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四大心血管专家委员聚焦民生热点 助力百姓健康

四大心血管专家委员聚焦民生热点 助力百姓健康

时间:2021-03-24 07:49:54

相关推荐

四大心血管专家委员聚焦民生热点 助力百姓健康

3月8日下午,两会“心”声—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医药卫生界别心血管内科专家提案记者见面会举行。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鲍聪颖)两会期间,越来越多关于民生和健康的话题获得广泛热议,不仅引发医药卫生界别委员的讨论,也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其中,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榜首的疾病,更是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讨论内容。

3月8日下午,两会“心”声—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医药卫生界别心血管内科专家提案记者见面会在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演播厅举行,百姓健康频道总编辑段志勤先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共同出席会议。

段志勤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将“两会”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声音传递给大家,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的使命和责任。为此,在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的共同策划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特别举办“医药卫生界别心血管内科专家提案记者见面会”,邀请心血管领域的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科技创新、健康促进、疾病防控等工作,解析两会提案,明确未来医疗卫生领域发展重点,促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

葛均波:关注全民健康科普教育,重视医学人才培养

葛均波院士今年带来了诸多提案,从心血管疾病防治问题到全面健康科普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等。葛均波院士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的发展,医学科普也变的生动活泼起来,无论是充斥荧屏的“养生热”,还是手机终端漫天的“医学科普”,都反映出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然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普通民众难以分辨。更有甚者,一些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行其道,严重误导了民众。因此要从专业层面开展全民医学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宣传,将正确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提高人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

葛均波指出,无论是健康科普还是医学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育。健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只有真正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推进落实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而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我国医生的培养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谈数量;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应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衔接,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不断优化,从而改善我国医学院校招生多、医疗机构用人难的境况。

霍勇:落实心血管疾病防控“最后一公里”

霍勇教授今年递交的几项提案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围绕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来展开。霍勇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态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为此学界开展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真正迎接中国心血管事件下降拐点的到来,需要我们落实“最后一公里”。那什么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呢?霍勇教授认为,逐步建立健全省级、地市级、县域心血管疾病监测评估体系,把危险因素控制、疾病救治能力提升等工作做深做细,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特别建议把《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作为发力点,逐步建立健全省级、地市级、县域心血管疾病监测评估体系,从国家到地方充分掌握区域内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案并定期评估,加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

此外,霍勇教授还建议将学科中心建设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分级诊疗方案的落地实施。例如,以胸痛中心建设为代表的急救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而心脏康复及CPR-D培训体系的建设则有待进一步加强。可见,学科中心建设将非常有效地促进相关医疗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够由政府牵头、专业支持、行业参与,共同开展心脏康复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将更好地从专业技术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康复服务能力和医疗支付方式等方面开展模式探索和工作试点,科学提升我国心脏康复的整体能力,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体系的完善和闭环。

霍勇教授还有一份特别“紧急”的提案,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生存率不足1%。主要因为大部分“第一目击者”缺乏基本的急救技能,无法有效参与早期救治。因此,用于院外急救阶段的心肺复苏和除颤(CPR-D)培训体系建设与推广至关重要。霍勇教授建议CPR-D培训体系建设可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在强化本中心医务人员CPR-D技能掌握的同时,覆盖所辖区域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帮助挽救更多的生命。

杨杰孚:分级诊疗开路,完善农村慢病筛查与防治

杨杰孚教授表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分级诊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短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不足,是制约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根源所在。杨杰孚教授建议构建基于互联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通过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远程药物配送等多方位全面开花。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筛查与防治,建议运用互联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策略,从健康宣教、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筛查监测、双向转诊等方面着手,发挥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转诊与协作优势,建立慢性病例网络直报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救治水平,真正做到慢性病的防治一体。

此外,杨杰孚教授还有一个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提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衰、癌症等疾病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能力建设也应重视并完善。安宁疗护是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宁疗护能力建设是惠及民生、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张澍:改善临床医生考评体系,制定更利于民的医保报销政策

张澍教授表示,加强对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心源性卒中的源头在心脏,心脑血管病同治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临床医疗模式;建议由政府层面组织整合资源,促进多学科合作,共同推进心源性卒中防治及心脑同治工作。此外需要加强基层地区心源性卒中高危人群的全面筛查,培养专门的医学人才,鼓励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加入到心脑同治康复工作中。

张澍教授表示,合格的临床医生队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人才保障。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估方面,还是过于倾向“唯科研、唯论文”,而忽视了临床工作能力这一基本功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了诸多现实问题。为此,张澍教授建议,临床医生的考核评审制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主要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和主要从事科研的医生,予以区别对待,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从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提升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此外,张澍教授还有一个“性命攸关”的提案。张澍教授表示,医改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为百姓带来真正的福利。然而,受医疗费用的限制,我国每年仍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为此,张澍教授建议,针对唯一受到国际公认的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心脏自动除颤器(ICD),可以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让更多患者拥有救治的机会,从而挽救更多重症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