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山东省立医院赵家军院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山东省立医院赵家军院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时间:2019-09-21 16:19:34

相关推荐

山东省立医院赵家军院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赵家军院长共带来了多份提案,主要聚焦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提案一、关于有序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提案

去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13号),围绕疫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部署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影响健康中国行动有序展开的主要因素。一是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干预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经费保障。二是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不强。三是有序推进医养结合的路径不清晰。四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存在薄弱环节。具体建议如下:

1、搭建国家级健康中国行动支撑平台。一是尽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健康科普专家库、健康科普资源库,搭建国家慢病管理和健康知识普及平台,由国家专家库权威专家按照不同专业进行慢病分类健康知识整理,推出系列图片、视频、文章等,开展系列化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强化全社会“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同时对慢病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并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健康技能。二是总结近年来开展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全民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干预体系,分类搭建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平台,开展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工作,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全民健康。

2、支持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从国家层面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以立法方式明确数据权属、隐私保护等事项,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全息数字人”数据分析应用,建立健康中国行动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大数据成果转化研究。

3、规范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从国家层面成立由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组成的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机构,进一步明确推进路径、推进措施,统筹部门政策、经费资源,真正形成分工合理、推进有力的医养结合工作机制。

4、抓好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加快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明确学校卫生工作责任主体,将考核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在近视预防、肥胖控制、健康习惯、学校卫生环境等方面取得实效。

5、强化疾控机构工作职能。疾控机构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目前正进入新一轮改革期。在顶层设计上,应与《健康中国行动》战略全面对接,明确发展定位和权责界限,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方针。

提案二、完善糖尿病综合防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案

为了推进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应建立以分级诊疗体系为载体,医疗保障政策为支撑,政府各部门协同参与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防治融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责任。强化对《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落实的考核督导,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作为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一把手责任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2、进一步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的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以基层医生作为糖尿病管理“守门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防控理念,建立营养、运动、内分泌、心血管等多学科上下联动的诊疗管理模式;广泛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基于院内院外数据一体化和医患即时互动的线上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制定糖尿病线上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将目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统一化。

3、加强多重获益和远期获益治疗方案或药品的可及性。针对糖尿病等慢病终生用药、医疗花费较高的问题,应优化资源配置,将远期综合获益更好(如GLP-1RA、SGLT-2i)的药品尽快纳入国家基本药品和医保目录,提高药品可及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倡导“控制血糖、综合达标、远期获益”的理念,重视糖尿病合并的一级预防和整体人群获益,优化完善诊疗指南和临床用药目录,倡导使用治疗感受较好,使用频次少(如周制剂)的药品,提高患者依从性。

4、完善重大疫情、重大灾难等应急情况下慢病药品保障制度。在应急物资储备中,建立完善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药品应急保障机制,特别优化基层药品配备保障,确保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药品充分可及,重点保障使用方便、依从性好的药品。全面推进慢病“长处方”政策,进一步提升门诊保障待遇。

5、加强糖尿病等代谢性慢病的疾病宣传教育。政府主导,制定全方位宣传教育策略和方案,充分发动媒体和互联网宣传平台,针对高危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开展个性化的营养膳食、运动保健、治疗用药、并发症预防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提案三、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提案

新冠肺炎疫情突显出医疗卫生物资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为此,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对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作出全面部署。

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各项要求,应综合考虑我国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等各方面对医疗卫生物资的需求,从确保“十四五”及更远时期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以产能为基础、分级储备为支撑、信息化管理为保障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

1、优化产能布局。一是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相关物资产能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一方面,由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机构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以品类齐全、足量适用为标准,完善医疗卫生应急保障物资的种类名称、型号规格及数量要求;另一方面,依托工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摸清相关生产企业的布局、产能、原辅料供应链,以及应急物资国内外的采购渠道等情况,综合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和物资储备供应方案。二是瞄准国内外需求,合理布局相关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制定实施财税引导政策,推动产能结构该补的补、该调的调。制定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名录,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对入库企业给予适当扶持,引导企业稳定生产、扩大产能。同时,梳理能够迅速转产的企业名录,指导企业获得相关生产资质,确保紧急当口能够及时弥补产能缺口。三是用好财政资金,采用计划储备方式,同企业签订储备合同,支持生产企业做好应急技术、生产能力以及辅材辅料的战略储备,确保效期短、不便保管的应急物资能够及时调拨调用。

2、健全分级储备体系。一是以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分级储备、集中管理为原则,加快健全完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财政分级设立应急物资保障专项资金,同时充分把握国家扩大专项债券规模、允许投向公共卫生项目的机遇,多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投入。二是坚持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建设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在中央和省救灾物资储备库基础上,从国家和省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保证应急储备物资品类齐全并能快速调配。推动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以购买仓储企业服务、委托医疗卫生机构承储等方式,建设本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三是扩大公共卫生投入规模,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自用自储原则,做好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四是鼓励引导家庭以应急包、救援包等形式储备必要物资,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

3、加强信息化管理。一是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信息网络,建立各级实物储备、产能储备、资金储备、计划储备信息数据库,对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实施统筹动态管理,为科学调配、快速调用、精准投放夯实基础。二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时对应急物资储备及缺口进行分析,模拟近远期需求趋势变化,有针对性地指导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用等各项工作。三是充分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机遇,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造公共卫生应急物资数字化、智慧化、协同化供应链,实现物资采购、生产、仓储、调拨、运输、销售全周期的安全可控和优化调度,确保公共卫生应急物资能够实现统筹调配、区域互补。四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公共卫生物资保障应急演练网络模块,进行实战化模拟演练,并组织平时性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提案四、筑牢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社区疾病防控能力

-------后COVID-19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自SARS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居民健康保障的守门人,以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对能力再次受到国人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作为重大疫情的“放哨者”,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着数据采集、疫情预警、传染源发现等一系列重要职责,其应对能力是影响疫情控制效果的关键所在。深入地分析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应对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并进行反思与总结,对于构建和完善后COVID-19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其治理能力、提升社区疾病防控能力至关重要。

一、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疫情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医防衔接不通畅,多部门协作治理难度大

2.投入机制不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运转效率差

3.执业管理不到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专业能力弱

二、后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要政策建议

后疫情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疫情协同防控能力。

1.堵漏洞,将公共卫生纳入政府职能,理顺多部门协作治理机制

2.补短板,筑牢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改进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效率

3.强弱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专业应对水平

提案五、关于完善博士后制度推动科技创新

博士后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制度,实施30多年来,在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的青年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博士后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招收标准不够明确,无法真正起到选人作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不灵活。功利主义、短视行为抬头。定位模糊,管理混乱。

对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量化、细化招收与选拔标准。一是参考通用学术赋分原则,对科研论文、获奖、专利等进行量化,考察进站博士的学术水平。二是对进站申请书增加同行评议,对申请目的、计划可行性及本人工作基础进行审核。三是面试考核时,增加对申请人自信心、责任心和科技创新潜能等方面的考核。

(二)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对博士后招收、进站、中期考核、出站要求、在站待遇等进行规定,激发博士进站积极性。二是将博士后纳入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管理,各类待遇与教职工一致,增强归属感。三是继续加强博士后力量,每年遴选20%左右优秀博士毕业生留校作“后”,适当延长博士后年限,实行科学合理的科研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从博士后中择优选拔师资和科研人员,做到在培养中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四是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现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后勤服务机制、实验室运行机制等,理顺流动站管理体制,通过流动站内、流动站间、设站单位所属的各学术团体、合作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构建博士后创新平台。

(三)构建多元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合作导师、博士后个人和设站企业等经费投入为辅的投入保障机制,实行博士后年薪制,吸引更多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适当提高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鼓励博士后人员增强创新能力,多出快出重大科研成果。支持流动站与企业合作成立“博士后创新资助基金”,促进企业、博士后和流动站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

(四)加强科研基础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博士后科研创新所需的实验室条件,加大仪器设备的更新力度;创新人文环境,避免部分博士后在学术上出现浮躁现象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博士后原创性工作允许失败;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交流,激发博士后创造性思维。

(五)从科研、生活等方面进行保障。一是在生活方面解除后顾之忧,为博士后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读等配套措施。二是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保持一定水准,并适当考虑增加绩效补贴。三是提供科研创新经费支持,支持科研快速启动并走上正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