匾栏上贴饰16央宝相花,匾上文:“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庆日记。”通观全像,菩萨与像座构成一个完整的曼茶罗,即密教的坛场。唐懿宗咸通末年,迎法门塔佛指舍利人宫内,即置于菩萨双手捧着的荷叶形盘内,供帝后嫔妃们顶礼膜拜,所以称为“捧真身菩萨”。懿宗登基后,内优外患,于是想通过迎佛骨来缓和阶级矛盾和安定政治局面。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法门寺地宫中迎出舍利,经安福门送入宫内,放置在捧真身菩萨双手捧持的荷叶盘上供养。因此,这尊捧真身菩萨既是唐代最隆重崇佛的产物,也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它的历史价值还在于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