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健康生活节举办养老高峰论坛 共商“健康养老的杭州实践”

健康生活节举办养老高峰论坛 共商“健康养老的杭州实践”

时间:2020-01-26 22:15:16

相关推荐

健康生活节举办养老高峰论坛 共商“健康养老的杭州实践”

原新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志宏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博士

贾秀山:浙江随园养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燕萍:金色年华金家岭老年社区副主任

侯坚: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商报记者 王然 见习记者 冯双 王岚 文

商报记者 陈敏 特约记者 王巽庠 摄

昨天上午,中国(杭州)健康生活节暨杭州市第六届老年生活博览会开幕,作为本次健康生活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健康养老的杭州实践”养老高峰论坛在浙江展览馆三楼中央大厅举行。

本次论坛由杭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杭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杭州日报、每日商报、每日传媒承办;杭州市养老事业促进会、每日商报《乐活老年》周刊协办。论坛邀请到了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人口老龄化和医养结合领域的专家学者、扎根于为老服务行业一线的企业代表以及老年朋友们,200多人共聚一堂,共商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蓝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普遍追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龄化浪潮下,让老年人享受到更贴心的养老服务,生活得更心满意足,不仅是儿女们的心愿,更是全社会的愿景。

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杭州比全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杭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1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16%,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至少有一位是老年人。在老龄工作、养老事业的布局和发展上,杭州先试先行,迈出有益探索的脚步,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为老服务、健康养老的杭州样本。

基于此,本届健康生活节特别设置了本次高峰论坛。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研究员、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博士分别带来关于人口老龄化形势、医养结合的主题演讲。养老企业代表随园养老、金色年华和亲和源,分享了各自的探索实践之路。

当天下午,杭州市卫生与计划委员会还举行了杭州市健康养老暨医养结合专家座谈会。会上,来自全市各区卫计局领导、老年病医院领导、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代表、暮泰医养、随园养老为代表的社会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并介绍了各自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情况。

原新教授、李志宏博士从人口学角度及政府层面,为我市的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提出建议。市卫计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余强表示,医养结合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各部门强化配合,强化质量,进一步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专家观点分享

中国社会不可能再次年轻

经济社会发展需适应老龄化

全世界都在老化,我国也不例外,并且还后来居上。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1982年和的人口数据,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占比,从7.63%上升为17.3%;年龄中位数从22.9岁增大到35.9岁。到2050年,预计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基本国情,是不可逆转的常态现象。

我国呈现出多老快老的老龄化形势,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生育率下降,孩子生得少了,“4-2-1”家庭结构(第一代祖父母4人、第二代父母2人、第三代独生子女1人)已经非常普遍;二是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的寿命在延长。

在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程度、超级稳定的老龄化基本规律下,我们首先面临着经济层面未富先老、社会层面未备先老的现状。我国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人均GDP仅8800美元,排名世界61位,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大,二元结构显著。

由此,养老、医疗、长期照料等一系列问题在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同步爆发。国家养老的三大制度安排中,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正在完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压力业已凸显,但是制度缺位。此外,区域层面显现出农村先老的特点,健康层面则面对未康先老的压力,照护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人群的养老问题,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老龄化社会本质问题是经济问题。1978年经济总量为3645亿元、为82.7万亿;1978年人均收入水平为134元/年、为25974元/年,经济实力和水平不断增强,随之社会保障和民生体系也会不断完善。

中国社会不可能再次年轻。老龄化是单向路径,只有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老龄化,反之不通,难度加大。强化逆境思维,充分挖掘和利用机遇。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我们自己。未来,我们有信心从容老去。

医养结合发展需依托产业支撑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告别短寿旧时代和年轻社会、迎来长寿新时代和老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失能是老龄化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一旦成为失能老人,住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里比在家里更有保障、成本最低,而住在家里,子女的照护,未必可以保障老人寿命更长久。

目前,各地纷纷尝试各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被寄予厚望。有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有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还有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各种形式的医养结合,都是根据各自特点各显神通。

其实,医养结合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事业层面主要指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产业层面主要解决实现医养结合的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支撑问题。

医养结合是系统工程,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就医难、养老难问题,目前医养结合存在的难题,更需要国家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如,规划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社保、商保、津贴、慈善等;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来保障医养结合的有序运行;制定相关标准,如失能风险及失能标准,长期照护服务标准,长期照护服务监管等。

从产业层面,基于庞大的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但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微利,很多无法长效运营。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医养结合缺乏产业支撑,很难长效运营。医养结合的背后和老龄产业实际上是相通的,不是简单的给老年人提供服务,背后隐含着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还有老龄房地产业。没有这些支撑,医养结合长远来说也不可持续。

如何破解医养结合推进的痛点

,我国失能老年人约有3000万,预计到近4200万,到2030年超过6000万。同时,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就诊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2.1倍,住院率是2.4倍,医疗费用支出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5倍。

关于养老,医和养好比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条走不好路。老年人生活照护需求和医疗服务需求叠加趋势越来越显著,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整合、连续性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疾病诊疗服务。

医养结合虽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但现实推进中却面临痛点:一、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及监管没有实现衔接;二、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力度不大;三、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无法与周边二级以上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四、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缺乏协作和整合;五、护理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面临困难。

如何破解医养结合难题,有以下关键点——

首先,清晰界定“医养边界”。核心是将 “养”限定为“照护”,主要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非治疗的康复与护理。医学康复和医学护理应纳入“医”的范畴。

其次,明确划分“医养服务节点”。在整合性、连续性医疗服务、养老服务链条中,疾病发生期6个月以前的服务,即疾病高度急性期、急性期、压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护理型恢复期的服务,属于“医”的范畴。疾病发生6个月以后提供的服务,即提供生活照料、非治疗性的(社会性)的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属于“养”的范畴。

再次,完善两项关键制度。一是根据疾病分期制定相应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支付办法应当划分为急性期医疗支付和非急性期医疗支付;二是采取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建立独立于医保制度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企业实践分享

幸福养老就是家的味道在身边

,万科旗下的随园养老在杭州落地了随园嘉树·良渚文化村项目。历经9年磨砺,从杭州到宁波、南京、苏州、无锡,随园蓄力长三角地区,现已形成长者公寓系列——随园嘉树、医疗机构系列——随园护理院、养护机构系列——随园智汇坊、居家养老系列——随园之家4大类产品共115个项目,服务覆盖11万+长者。

为了让老人在随园有在家的感觉,通过多年实践,随园总结出自己一套经验。家是安全的港湾,随园建立了工作人员5分钟应急响应机制;家中充满毫无保留的爱,遇上摔倒等危机时刻,随园员工会义无反顾充当老人的人肉缓冲垫;家是个有温度的空间,机构内护理员帮着老人一起打理专属的阳光小花园,小事不小、慢工不慢,服务温度都藏在细节里。家会给人追梦的力量,随园里有多彩社团、有互动交流,助力老年人做自己想干的事。

随园养老在全区无障碍适老化场景设计的基础上,独创了员工的“36条军规”,面向老龄阶段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的长者,提供全品类、专业化的医养服务。作为一站式长者生活家,随园会始终致力于构建全覆盖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做有温度的养老事业。

十年发展见证养老观念变迁

金色年华开园整十年,是杭州第一个按市场化模式操作开发的养老公寓项目,亲眼见证了老年人对养老观念和退休生活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十多年前,当金色年华推出相对先进的、超前的活力老人入住养老社区的理念时,能够接受的人不多。当时大部分人对于这种大型的养老社区没有概念,大家印象中的养老机构不是敬老院就是养老地产。许多70多岁甚至80多岁的老人,觉得自己还能自理,没必要这么早就住到养老机构去,还有长辈们想住进金色年华,子女却不同意。

而十年后的今天,养老行业炙手可热,不少养老机构都需要排队预约,等着入住。另外,咨询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这些现象都能说明,国人对于养老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在金色年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探索完善出一套符合家庭人伦属性与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金色年华经常可以看到已经退休的夫妇带着上一辈老人“两代人同居式养老”、亲朋好友一起住“抱团养老”、把原来的房子出租或者出售,用所得的资金支付床位费“以房养老”等。经常被社会舆论热议的养老方式,其实在金色年华都有很多现实的样板。

这十年,金色年华见证了养老观念的剧烈变迁、养老行业的迅速崛起;这十年,金色年华坚持做服务,从小事做起,稳步迈进,以实践成就行业领军标准。

幸福的老年生活需要16个“老伴”

亲和源在养老行业探索十年,创造出会员制高端养老模式,但其实,十年来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降低养老成本。在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无论是企业投入成本或是老年人消费成本,都需要想方设法将其降低。

例如,如今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和AI机器人出现在养老中,而这样能让养老工作效率极大提高,成本进一步降低,成为了养老行业的福音。但是,机器人使用时不要忘了考虑老年人的体验感,面对没有情感的机器人老人会喜欢吗?不一定,因此当人员缩减、成本降低之后,更多的资本应该投入到人性化关怀上,即情感。

情感,是在养老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亲和源十年来坚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养老是张床”的理念,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我们所打造的养老院应该是以老人为中心,有家的温暖,也有专业的照顾。

新的养老认知不断出现,近期,“16个‘老伴’”成了最新潮养老观。对于老年人来说,当他有越来越多的老来伴时,他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而这种新潮的养老观其实是可以付诸实践,在未来无论是产品形态、功能设置或服务模式上,都可以围绕这个养老观来进行圈层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来划分,提供更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模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