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聚焦“十四五”|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4点形势与7点建议

聚焦“十四五”|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4点形势与7点建议

时间:2020-12-17 18:39:39

相关推荐

聚焦“十四五”|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4点形势与7点建议

“十四五”时期(-202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期,是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攻坚期。在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世界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叠加期”,要深刻认识深圳发展所处阶段,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

文/汪云兴 执行所长、何渊源、钱柔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

“十四五”时期是“双区”建设的关键起步期,也是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决胜阶段。当前,全球发展持续动荡,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极其重要的畅通、提升、跨越的时期。面向未来,深圳必须要坚持使命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科技创新的自主发展能力。

一、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四大”新形势

1.科技创新“双风险”交织、叠加、转换

长期来看,我市及我国科技崛起的“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向”将叠加,非技术风险更加突出。一方面创新本身就是不确定性,必然要面临市场、价格等风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当前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封锁将长期存在,“非技术风险”日益增大,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块状”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加速构建。

2.创新发展“双转型”的新趋势带来的新要求

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加速科学研究和管理范式转变。随着海量数据的出现,科学研究正在向“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范式方向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科研对象、过程和扩散等越来越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日益“扁平化”“深化”“极化”发展,科学、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链条扁平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的边界更加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往往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科学研究逐步深化,科学研究工具和手段越来越“极”化,重大平台、关键工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关键基础支撑条件。

3.国家科创“双规划”将提出新谋划、新思路、新动作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当前国家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未来要进一步将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更加紧密地置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加强与国家规划衔接,既要落实好国家战略使命,也要沿着国家战略方针推进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4.深圳肩负“双区”建设重大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提升和畅通科技创新链条的“七点”建议

基于对新形势的研判,结合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条件、历史使命等,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深圳创新发展的战略主线是构筑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战略重点是基于提升和畅通科技创新链条的强弱项、补短板。

1.深化科技供给改革,建设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问题: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已迫在眉睫。虽然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比如科技创新基础仍然薄弱、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掌握不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建议: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示范区”,在基础科研、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人才支撑、创新金融、科教产教融合、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试验,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全链条,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2.探索中国版全球创新引领型城市的基础研究模式

问题:一是研发投入的结构不均衡。二是基础研究产出对产业支撑不足。三是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不健全。四是基础研究体制机制不合理。

建议: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着力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牵引应用研究投入比重同步提升,实施分类分级策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的精准性、高效性、持续性,探索中国版全球创新引领型城市的基础研究模式,力争在短时间内能够见到成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3.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进入科技“无人区”

问题: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涌现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企业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都将不断向前沿科技领域甚至基础科研领域延伸。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建议:探索政企共同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模式、方法、路径。探索采用“联合冠名、共同使用、财税激励”等模式,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基础研究机构,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务。

4.开展央地联合的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问题:深圳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依旧面临着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且最先最强受到发达国家的打击和封锁。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机器人、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一大批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

建议:联合国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计划,围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创新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开展重大仪器、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制,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深圳方案”。

5.深入推进“教、科、产”融合协同发展

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教科产融合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核心与焦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对产教融合提出要求。先行示范区意见指出深圳的创新优势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要求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建议:建设“教、科、产”融合发展试验区。以西丽大学城、深圳高新区等区域为核心载体,深化教育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对产业创新需求的敏感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均衡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6.建设新兴科技产业综合发展社会实验室

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的同时,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制度创新供给不够等制约因素凸显,特别是一些经济领域管理规则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加快制度创新步伐,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和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制度环境。

建议:建设新兴科技产业综合发展社会实验室,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标准规则,建立风险可防可控的管理机制,搭建现实应用模拟场景,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推动试验发展及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大数据等领域的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相关领域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

7.建设国家开放创新独特战略支撑平台

要求: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既要搞自主创新,也要深入推进开放创新,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有效应对国际科技封锁,切实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

建设:建设国家开放创新的战略支点,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范式。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把香港高校世界一流的科教资源和深圳良好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打通深港融通的创新生态链,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合港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布局,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打造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