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废除科举考试制 利用新发选新人 袁世凯根本上确立了新的制度

废除科举考试制 利用新发选新人 袁世凯根本上确立了新的制度

时间:2023-06-23 07:16:39

相关推荐

废除科举考试制 利用新发选新人 袁世凯根本上确立了新的制度

废除科举考试制,利用新发选新人,袁世凯根本上确立了新的制度1905年后,清末新政发展到最为关键和实质的阶段。这一阶段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废除了科举制,一是预备实行立宪政体。这两项改革的领导人和中心人物便是袁世凯。本章先述科举被废的史实,以见袁世凯从中的作为。这两项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废科举、育新人是实行宪政新体制的条件和基础,只有废除科举,用新教育制度普及科学文化诸方面的知识,民智才能被开启,国民素质才能提高,造就文明的全体国民。国民有了普遍较高的文化,有国家观念,有政治党悟,才是民主宪政最为基础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只是国家上层在活动,不管是总统制、内阁制,即使移来个最好的制度,全体国民顽冥无知,既不能负起国民之责,更不关心国家政治,归根结底还是个实质的专制政体。

这个事实已被历史所证实、为大家所认知了。因此,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实现国家先进政体的关键。其实,科举制度也是几经历史抉择而出现的制度,制度实行之始较过去的选人制度要优越。“学而优则仕”,国家选拔人才通过科举选出了优等的,自然没有什么不好。无论贫富,只要学优都能通过平等考试竞争进入仕途。然后,到明清之后,科举的优越性逐渐消失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说明白就得写一大本书。概而言之,明代变迁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兴起,包括政治科学和自然科学。而我国的科举制仍局限于四书五经的教育和考试,这些学习、考试内容已愈加不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为什么中国知识界反对火车和轮船?反对政治上的改制?就因为他们学的全是几千年前的经书知识,他们不懂、不适应,自然就不能接受了。再是,科举制度本身在老化、腐败。数百年代代相习,考试时出现了极不平等的竞争。

通关节、走后门成风,知识分子群体间出现了门派,已入仕途者阅卷,就有了门派之见,先入为主。考生们也就先去走门路、找座师,无门无径者被屡屡排挤。更何况以地位、金钱先通关节,就更无贫寒知识分子的道路可走了。科举的腐败,为士林周知。但真正遭到根本性的否定是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进攻中国,中国的武人力气再大也不能适应了。而当打起大仗来,还得文人领兵,但中国的文人,如当时的林则徐等,也全都不通世界之情势。他打了几次大败仗之后,方知“开眼看世界”,同魏源、龚自珍等,形成经世致用派,反对科举制度,要求“更法”、“改制”,不拘一格取有用之才。继林魏之后的是曾、李、左、张等洋务派,其中李鸿章是领袖人物,李鸿章等都是青年取得甲科入仕的头角人物。但外敌入侵,西方文化入中国,“西学东渐”的大势迫着他们搞了洋务运动。

那时,以军功、洋务进身为督抚封疆者大有人在,但只要有条件时,国家仍进行科举考试仍把科甲正途出身的放在首位。甚至,曾、李等人搞了洋务,时人仍以他们是科甲优榜出身相号召,对他们的洋务事却冷眼相看。李鸿章曾多次上奏,要求变通科举,提出“科目即使不可以马上改变,时文即使不能够立即废除,而小楷、试帖又太过于虚饰无用,决非培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建议“分别文武,照军务保举章程,奏奖升阶,授以滨海沿江实缺,与正途出身无异。”其实,李鸿章已经保举了不少洋务人员取得了官位,但他仍不满足,是想在制度上改变科举,以实学代替时文,以逐步达到教育和考试的改革。但是,却遭到了普遍的反对而告失败。那是同治末年的事当时连恭亲王奕要办个外国语学校,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还弄得鸡飞狗跳朝野反对,给奕安上了个“鬼子六”的雅号。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下发了废除八股的政令,但未待实施已宣告失败。八国联军战争后,慈禧变法之初,对旧学就涉及了改革于1901年秋宣布,明年开始八股考试变为策论,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实行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因为戊戌变法未提出废科举的问题。袁世凯的直隶新政中,发表《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有学堂毕业合格者,给贡生、举人、进士的名义。这是科举考试向学校教育过渡的形式,当时人们仍重视“正途”,学校毕业给正途出身,对袁世凯的办新学推动极大。1903年4月,袁世凯、张之洞联衔上奏《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把正途名额逐步减少,慢慢不给名额,人们只有走学校教育一途。这个联衔奏本被采纳,朝廷发表《学堂章程》,规定自丙午年(1906年)开始,把科考录取名额减少,而增加学堂考试录取名额,等到各省学堂办理齐备了,毕业录用的制度建起了,再完全停止科举。

但是按当时说的名额“递减”,大约要八九年后才能减完,科举制度才能完全停废。这个办法公布后,对学校教育仍起到很大阻碍作用,既然仍有科举考试存在人们仍把它当作最重要的,把学校教育仍当成陪衬和可有可无。袁世凯看到缝缝补补是不行了,只能是痛下杀手,彻底根除。于是,他拉上盛京将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于1905年8月30日,以五重臣联衔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以“科举之阻碍学堂,妨害人才”立论,认为“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具砥砺实修之志”。

为此,替立停科举上奏了五条内容。这五条内容以兴新学为目的,同时解决科举向新学过渡的具体问题。从而打消了朝野内外及那些科考多年未中者的后顾之忧,得到了批准。联衔上奏两天后,上谕“著即自丙午(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次停废科举,连彻底否定袁世凯者,也认为是他的成功之处。其成功在于没有冲突,没有对抗和流血,就达到了科举到新学平稳过渡。不像康有为那样急于求成,仅提一个停止八股考试即遭到顽强抗拒。这样一个延续上千年、牵涉千百万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关于国家政府用人的制度,在以袁世凯为首的设计下,根本改变了方法、确立了新的制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