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听“最强大脑”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组团来川当“智囊”

听“最强大脑”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组团来川当“智囊”

时间:2023-05-22 11:44:30

相关推荐

听“最强大脑”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组团来川当“智囊”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于婷 实习生张弋凌宇

这几天,四川吸引了一大批院士来访。

9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指导,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在成都举行,136名两院院士齐聚蓉城。

9月18日下午,这些院士围绕5个不同的专题进行思维碰撞。这5个专题分别为电子信息专题、先进材料与装备制造专题、生物医药与现代农业专题、环境生态与能源化工专题、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专题。

通过这些专题讨论,院士们为四川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与此同时,封面新闻记者也对话了不同领域的院士,听这些“最强大脑”们聊自己的四川之行。

电子信息领域

院士黄维:

建议四川打造“西部碳谷”

布局柔性电子产业

“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我的观点可能和主流观点不太一致。”中科院院士黄维说,它不再比拼原始技术创新能力,而是谁能够一次性投入数以千亿级的资金,并容忍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年百亿级的亏损。“它已经不再具有超高的产业附加值。”

院士黄维

他认为,微纳电子早已经不是基础研究的前沿,早已不像二三十年前,能创造高达数百倍于成本的产业附加值。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硅谷”正是抓住了当年的机遇,布局了一大批围绕着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地成长为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硅基材料,成就了微电子产业。如今,碳基材料,将成就未来柔性电子产业。柔性电子产业,正在位于上坡路的“风口”上。

“我建议四川考虑打造‘西部碳谷’,考虑布局柔性电子产业。”黄维说,柔性电子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柔性电子学下设有机电子学、塑料电子学、生物电子学、印刷电子学等多个二级学科。他以有机显示屏举例,现在颇为流行的折叠屏手机就是使用的柔性屏幕,这属于有机显示屏。“单是有机显示屏就有几千亿元的市场。”

“我个人以为,相关政府部门缺乏对柔性电子产业的认识。”他建议,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要加大对社会推介宣讲的力度,展示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此次,四川推出支持院士创新创业十条措施,非常有魄力和胆识。他认为该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四川可以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进行错位竞争。

能源化工领域

院士邹才能:

成都有潜力建成“天府氢都”

四川盆地有望建设成为“西南气大庆”

“无论是从产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全产业链,还是本身的资源基础、用能条件等方面,成都都具备建成‘天府氢都’的潜能。”众所周知,氢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清洁的能源之一,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

院士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主任邹才能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高度点赞了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区域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潜力。

198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的邹才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与勘探工作,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第一个发现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页岩气层系和具工业价值的纳米孔隙。研判世界能源发展大势,提出了“氢能中国”、中国“能源独立”三步走战略。提出加速煤炭清洁化、新能源低廉化“两个规模”提前到来,加快我国能源结构从“一大三小”向煤炭、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转变。

“目前,新能源发展已步入黄金期,尤其是未来天然气和新能源将发挥绿色低碳能源的重要作用,与之相关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也应该跟上。”本就是重庆人,又在四川读书,跟西南有着很深情缘的邹才能,也十分看好西南区域在能源方面的发展。“四川油气资源很丰富,尤其是在四川的非常规页岩气。我就提出,四川盆地可依靠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产量增加,有望建成‘西南大庆(气大庆)’,对于四川推动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寄予很大的期盼。”不久前,川渝两地还签约协议,在整个四川盆地共建“千亿方产能基地”。邹才能认为,这不仅对于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有重要影响,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地方就业,促进地方绿色发展都很重要。

此次参会,邹才能也感受到了四川对于能源发展的重视,对于相关人才的尊重。他也强调,绿色能源也需要绿色开采,这应当成为每一代能源人坚守的底线和原则。“在能源开采的同时,要避免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在开采油气时,都要严格对尾渣进行绿色处理,这是人类工业活动保护环境的必要作为。”

现代农业领域

院士刘仲华支招“川茶出川”:

保质量、降成本、创品牌

打造立体化营销体系 让川茶香飘世界

“不是你的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喝茶,如今已经从一种单纯的饮食,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喝对茶”对人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持身体健康有诸多积极作用。

院士刘仲华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都应该有自己量身定制的专属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刘仲华的眼中,没有人不适合喝茶,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茶。他认为,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喝茶成为一种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茶叶也应当被更多人所接受。“不仅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他们喜欢的茶,比如喜茶、茶颜悦色等很多茶饮料品牌,都以新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刘仲华是湖南衡阳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研究。揭示了黑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创立了黑茶优质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茶叶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绿色高效提制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十大创新奖。

除了对年轻人喝茶充满信心之外,刘仲华对川茶出川、香飘世界也同样寄予厚望。“四川茶通过这一轮的发展,目前种植面积接近6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三位,产量第四位。”刘仲华评价四川有着非常好的绿茶、红茶、黑茶、茉莉花茶生产基础,通过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优化结构、提升加工技术,川茶产业将获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而说到川茶出川的“关键一招”,刘仲华认为,应该重在品牌和市场的打造。“要树立像竹叶青一样的龙头品牌,促进突围,同时打造峨眉雪芽、碧潭飘雪、天府龙芽等品牌为川茶出川保驾护航,通过政府、企业、行业联通,建立立体化营销体系,实现产销平衡。”

作为长期从事茶行业研究的专家,刘仲华也有自己pick的川茶。“竹叶青、峨眉雪芽、碧潭飘雪,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茶,另外新派黑茶现在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每到早茶上市,外地茶商纷至沓来,为的就是抢购一批好茶。长期以来,川茶一直难以摆脱这样的“原料茶”配角身份。对此,刘仲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下一个阶段,川茶应该做小包装好品牌茶,通过科技和文化支撑,卖出川茶的好价格,提升川茶的价值,实现从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环境生态领域

中科院院士崔鹏: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预测未来的灾害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预测未来的灾害,不能马后炮。”中科院院士崔鹏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他对自身专业领域出发,对“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院士崔鹏

“最好的灾害工作不是工程建好后的灾害治理,而是在工程建设前就能够认识到所存在的环境灾害风险,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让工程在规划勘察设计时避灾。”崔鹏以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地址灾害为例,讲述了他对灾害科学研究的看法。“在无法避免灾害的情况下,适当地做一些灾害预防性措施,尽量控制灾害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灾害,这时应做好灾害监测预警的工作。”

“我们对整个线路的地表灾害做了系统的调查,建立了灾害的数据库,编制了灾害的分布图,提出了灾害的分布规律。此外,对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规律也做了系统的研究。”崔鹏说,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尺度的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多层次的评估已经在川藏铁路的规划设计中发挥了作用,规避了98%的滑坡、97%的泥石流等大量地表灾害,为工程安全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崔鹏也揭示了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

汛期,四川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崔鹏说,四川地处多山的地区,每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在全国基本上要占到20%左右,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成都也集中了全国防灾减灾优势力量,四川在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的深度和贡献度都很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