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葛亮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葛亮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时间:2019-01-23 08:31:49

相关推荐

“葛亮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市作家协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暨南大学中国文学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葛亮文学创作研讨会”,11月4日在暨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葛亮的作品鲜明地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葛亮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符号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张莉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地方聚于一处,它意味着融合、包容、开放、多元,它具有一种“流转性”,这种流转和流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葛亮身上体现得也特别明显,他从南京到香港,曾经在广东和海外生活,现在香港教书。这就决定了他的视野开阔、多元、丰富。她又指出,在葛亮身上还鲜明地体现出大湾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都市感、都市文化。最后,她特别强调葛亮在开阔的表达空间中体现出属于他的“中国性”,用中国人的方式,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北鸢》的发表和出版,使他成为一代人的佼佼者。因此,把葛亮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案例和文化符号是非常恰当的。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指出葛亮个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中西交融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对大时代的一种细致的把握,它会对读者构成非常新的一个阅读体验。她期待葛亮给大湾区文学提供更多新鲜的经验。

广东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蒋述卓教授认为,葛亮的文学创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一个鲜明的个案。他的作品可以被言说的空间很大,识别度很强,已经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和个性。他的创作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

对文人传统的的传承和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凌逾教授认为葛亮的小说吸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国学的精华,它既不同于新武侠小说,也不是网络小说里的那种古风小说。他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非常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想。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葛亮的作品里有自己的美学样貌,他的创作对形式、文脉、美学形态,始终有自己的追求,植根于中国的文人传统,同时他的作品中又体现出现代性与先锋意识。她非常喜欢葛亮文字里头的平和、冲淡,这是文人的风格,就像文人画一样的,淡淡的山水里头又有人间的烟火,内蕴十分的丰盈,他的作品里头始终流淌着一种典雅紧致的叙事气韵。

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表示自己很看重葛亮小说里那种对日常生活的传承,“我们一讲到文化的传承就以为是博物馆,就以为是几个古迹,就以为是那几栋老房子,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所谓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只要这种生活方式还在,只要这种生活方式没有被颠覆,只要生活里面那个血液流淌的东西还在,这个文化就还在。”

这是一位尊重写作手艺的作家

申霞艳教授强调,当我们大谈天才的时候,更有必要去尊重小说技术本身。她认为在葛亮的小说里面,其实是显示了对这种技巧、技术的尊重。她还觉得当代文学里面有一个不好的评价取向,就是非常重视小说的难度,对小说的可读性其实是不够重视的。葛亮在探索可读性、技术性上,做出了一个可喜的探索。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认为在《北鸢》出版两年之后再来研讨这本小说,更加验证了这本小说的文学价值。他评价说这是一本“精雕细刻”的长篇小说,用工笔式的叙述来描写一个大时代,同时颇具可读性。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何平教授说,我们现在谈葛亮,谈他的家族往事、历史情怀谈得多,但是葛亮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现实的东西。我们现在聚焦他的长篇的时候,他作为中国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这一面被掩盖掉了。“这么时尚的一个人,我们老是用古典这样一个东西放在他的头上,这可能也会妨碍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他的重要价值。我更关注当下现实中的、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的葛亮。”

葛亮自己表示,作为一个写作者,粤港澳大湾区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机遇,更多实际上是一种视野,他希望自己可以更深入地进入到这样一种视野中,去探索更多的写作可能性。 (光明融媒记者 王忠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