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14岁初中生被扇耳光后跳楼:凭本能的教育 难养出高逆商的孩子

14岁初中生被扇耳光后跳楼:凭本能的教育 难养出高逆商的孩子

时间:2020-10-31 17:13:52

相关推荐

14岁初中生被扇耳光后跳楼:凭本能的教育 难养出高逆商的孩子

文/霓裳

很多人都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为了父母。第一次做父母,如果再没有学习,对待孩子的方式常常就是一种本能反应。

这些本能反应,往往会导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问题不断。

最初级的父母,常常会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制造了孩子的问题,又试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没有经过成长的父母,看到孩子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失控感,继而激起心中的怒火,随后的本能反应很可能就是对孩子打骂斥责与惩罚。

本能的反应常常是一种冲动。冲动是魔鬼,如果父母不能管住自己的冲动,有些时候会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许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01

又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9月17日,武汉江夏一中九年级的14岁男生张某锐,在学校被母亲当众扇了两巴掌后,跳楼自杀了。而这位可怜的母亲将要在悲痛、后悔与自责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为什么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

因为,凭本能教育孩子的家长太多了。本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因为父母不恰当的本能反应与处理方式,让小事变成了大事,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惨剧。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需要学习和自我成长。因为,你一时的冲动反应,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

因为张某锐在教室里和另外两名同学打牌,被班主任请到学校配合教育,母亲在教学楼5楼的走廊里见到儿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当众扇他巴掌,还掐了他的脖子。

母亲没想到,自己离开不到3分钟,儿子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有人说,家长不应该当众责打儿子,太伤自尊了。有人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

任何事情都不是由单方面因素引起的,一定是积累了各种充分条件之后的爆发。可惜,这些孩子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又能让多少父母学会反思呢?

02

以前养育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物质,现在养育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精神

在人类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心理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处在重视自我意识的当今社会,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比以前的我们要强烈得多。

很多家长会说:

当初我们还不是被父母打骂长大的,现在的孩子就是惯的,才经不起一点点挫折。

时代不同,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方法也必然要跟着调整改变。但是,不少家长并没有去学习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自杀事件会屡见不鲜。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被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更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与评价。他们自我意识更强烈,更叛逆。他们接触的信息也多,想的也比较多。内心丰富,敏感而脆弱。

两代人的成长环境相差太多了,但许多父母还停留在自己过去的经验里。他们无法理解现代孩子的特征,而只是用自己本能反应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所谓的本能反应,其实就是他们曾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被父母这样对待过,经过长期的内化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无意识反应。

这样一来,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对父母的不当管教就会产生不满。父母的本能反应越强烈,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孩子积累的不满也就越强烈。

如果孩子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内心积累了许多不满,却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与宣泄,他们要么就会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要么可能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报复的想法。

一些孩子自杀,可能是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另一些孩子自杀,也可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你不让我好过,我就去死,让你痛苦、内疚和后悔!

这些念头并非一日形成,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长期不好导致的。或许,它们已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盘旋了许久。

有时,孩子自杀看起来是因为一件小事,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内心无意识地“酝酿准备”了许久。

02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挫折教育的前提

你和孩子的关系,其实就是你和孩子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愤怒与不满,其实是内心对自己不满与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

许多家长对这个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就很容易把自己内心的期望与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孩子身上,一边是父母的过度关注,一边是来自父母、学校与社会的多重压力。这两者加在一起,加上孩子与生俱来的做自己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内心冲突。

焦虑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这会让本来敏感脆弱的孩子,更加难以承受。

父母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提升对自己的满意度,才有能力去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会更容易认同父母,从而减少内心冲突。

在面对挫折时,那些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的孩子,往往更容易顾及父母的感受,从而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03

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古人有对孩子“七不责”之说,其中第一条就是“对众不责”。对众不责,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失去自尊更可怕。

如果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对孩子是一种羞辱,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低自尊与羞耻感。

心理学家们认为,羞耻感是人类最负面的情感。这是一种仅次于死亡的负面体验,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彻底否定。这种否定,只会使人变得内心虚弱。

有人会说:

社会上伤尊严的事太多了,如果孩子连父母的打骂都承受不了,将来怎么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呢?

其实,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有能力照顾自己、认可自己,有力量去处理社会上的关系与挫折。而孩子的世界,却是无助的,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因为孩子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需要父母与重要他人的认可与爱护,才能较好地活着。父母与重要他人的打击与否定,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更需要照顾与关爱,孩子的自尊心更需要维护,而不是打击。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特殊发展的阶段,他们自尊心极强,既敏感脆弱,同时也是最容易冲动和冒险的。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被最亲的人当众责罚,是一种双重致命打击:一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二是孩子今后没法在同伴面前抬起头来做人。

04

培养孩子的逆商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乐观,要看他对于自身遭遇的挫折事件的解释风格。

拥有乐观解释风格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逆商,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这里的解释风格,是指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

通常乐观的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负面事件,往往倾向于认为,引发的原因是暂时的,偶然的,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相反地,悲观的人往往会认为,引发负责事件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是由自己的人格特质决定的。

这会让他们对于改变事态充满了无助感与绝望,于是很容易陷入由负面思维带来的恶性循环中。

例如,当一个孩子因为作业问题,被老师在班级里批评时,悲观孩子的解释风格是:

我就是个笨蛋(人格化),同学们都嘲笑我,不喜欢我(普遍性的),老师不喜欢我,我再也没法在学校呆下去了(永久性的)。

而乐观孩子的解释风格是:

我只是这次作业完成的不够圆满(偶然性的),同学笑我是因为我这次犯的错误实在是太低级了(特殊性的),老师只是对我这次的表现不够满意(暂时性的),或许他对我的期望比较高。

这样,孩子就很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想办法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让事情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

因此,提高孩子的逆商,可以从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入手。

一、母亲要让自己拥有乐观的解释风格。

研究发现,孩子的解释风格在八岁时就基本定型了。而母亲对因果的解释风格,深深影响着孩子。

塞利格曼曾给100个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解释风格的测验,结果发现,孩子的乐观程度跟母亲的极为相似,与父亲的并不相似。

二、批评孩子时,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方式是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否定式,他们就会形成悲观性的解释风格。

比如,当孩子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时,有的父母会这样说:“你怎么这么笨?真不是块学数学的料”,“你这样子下去,这辈子就毁了,考不上大学就去捡破烂吧”。

这些贴标签式的永久性、普遍性的负面论断,会让孩子不仅认为自己是笨的,还会觉得他的失败是来自于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原因,从而变得悲观绝望,甚至因此变得抑郁。

三、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把重点放在特定的、暂时性的原因上。

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 “你一直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昨天却因为玩游戏忘记做作业了,这件事令我很生气,我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

就事论事(特定的、暂时性的),而不是上升到孩子的品格上(普遍的、永久性的)。

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让他知道具体错在哪里,哪个行为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这个人,对其进行全盘否定。

当我们把问题具体到某一个可以实践的行为上面时,就可以提升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掌控感,从而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