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浙江各地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浙江各地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时间:2021-03-02 09:47:49

相关推荐

浙江各地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编者按:6月21日上午,我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吹响了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嘹亮号角。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专访11个设区市主要负责人,谈举措、谋创新、绘蓝图,积极融入、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敬请垂注。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沪杭甬之间形成一个两小时的“金三角”交通圈。

全力打造长三角 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访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 (记者 谢晔)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日前强调,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翼,宁波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拉高标杆争一流,真抓实干谱新篇,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同步推进绍甬、甬舟一体化,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中交出高分答卷、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宁波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去年宁波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点,与上海签订了7个专项协议,今年又梳理出100多项重点任务、2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宁波将加快建设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重大线性工程,谋划建设宁波综合交通枢纽,扎实开展沪甬跨海通道、机场四期等前期工作,全面提高现代交通体系的便利性、通达性。

二是依托制造业优势,打造产业科创协同高地。去年宁波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完全有能力成为长三角制造业高地。宁波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高起点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高效率建设汽车、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努力走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前列。

三是依托开放优势,打造亚太重要门户城市。去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3位,今年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是长三角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宁波将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把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支持宁波舟山港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全面增强辐射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能力。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争取浙江自贸区扩权扩区到宁波,全面提升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能级,以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四是依托人文优势,打造便捷优质同城服务。宁波已试点开展长三角地区门诊直接结算,上海保交所也将在宁波设立健康保险交易平台。宁波将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联动推进全省都市区建设,深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社保、生态环保的跨区合作,努力实现同城、同质、同享。

打造长三角南翼 核心增长极

——访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张留)“长三角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这次大会全面部署浙江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开启了我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6月21日,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结束后,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会城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对外开放和创新能力两个特点,坚持全市域全方位推进,充分彰显杭州特色优势、把长板拉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新型国际贸易策源地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成为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更好服务支持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当好我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头雁”,为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空间载体上,杭州将坚持平台引领、廊带联动,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着眼杭州资源要素优势,积极与上海、合肥等共建若干合作示范区,推动杭州“梦想小镇”模式、“双创”生态优势与上海、合肥等地的产业、科教、人才资源有机融合,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着眼杭州战略节点优势,以加快杭州都市区建设作为基本盘,在做强都市区、提升集聚力的基础上,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钱塘江生态经济带、杭绍甬都市连绵带等发展廊带建设,促进杭州与其他节点城市间优势集成,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轴线。

在体制机制上,杭州将坚持改革创新、一体融合,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加强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科创对接、人才对接、产业对接、金融对接、开放对接、治理对接、民生对接、营商环境对接、会展赛事对接,推进产业共兴、园区共建、人才共育、科创平台共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共联、城市服务共认、开放政策共融、生态环境共保、区域市场共构,在设施全网络、产业全链条、环保全流域、民生全卡通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在工作举措上,杭州将坚持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合作项目。谋划推进沪杭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名城名湖名山”世界级景观长廊打造、上交所杭州服务基地建设、eWTP全球采购中心建设、上海高校联盟众创空间建设、全国互联网人才大市场建设,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量子通信商用干线网络、城市大脑集群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全域一体推进的生动局面,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 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

——访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尤建明)温州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一员,又是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的节点城市,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温州将抢抓跻身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面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在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服务全局、主动作为,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

扬优势,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是温州融入长三角的最大优势,温州将强化“两个健康”引领,全力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深化本地协会商会与上海温州商会等异地商会联动合作,重塑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动能,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对接上海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打造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千亿级增加值旅游产业集群。深化产业平台合作,以上海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建设为牵引,加强与长三角重点产业平台协作,更好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资源外溢;加强与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建好创新联盟、“科创飞地”,拓展“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合作模式。

提能级,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坚持“立足浙闽赣,融入长三角”,高标准推进“四大”建设,努力成为长三角都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强化创新引领,与宁波联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嘉定共建科技创新园,高起点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好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和中国眼谷等标杆性项目。强化平台支撑,积极创建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和综合保税区,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强化功能培育,加快建设浙南闽北赣东教育高地、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等,提升温州都市区能级。强化交通连接,加快沿海高铁等项目前期,系统推进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强合作,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深化与上海嘉定等地24个重点合作项目基础上,温州将系统编制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加强无缝化对接,进一步优化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格局。健全大通关协作,深度参与长三角“单一窗口”跨区域互联互通协作,加强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打造环境金名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创新经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服务一体化,落实一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基层治理、党建等合作项目,让老百姓共享一体化成果。

东融西进开放开发 打造大花园后花园

——访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于山)“东融西进,开放开发;借势借力,借智借力。”日前,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衢州市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大湾区的战略节点、大花园的核心景区、大通道的浙西门户、大都市区的绿色卫城”四大战略定位,全力打造长三角的大花园、后花园。

对衢州来说,区域开放是最大的改革,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开放的重中之重。关键是做好“融杭连甬接沪”这篇大文章: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积极参与新一轮杭州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杭衢同城化一体化;加强与宁波的联动发展,开展甬衢高铁规划研究,全面接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主动接轨上海,打造长三角的后花园。重点是打开有形、无形“两个大通道”:有形的大通道是由高铁、高速、航空、航运等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其中杭衢高铁已于今年3月开工,断航60年的钱塘江中上游航运也已恢复通航;无形的大通道是杭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市域统筹,更好发挥“飞地”作用,推动功能、空间、生态、设施、文化、民生等全方位融合。

作为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区的地理中心,衢州正不断深化与毗邻地区的合作,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浙江对内开放桥头堡,其中有两项重点已经成功破题、加速推进。一是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秘书处落户衢州,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二是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方案已经两省发改委下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省际区域合作标杆。

目前,衢州已专门设立长三角对接办,调整完善组织架构,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衢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精神,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务实的举措,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真正搭上高速发展的列车,站上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展现作为作出贡献

——访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杨新立)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强调,创造性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日前,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州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扛起湖州使命、展示湖州作为、作出湖州贡献。

以新区建设为支撑,加快平台互接。高起点规划建设湖州南太湖新区,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依托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扎实推进湖嘉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协作区。

以项目合作为重点,加快产业互补。依托驻沪全球招商中心,打造周边城市高端要素溢出重要承载地,力争到从上海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放大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综合效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力争到增加值突破1660亿元。

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加快要素互融。加快建设国家级莫干山高新区和湖州科技城,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深度合作。力争到从上海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300人以上、各类人才5万人以上。

以环境共治为依托,加快生态互利。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联动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筑长三角“生态绿心”,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生态基金”和生态研究中心。发挥龙之梦等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建成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以重大交通为动脉,加快开放互联。全力推进沪苏湖、商合(湖)杭高铁等重点项目,依托湖州内河港口优势加快实现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互联互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枢纽、大上海都市圈西翼门户。

以增进福祉为根本,加快民生互惠。深层次参与建设“满意消费长三角”“健康长三角”,力争到与上海医保及社保制度实现互通,新增高端医疗、教育合作项目35个以上,让群众共享高品质美好生活。

对标对表谋深做实 增添亮色贡献力量

——访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周楷华)日前,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委、省政府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绍兴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提高站位,对标对表,谋深做实各项工作,努力为画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笔画”增添绍兴新亮色,为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绍兴新力量。

一是坚持战略思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历史机遇,绍兴将以此为契机,紧密结合我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进一步坚定“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的战略定力,积极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格局,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坚持主动作为。发挥绍兴在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之间的区位优势,坚持“主动出击、主动对接、主动配套、主动服务”,积极与长三角城市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落实沪杭甬三个“绍兴周”活动成果,并努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合作新模式,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坚持错位发展。找准绍兴定位,推进错位发展,做强比较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和生态链,更好地吸引和承接沪杭甬产业及要素溢出。重点是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加快基础设施无缝衔接,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动能集聚和新产业集群,以绍兴滨海新区、绍兴科创大走廊和文创大走廊这“一区两廊”为重点建设高能级的产业、城市、科创大平台,以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区域文化互动,以“稽山鉴水”为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城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在杭州湾“金南翼”实现崛起。

四是坚持全面融入。紧扣“全市域”和“全方位”两个重点,在扎实推进“硬环境”对接的同时,在理念、机制、规则、政策、效能等“软环境”方面,向先进城市全面对标、全面接轨,以此为契机重塑绍兴、振兴绍兴,努力在全市域融入、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绍兴自身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国“30强”。

争当一体化发展先锋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访嘉兴市委书记张兵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俞佳友 王杭徽)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嘉兴将坚定不移地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在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全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打造以一体化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嘉兴提出了“当好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两大历史使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两大历史使命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为此,嘉兴必须在不负总书记嘱托上展现新担当,必须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实现新作为。

立足首位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嘉兴确立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四大定位”。嘉兴将积极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努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积极发挥嘉兴实体经济扎实、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努力打造杭州湾北岸实力强劲的璀璨明珠;积极发挥嘉兴历史人文和水乡风貌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积极发挥处于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叠加区的优势,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

全面推进打造高能级城市平台、科创平台、产业平台、开放平台等“十大行动”正在嘉兴全面展开。嘉兴将沪嘉城际轨道作为接轨上海的“一号工程”,今年将启动先行工程;以嘉兴高铁南站枢纽为核心的现代活力新城和以南湖为核心的高品质城市文化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城市“双中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充分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创龙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成功举办面向全球的首届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活动,吸引全球1075个科创项目参与,其中落户项目385个,签约金额336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嘉兴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内外企业、优秀人才纷纷看好嘉兴的发展,这让嘉兴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士气更高、干劲更大。嘉兴将不等不靠、善谋实干,并以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姿态,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深化“六个对接” 率先融入一体化

——访金华市委书记陈龙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徐贤飞) 金华市将如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日前,金华市委书记陈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重大使命,也是重大机遇。近年来,金华市主动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名单,加入G60科创走廊并组建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驻沪招商总部,先后与金桥、张江、金山、虹桥商务区等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金华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六个对接”,率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一是产业承接。发挥驻沪招商总部作用,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为牵引,加强优势产业对接,积极承接上海辐射,用好溢出效应。积极推进绿色共保,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后花园。

二是创新相接。积极推进创新共建,挖好在沪金华籍人才富矿,谋划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飞地和异地研发中心,共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国际院士创新中心和上海复旦大学“一院三基地”。

三是交通联接。坚决打赢交通廊道突击战,加快形成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三大复合闭合圈,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拉近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四是服务链接。积极推进民生共享,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支持上海等各类资本进入金华教育、医疗卫生领域,推动市民卡互通使用,争取纳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

五是开放对接。积极推进开放共赢,举全市之力建设义乌国贸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力抓好“一区、一都、一港、一通道、一班列”建设,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全球进口商品交易地,争取获批设立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

六是改革衔接。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示范市,着力打响无证明城市、标准地和企业开办零见面改革等品牌,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地市。

发挥三大优势 当好桥头堡

——访舟山市委书记俞东来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林上军)对于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舟山市委书记俞东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舟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造,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建设自贸区、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甬舟一体化作为开放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发挥开放优势、区位优势、海洋优势,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舟山将着重在以下三方面奋力书写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一是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以国家战略为支撑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把浙江自贸试验区作为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开放大局的核心载体。以制度创新助推高水平开放,推动更大改革自主权落地,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做强油气全产业链核心优势,加快“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为中长期实现“三个1亿吨”目标打好基础。加快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油气贸易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基地。

二是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甬舟一体化、共建宁波都市区作为融入长三角的首位战略。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按照“六个一体化”要求,加强与宁波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坚持把接轨大上海作为融入长三角、实现加快发展的战略取向。加快推进洋山等重点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协作,深化与上交所期现交易合作,探索建立浙沪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三是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把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作为融入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平台。完善江海联运集疏运网络,做好江海联运船型研发推广、船队组建等工作,打通“海进江”“江出海”瓶颈制约,建设国际一流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打造我国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示范区。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甬舟高铁早日开工,统筹推进甬舟高速复线、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化舟沪大通道规划研究,为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争当民营经济 创新发展高地

——访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杨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中央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着大棋,也是浙江今年要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日前,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州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之一,也是宁波都市圈的一员,台州将把握战略机遇,深度谋划、主动融入长三角。台州在长三角区域中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围绕“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和“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以“大湾区”建设为引领,突出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在区域开放协作大格局中融入融合、借势借力,成为活跃的“群员”。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制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体制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充沛。进入新时代,台州民营经济逐步形成“实体经济+小微金融+五心服务”为特征的新“台州现象”。台州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以体制创新为活力源,积极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湾区开放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及“最多跑一次”改革、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等,争当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高地,勇立新时代改革开放潮头。

接下来,结合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精神,台州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是以“制造之都”建设为关键抓手,大力培育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形成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梯度互补、与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将台州打造成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以现代化湾区建设为战略引领,按照“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的理念,打通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大通道,积极构筑高能级、开放型、系统化的湾区平台;三是以北融宁波为重要路径,加快融入宁波都市圈,并由近及远联动杭州湾、接轨大上海,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制度红利;四是以民生优享为价值追求,围绕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在民生领域的互动合作,加大引进优质民生资源的力度,以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 争当一体化发展“快马”

——访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施晓义)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吹响了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嘹亮号角。丽水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

当前,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正在丽水大地如火如荼开展,丽水将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动力,高举“丽水之干”行动旗帜,接轨上海、问海借力、助推发展,以接轨的力度拉快发展的速度,以借力的主动获得发展的机动。

一是“忠诚使命”铸担当。丽水将从伟大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勇担使命的信念力量,牢固树立敢为人先、崇尚实干的价值追求,紧紧抓住高铁时代、航空时代、数字经济、5G时代的到来所赋予丽水特有的跨越发展机遇,找准定位、筹谋战略、发挥优势,力争成为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匹“快马”。

二是“求是挺进”促发展。“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是丽水的基本市情和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实际。为此,丽水立足现实、求真求是,不怕困难、锐意进取,把共建丽水国家公园作为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筑牢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的主抓手,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全国试点,让丽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辐射长三角地区。明确既要画好“山水画”,在参与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中争当“主角”,打响“丽水山景”“丽水山居”品牌;又要念好“山字经”,推动“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引领长三角高端优质农产品消费市场。

三是“植根人民”惠民生。让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共融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丽水的不懈追求。丽水将着力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杭丽铁路、丽水机场等项目建设,全面构筑最终实现省域1小时、长三角区域2小时快速交通网。同时,深入开展公共服务异地同城行动,特别是加强医疗、教育领域合作,让山区人民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让山区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拥有更优质教育资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