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一评只得39分 终评得满分 阅卷组长点评 广大一线老师打分!

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一评只得39分 终评得满分 阅卷组长点评 广大一线老师打分!

时间:2021-05-16 17:10:31

相关推荐

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一评只得39分 终评得满分 阅卷组长点评 广大一线老师打分!

但也有网友直呼看不懂

另一派却认为这篇作文堆砌辞藻、故弄玄虚

空洞得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壳子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朱学东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但是,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称,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但马伯庸认为,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针对前述作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向澎湃新闻表示,好的作文本来就该个性化表达,不是千篇一律。大家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作文。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严密的逻辑,也确实也存在比较晦涩的问题。“近年来,高考作文强调思辨,一般学生很难有深度的思辨。”

熊丙奇同时表示,评价作文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事务,网友并非都具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因此还是要看专业教师对此的评价。每年都有网友对高考作文的吐槽,但不少吐槽并不专业。

这篇满分作文内容为何?且看下文。

· 浙江作文题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 浙江满分作文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 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 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 “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 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 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王旭明:《 浙江的满分作文,是为表达思想还是为炫技 》

对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我以为,客观的说,该考生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博闻强记,说实话,这么多名言警句和怪词,我既背不下来也不大会用,说明考生能力还是有的,关键是需要不需要,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还是为炫技?我认为是后者,所以,如此文风不可长,如此文路不可学,如此文采有或没有无所谓。这么说来,主题立意不错、表达方式和词语诘屈聱牙的作文给多少分合适?其实,第一位老师给了39分是对的,只可惜这回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却被多数人和权力否定了。我很纳闷儿,即使在赞成这篇作文的人眼中,也普遍认为该作文的表达方式有问题,包括给这作文满分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也称,“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既认为晦涩,也不希望其他学生效仿,却给了满分高调公开,其导向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柳袁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之争:如此晦涩,是“高级”的个性,还是不必要的“瑕疵"? 》

这篇作文能实现满分,成就完全靠学生自学,与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无法培养出这种写作能力的学生。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改革的。一是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这名高三学生就是样子,二是要求学生勤思考,允许各种想法的存在,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这也是语文教学应当从中作出的反思。

至于这篇作文选择用生僻字词、深奥的内容吸人眼球,这只是一种选择,有人要走这条路,我们不应当阻挡,甚至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有人反对其他学生向这篇作文、这名学生学习,我并不赞同,相反,我认为这样的写作是完全可以的发生的。

今天的语文课堂死读书、刷题、只看课本、只看老师规定的几本参考书或者只看所谓的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我很赞同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鼓励孩子自由的阅读”,不要过度以导师的身份,以年长者的身份为孩子们开出一些书目,这些书目最后可能会成为囚禁孩子灵魂的东西。

(柳袁照: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校长会教育集团总校长兼课程研究院院长)

曹林:《 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侮辱了语文 》

让人费解的典故隐喻,制造阅读障碍的欧化语态,叠床架屋的复杂长句,完全不想让人读明白的生僻字堆砌。这些,属于米尔斯在《社会的想象力》所竭力批判的“拜占庭式错综繁复的拆解和组合各类概念,繁文冗语的矫饰做派”。哲学作为爱智之学,生来就是一种澄清行为,澄清自己的真实意图,澄清语言造成的困惑。而这篇《生活在树上》,哪是澄清啊,分明是在卖弄中制造混乱。给一堆胡话打满分,可见打分的人也是一团糨糊。

看到那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看第一遍时难受,第二遍时难受+2,第三遍难受+3时终于崩溃,这样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成为满分作文示范,既侮辱了语文教育,侮辱了汉语表达,侮辱了读者,也侮辱了无数语文老师。

(著名时评人)

在下流年君:《 人生要怎么谈,才能谈成满分? 》

虽然,它确实没有办法让人读着舒服。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你说话不会这么说,写东西不会这么写,看东西……也不会看这种东西。说得直白一点,这篇文章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就是“垃圾”。

但对高考考卷却不是。

高考有着明确的考核指标,在所有的这些指标中,读着舒服顺畅、没有生僻字,这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是考试的问题。

很多人在批驳这篇文章时,举了毛教员的例子,讲他是怎么写文章的,如何做到立意深刻又通俗易懂,准确传递意思而又要言不烦。

这确实是我们喜欢读的文章,但肯定,它在高考里得不了高分。按照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它用词平淡,论证重复,结构涣散。

所以是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错了么?

也不是。

考试必须如此。

考试是一个评价体系,目的是 区分度。 作文不是数学答案,有明确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因此,就只能是设置一个相对明确的指标,把学生的能力区分开来。

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再来看:

/ 用词普通和生僻,哪一种更能展现出学生的水平?

/ 引用名言时,大众所知的名言和相对不那么出名的名言,哪一种更有鉴别力?

/ 结构普通的句子和复杂但语法正确的句子,哪一个更能展现学生对文字的掌握力?

把所有的对立指标都加入到以区分度为主的考核体系后,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更何况,当中还要牵涉到阅卷老师这个最大的变量:他不可能每一篇都认真的读,如何吸引到他的注意力,这到最后也变会成考生必须要耗费心神的难题。

而当以上这些都考虑到以后,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标准的满分作文。

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我们固然笑孔乙己的迂腐,但在考试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这是考试的无奈,而不是阅卷者的无能。

当我们仅仅是看客,我们固然可以对这篇文章大加非议。但是,如果家有考生,怕还是得仔细学一下这篇文章背后的“深奥”知识与逻辑的。

从选摘评价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到,给满分是阅卷组认真分析后的结论,这足以为所有考生借鉴。

逻辑是很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当你陷在高考这个名利场里,就只能是接受,学习。

这不,今天就见到了典范。

一棵青木:《 我掌握了高考作文满分的秘密,但那是一个畸形的规则 》

《生活在树上》这篇高考作文的作者,背诵的知识量极为庞大,即便正常写作,我相信作文评分也至少会在50~55分左右,他具备这个能力。

但因为畸形的评分规则,他被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大量背诵一些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用的生僻字,绞尽脑汁的硬塞进自己的文章里。

一颗好苗子,被硬生生的改造成了一株病梅,成为了新时代的孔乙己。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在写作上成为一段毫无思想的VB拼接程序,但为了拿高分,等我孩子长大了,我可能也不得不这么去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明知规则畸形,还必须去遵守,这很痛苦。

一开始,他们以酷炫的排比段为高分标准,我没有说话。

后来,他们以默写名人名言为高分标准,我没有说话。

然后,他们以华丽的辞藻为高分标准,我还是没有说话。

再后来,他们以生僻字为高分标准,我不得不说话了。

如果我再不说话,下一代的考生,可能就要被迫写甲骨文了。

诸位一线语文老师,你们是行家里手

对这篇充满争议的高考满分作文

你打多少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