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时间:2019-12-24 07:22:59

相关推荐

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以来,云南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严重干旱和非典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农业战略性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支农资金投入和支出明显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加,扶贫重点工作进展顺利,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特点突出。

一、基本情况

(一)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增长

据测算,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95.7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种植业产值比上年增5.2%;林业造林比去年完成情况较好,林业产值比上年增10%;畜牧业肉产量比去年增长,畜牧业比上年增7.7%;渔业产值比上年增10%。全年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

(二)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种植业结构调整

对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表明: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油料、麻类、药材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为8956.7万亩,比上年减少71.7万亩,减0.8%。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主要原因是政策性调减,今年各地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工作力度,退耕还林对农作物面积减少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影响较大。今年退耕还林520万亩的计划数目前已提前完成。

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除受市场拉动经济效益较好的豆类、薯类和大麦面积增加外,其余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据统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102.6万亩,比上年减少138.3万亩,减2.2%。在粮食作物中,谷物播种面积4518.4万亩,比上年减少292.9万亩,减6.1%;其中:稻谷面积1564.7万亩,比上年减少59.9万亩,减3.7%;玉米播种面积1600.3万亩,比上年减少93万亩,减5.5%;小麦播种面积851.1万亩,比上年减少55.2万亩,减6.1%。

3、油料作物面积增加。今年油料播种面积324.4万亩,比上年增19.6万亩,增长6.4%。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油料作物销路好,经济效益较高。在油料作物内部结构中,双低油菜增加较多,增长11.5%。

4、糖类比去年增加。今年由于市场价格因素,蔗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但各级领导按照"稳定、巩固、改造、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加速甘蔗品种结构调整和良种良法配套,加大高产高糖良种推广力度,建立健全甘蔗良种繁育体系,从而树立了种植甘蔗增收的信心。据调查,全省甘蔗播种面积为547.6万亩,比上年增加46.3万亩,增长9.2%。

5、蔬菜种植面积平稳增长,瓜果类面积略有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今年瓜果蔬菜面积754万亩,比上年增44.6万亩,增长6.3%。其中:蔬菜播种面积728.2万亩,比上年增长7.2%,瓜果类面积25.8万亩,比上年减少4.4万亩,减14.6%。我省今年瓜果类种植的主要问题是上市比较晚且集中。价格上不去,而外省调进的瓜果抓住了市场空档,错开上市高峰卖上了好价钱,种瓜果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我省本地瓜果类,瓜农的种植积极受影响。

6、其它农作物面积有增有减。今年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577.6万亩,比上年减6.9%。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注重生态农业建设,圈养牲畜增多,青饲料播种面积增加,今年青饲料播种面积为265.3万亩,比上年增加27.3万亩,增长11.5%,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麻类和药材播种面积受市场的拉动有较大发展,分别达到15.5万亩和34.9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11.5%和8.7%。

7、农作物种植结构呈多元化。在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家农业政策的引导下,我省种植业结构由过去以粮、油、糖三重结构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继续下降,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连年下降,自1999粮食比重从73.7%下降至68.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三)我省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3.2%

据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粮食进行实割实测的抽样调查推算,全省全年和分季及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其结果如下:

1、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在2002年基础上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未达2001年水平。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71万吨(294亿斤),在2002年1425万吨的基础上恢复性增产46万吨,增长3.2%,但与200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486万吨(297亿斤)比较,总产量还差15万吨。

2、小春粮食总产量小幅增产,大春粮食总产量增幅稍大,主要粮食品种总产量有增有减。小春粮食总产量是245万吨(49亿斤),与2002年的241万吨比较,增产4万吨,增长1.7%;大春粮食总产量是1226万吨(245亿斤),与2002年的1184万吨增产42万吨,增长3.5%,的大春粮食总产量仍未达到2001年1252万吨(250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3、全年粮食作物综合平均亩产比去年提高。全年粮食作物综合平均亩产达241.05公斤,比2002年的228.29公斤提高12.76公斤,提高幅度是5.6%。小春粮食平均亩产为136.49公斤,比2002年增长3.6%;大春粮食284.50公斤,比2002年增长6.1%。今年全省粮食作物综合平均亩产增长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五月以来特殊的农业气象条件和去年特殊的粮食生产年景影响所致。去年全省的稻谷生产,大面积受到了病虫害的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是历史上少有的,使去年稻谷总产量在2001年基础上足足减产了52.67万吨(10.53亿斤),今年全省的稻谷生产,基本上没有灾害性的病虫害影响。但对玉米生产造成了损失。

(四)畜牧业形势有新的发展

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使我省畜牧业由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宏伟目标。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在稳定发展养猪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抓住牛羊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两个关键,突出猪禽、奶、牛、羊四个重点,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省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

1、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据全省抽样调查推算,1~9月全省生猪出栏1513.3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7%;肉牛出栏97.68万头,增长7.9%,出栏肉羊248.22万只,增长4.2%,出栏禽6877.99万只,增长7.1%;肉类总产158.97万吨,增长5%,其中猪肉产量达131.98万吨,增长4.5%;牛肉产量10.75万吨,增长8.2%;羊肉产量4.89万吨,增长5%;禽肉产量11.35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9.1万吨,增长12.7%;牛奶产量13.41万吨,增长25.4%。

据预计,全省生猪出栏2381.5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5.4%;肉牛出栏176.96万头,增长15%,出栏肉羊474.12万只,增长13.5%,出栏家禽10842.98万只,增长12.3%;肉类总产254.09万吨,增长7.7%,其中猪肉产量达207.5万吨,增长5.9%;牛肉产量18.21万吨,增长16.1%;羊肉产量8.26万吨,增长14.7%;禽肉产量17.93万吨,增长14.4%;禽蛋产量14.87万吨,增长13%;牛奶产量21.68万吨,增长23.7%。

2、高起点的畜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为全面推动全省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效益,我省制定了省级“22355”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目前宣威火腿产业化示范项目、昆明神农公司100万头现代化肉猪屠宰加工项目、玉溪市百信公司100万头现代化肉猪屠宰加工项目、昆明华嚎公司500万只肉鸡现代化屠宰加工项目、昆明宜良软包装食品厂300万只现代化肉鸭屠宰加工项目、保山4.5万吨现代化牛羊肉屠宰加工项目都已经全面启动。各地也加快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麒磷区、罗平县、昭阳区、绥江县、牟定县、潞西市等地已经建成一批肉猪分部位屠宰加工、乳猪屠宰加工、肉牛屠宰加工生产企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对我省提高产品畜牧业生产水平、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

3、肉牛、肉羊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全省各地都把发展牛、羊作为农民增收的热点、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从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布局肉牛出口基地和优势肉羊产业带等建设项目,并加大肉牛冻改、农田种草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各级政府也加大了肉牛、肉羊改良和生产、加工的扶持力度,生产发展势头较好,优良杂交肉牛、肉羊大量增加,加上我省肉牛、肉羊大量销往省外和国外,并且供不应求,肉牛、呐羊及牛、羊肉市场价格保持了较高水平,效益较好,带动了牛、羊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以来肉牛、肉羊及牛、羊肉市场价格在较高水平上又有所上涨。目前活牛价为8-9元/千克,活羊价为8元/千克。三季度全省牛肉市场价为15.37元/千克,羊肉为16.99元/千克,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5.2%和4.5%。

4、奶业继续高速发展。我省继续把奶业作为一个重点来发展,通过加强奶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农民饲养奶牛(羊九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实现奶产量的大幅增长;通过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以及科学饲养管理,广泛应用机器挤奶,实现原料奶质量的突破;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以液态奶加工为突破口,实现产品加工的高层次、多样化,加快了市场的开拓;加之胚胎工程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应用,加速了奶牛、奶山羊良种化进程。去年以来新希望集团成功收购了我省大理蝶泉乳业公司91.8的政府股份后,全面提高鲜奶收购价格,并将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超高温液态奶项目,使日处理鲜奶能力由180吨达到400吨,5年内鲜奶年加工量达到10万吨;3月26日新希望又以增资扩股的形式收购了雪兰公司,把我省奶业推向新的阶段。各地加快了奶源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强规范化生产与管理,切实帮助农户解决牛奶生产的技术问题、卫生问题和产品销售问题,既保障了自身的奶源供应,又确保了奶牛饲养户的收入稳定,有力的促进了奶业的发展,奶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一大亮点。

5、饲料生产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迈出了新的步伐。云南神农饲料有限公司、大力饲料有限公司、农生饲料有限公司、优耐特动物食品有限公司,远山食品有限公司、东方红科技有限公司及广西南宁东方红饲料有限公司等7家饲料生产企业已整合为云南神农集团公司。另外安宁希望、昆明惠嘉、云南农生、云南优耐特动物食品有限公司4家大型饲料企业即将投入生产运行,将为云南饲料工业规模化生产增添生力军,也为云南饲料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农民收入增加

以来全省各地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作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使农民收入、投资和消费保持了连续增长的好势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7元,实际比上年增长5%。

1、前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加为全年纯收入增长提供支撑

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19.5元,比上年增长4.3%,取得了可喜成绩。前三季度我省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为238元,增长8.3%,。家庭经营收入人均76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8元,增长6.5%。出售产品收入增长支撑着现金收入的总体增长。前三季度农民出售产品中:农产品为296.8元,增长7.8%;林产品为37.1元,增长1.3倍;牧产品为253.4元,增长3%。

2、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工资性收入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项目。前三季度,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8.3元。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本地劳务收入迅速增加,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最大亮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粮食增收效益明显。预计今年农民出售粮食价格全面上涨,1-9月粮食出售综合平均价为1.1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粮食丰产丰收,是全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基础。

——烤烟生产有所突破,农户收入增加。据对2400户的调查,1-9月农民交售烤烟综合平均单价达7.7元,较上年的7.4元增长4.1%。预计全年农户出售烤烟收入可比上年增收近1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生产经营更趋向合理,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增长5%以上,同时,农副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出售价格上涨。1-9月,农户出售蔬菜综合平均单价0.7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6%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畜牧业将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近两年来,农户畜牧业收入增长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实体在农村的建立,农民的股息收入从无到有,逐步增多。前三季度农民人均股息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2.2元,达到了29.9元。西部大开发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林保护工程实施,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的兑现也使农户的收入得到增加。

(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

据抽样调查结果,1-3季度全省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8.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其中:非农户投资33.7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8.33%,增长12.87%;农户投资54.3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1.67%,增长11.23%。

据预测,全年我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62亿元,增长8.2%。其中:农户投资98.8亿元,增长8.2%;非农户投资63.2亿元,增长8.1%。

(七)扶贫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面对我省还有40余万户特困农户住在夏不避雨、冬不御寒、四面通风、摇摇欲坠的茅草房中的客观现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整合资金,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筹集20亿元左右的资金,基本解决全省40万特困农户住茅草房、杈杈房、木楞房,甚至岩洞的问题,并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支撑,基本解决特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同时,借助国家对云南实行易地搬迁扶贫试点的难得机遇,再筹集25亿元左右的资金,解决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50万贫困农民的易地搬迁,重建家园。今年计划完成的10万户特困农户安居和10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已落实,并与各地州市签定了目标责任状。省政府确定的三项重点扶贫工作,即易地扶贫开发、安居温饱工程、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已全面实施。

二、主要特点

全年与上半年一样,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提升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力度,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为求农村改革有新突破,农村经济结构有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提高的要求和要进一步树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思想,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等方面的比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创新机制,用新的理念调整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这一思路可归纳为:"一中心,三加强,三提高"。

一个中心: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中心。以来,全省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增和减负两手抓,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改变了单纯"调粮促经"、"稳猪扩草"的策略,各地在适当"调粮促经"、"稳猪扩草"的同时,强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优质品比重,强调发展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强调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强调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总的来说指导思想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三加强:——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今半年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添置改造电力设备、文教卫生设施、水利等改善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增加,拉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省农村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级加大了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如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投资继续增大。二是农村投资增加。特别是农村企业投资增加,非农户单位的投资增加较多。三是扶贫的推进项目成为拉动农村投资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加大了扶贫乡、村的投资力度。

——加强了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引导作用。各地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全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各地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局面:一是作物结构调整幅度大,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面积继续增加,在经济作物增加190万亩中蔬菜增加32万亩,甘蔗增加28万亩,油料增加18万亩。二是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较快。优质稻谷、"双低"油菜、名特优农产品普遍发展较快,无公害农产品受到重视。如优质专用小麦、啤饲大麦、优质稻、专用玉米等项就增加350万亩。三是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主要农作物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较强。四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订单农业初具规模。主要表现于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增强。

——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省政府确定三项重点扶贫工作之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全省扶贫重点工作会议,就如何全面贯彻落实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与各地州市领导签定了责任状。目前,三项扶贫重点工作进入了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一是扶贫安居温饱工程建设。目前,各级正积极采取措施组织落实10万户特困户安居问题。二是易地扶贫开发。为组织落实好此项工作,省政府已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易地开发办公室。三是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为解决2万人的劳务输出问题,省政府已在今年的易地扶贫资金中安排了490万元。另外,在重点扶持村及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500个安居温饱村的建设和科教扶贫工作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措施。

三提高:——提高了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度。一是省级财政支农资金预算16.69亿元,比2002年增加1.82亿元,增长12.25%。二是6月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为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77亿元。三是创新了扶贫工作机制。上半年扶贫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全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和返贫率高的实际,省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对农口扶贫资金进行了整合,实现了扶贫资金统一安排、集中投放,为扶贫攻坚和难点突破提供了有效保障。四是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有新的突破。重点采取到户贷款与产业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据统计,小额信贷已覆盖全省110个县的800个乡、24700个自然村,直接扶持或用产业化方式带动农户73万户。

——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量滞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据初步统计,全省3200万农业人口中,有199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750万富余劳动力。在750万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就业三个月以上的有316万人。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1位,还不到江西省的一半的客观实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省领导提出了以创新的方法和举措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全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在昭通、文山两市州开展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试点,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二是在继续抓好省外输出与省内输出、就地输出与异地输出的基础上,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放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加宽产业链,让有限的农业资源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上,在培育优势产业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农民愿意进城,进得了城。四是在健全保障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消除农民对土地保障的依赖心理,打消异地转移的思想顾虑。明确提出力争实现年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和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20%以上的目标。

——提高了市场化运作水平。全省各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过程中,一是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决压缩了品质差、市场销路不好的农产品,发展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随着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日渐完善,我省农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二是市场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今年省政府进一步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放开粮食市场,省里只宏观调控粮食收购,不下达指令任务。这样,市场销路不好的早籼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通过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改变了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的局面。最近省领导提出"要进一步树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思想,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立足省情,依托市场,注重特色,培植产业,做到用工业的品牌理念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用工业市场运营营销理念构建农产品营销体系,改变提篮小卖的营销模式;运用工业资本运营理念,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活力。"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最好思路,应长期坚持。

三、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由于云南特殊的条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如今年以来,全省气候异常,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种类多、覆盖面广,洪水、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的严重程度是历年少见的。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于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这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狠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少。应努力摆脱农民增收主要靠大农业的局面。四是云南城市化进程滞后。尽管云南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明显存在。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非农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差距较大。五是农业发展存在体制障碍,主要的加工和贸易领域存在国有部门垄断,非国有企业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农业宏观管理部门分割,产加销脱节的局面还未改变,各有各的部门利益,各管一段,难协调,直接影响与国际接轨,从宏观组织上影响我省农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这种体制障碍成为云南农业的一大劣势。

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不足,今年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市场化运作和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这是云南农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动城乡产业政策的一体化

加入WTO,意味着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当前要使云南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种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辩证性、系统性认识,要克服那种为农业而农业的思维习惯,不能孤立地,违背经济规律去抓农业。要克服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安于现状,任其自由发展的倾向,或是把发展工业与抓农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积极主动地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去武装农业,不善于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其次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第三,农业产业化涉及方方面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离开了政府的推动将寸步难行。不少地方政府从转变职能人手,积极探索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如山东省潍坊、寿光、利津等市县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较好地克服了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初步形成了合力。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其责任是“支持、引导、协调、规范、服务”。另外,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农业产业化应该是自由选择下平等合作的结果。要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以确保优胜劣汰。

(二)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文章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以来,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实践,就云南而言,前一轮的结构调整尚处在起始阶段,面广量大的一般性农户尚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突出抓住“特、优、大”的调整做文章。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发展农业产业要着力培育加工、种业和销售龙头企业

把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办,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为此,应按照“依托基地建龙头,多元投入扩龙头,创新机制活龙头,积极扶持强龙头”的工作思路。着力培育种植业、加工业和销售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壮大农民贩销队伍,扶持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积极推广代理,配送连销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化运销手段,形成企业、基地、农户联销经营,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大型超市,配送中心相结合的内外联通的新型流通市场体系。

(四)加快我省特色、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和检测系统的建设

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WTO的有关规则就成了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WTO有关农业标准的两个协议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传统农业出口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使用的即使是微毒农药作为杀虫剂,或灌溉用水轻度污染,也不可能取得环保认证,这些产品将被拒绝进入国际市场。这说明影响云南农产品提高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可能不是“双高”问题,而是与日趋严重的农业污染相关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为应对面临的挑战,促进云南农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严格执行国标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这一目标,应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云南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当前要充实、完善省级和大中城市质检机构,优先考虑种子及农药、化肥、饲料、农机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粮、油、蔬菜等农产品检验的需要。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以贴近农业、贴近生产单位、贴近用户为主要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重点围绕“米袋子”、“菜蓝子”工程,加强有关农药残留量,农机配件等的检测手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健康和农业生产。

(五)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核心促进二三产业连片集中发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少和农民增收渠道少的有效途径。

小城镇建设实践证明,哪里的产业兴旺,市场繁荣,哪里的小城镇建设就迅猛发展。农民进镇是先乐业后安居,进了城,有活干,有财发才能住得下。一条生意街可搞活一个镇,一处工业小区可以带活一个镇。有人流,有物流,就有了资金流。有了资金流就不愁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因此小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来支撑,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尽可能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不论二产业,还是三产业,都应当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这是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吸引各类工业企业逐步进入小城镇工业小区,新办的乡镇工业原则上要尽可能办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业小区,原有乡镇工业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向工业小区迁移。鼓励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到小城镇办厂经商,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通过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布局,带动从业人员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和购房建房,促进小城镇容量的不断扩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还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产业和市场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走以农稳镇,以工富镇,以商活镇的路子,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发展。

(云南省农调队综合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