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家 是关汉卿等接近下层人民的杂剧家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家 是关汉卿等接近下层人民的杂剧家

时间:2018-11-21 17:42:19

相关推荐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家 是关汉卿等接近下层人民的杂剧家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作家还是那些社会地位不高、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杂剧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成就是在杂剧方面,但所写散曲都较为质朴自然,内容也较多现实意义。

关汉卿(1122-1307),号已斋(一说一斋,字汉卿),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杂剧大师,也是一个著名的散曲作家。其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十四套,成就虽不及杂剧之高,但语言通俗泼辣,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民间气息。记叙爱情生活,抒发离愁别恨,在关汉卿的散曲中占有较多的数量,如《一半儿.题情》巧妙地通过人物动作的描绘,把一对青年男女幽会时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逼真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了,确实是维妙维肖,《四块玉·别情》则通过对一位女郎凭栏远眺而慨叹山河阻隔的描绘,把其思念情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语言质朴婉约,情调凄婉幽怨,荡漾着她心灵深处的隐微的波澜。

关汉卿描写景物的散曲,也很有生色。如《大德歌·冬景》写荒村雪景,清冷洒落,象一幅水墨画,《前调·杭州景》是一束杭州的画卷,作者在描绘杭州风物景色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感情,也寄寓着对江山更替、朝代兴亡的无限感慨。然而,在关汉卿的散曲中,最值得重视的,还是那些自叙个人生活和性格的作品。如他的代表作《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就完全是其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是他对自己一生走过道路的艺术概括。它意思浅露,完全用口语写成,风格泼辣、谈谐,充分保留了民间俗文学的特色,确是代表了与传统诗、词不同的新体制-曲的特点。在元代散曲中,这是一首高度性格化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白朴(1226-1285),字仁,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澳州(今山西河曲),后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曲家。所作散曲现存小令37首,套数四套。由于白朴幼经丧乱,有国亡家破之痛,故其散曲大多抒发个人哀愁,或恬退自适情绪,但也显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如《沉辭东风·渔夫》、《寄生草·饮》、《喜春来·知机》等便是这方面的作品。

而最能代表白朴散曲艺术风格的,还是那些吟唱自然景物和男女恋情的作品。如《天净沙》四首分写四时景色,色调鲜明,特别是其中“秋景”一首,其特色可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一首媲美。《阳春曲·题情》是一首赞美一个少女对爱情热烈而又顽强地追求爱情诗。它热情奔放,情深而不艳丽,很能代表白朴恋情散曲的特点。名作套曲《仙台点绛唇·金凤钗分》描写闺怨,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心理,意境和谐,色彩清丽,为后人所激赏。

马致远(1250?-1323?)生卒年不确,号东筒,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市)人。马致远是杂剧名家,但其散曲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近人辑其散曲为《东篱乐府》一卷,共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以及残缺的套数五套。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他留存的作品最多。其大部分散曲的基调是消极、低沉的,但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的特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没有决心和力量进行斗争,于是便退隐山林,寄情诗酒,故其散曲多为“叹世“-类作品。这类作品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呼声,也宣扬了隐居乐道、迷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套曲《夜行船·秋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否定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表现愤世疾俗的心情,而又把一切归之于“人生若梦”,强调超然物外,及时行乐,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性格。形象鲜明,音韵和谐,语言精炼,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马致远的散曲最为著名的,还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他那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五句28个字,却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作者把秋天傍晚几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很好地烘托出天涯游子彷徨悲苦的漂泊心情。着墨不多而意境和谐,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此外,他还有一些咏唱恋情和其它题材的作品。《寿阳曲·洞庭秋月》写一女子对她心上人的相思,感情十分细腻真切,娓娓动人,“可作为他情词的代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185页)。《要孩儿·借马》讽刺爱马如命的吝啬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情态,是别具一格的佳作。

在元代散曲方面,马致远的成就最大,前人的评价也很高。他是一个专用散曲来抒发自己苦闷心情的文人作家,从他以后,这种体裁便逐渐由民间文学转为文人文学了。他扩大了曲的内容,提高了曲的意境,对散曲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的作品风格多样,豪放与清逸兼有,语言清新而流畅,抒情写景逼真自然,较多地运用了一些封建文人贯用的词汇和句法,故尤为后世文人所推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