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CRI会客厅·省部长访谈》——文化部部长蔡武

《CRI会客厅·省部长访谈》——文化部部长蔡武

时间:2023-06-10 16:29:40

相关推荐

《CRI会客厅·省部长访谈》——文化部部长蔡武

蔡武部长畅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探索

国际在线消息: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面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世的世界考验,中国用敏锐、智慧、抉择和跌宕,走过了尤为艰难而又成就斐然的五年。决策如何产生?成效怎样打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会客厅邀您听“中国决策者说”。

主持人:

各位好,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环球《CRI会客厅》节目,我是主持人郭丹。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政府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为单位制订发展计划,在即将结束的时候,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也将划上句号。然而如果以五年为单位来考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无论是制订计划,监督执行,还是成果评估,都是一项千头万绪、很难下手的浩大工程。今天的嘉宾——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就是围绕文化二字在推进一项化抽象为具体、变棘手为顺手的光辉事业。

蔡部长: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主要的是它有思想,他有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一切活动的痕迹和记忆全部都是文化,都是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等等,这是“大文化”的概念。“中文化”就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这就包括我们现在所讲的文学、艺术等等。我这文化部管的文化是个“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今天要讲的要说的实际上是一个“小文化”。

文化部部长蔡武简介

蔡武,法学博士,1997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主任,3月任中国文化部部长。

主持人:

蔡部长,我第一次听到文化的大、中、小的三个概念。但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也可以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部长,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我们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文化方面的变化是什么。

蔡部长:

我举个例子,有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电视,参与文化建设。参与文化建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博物馆、文化馆。参与文化创造就是参加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这是他最基本的权益。“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这几个方面都有重大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我们现在电视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都是走在最前头的,已经到边远的乡村,覆盖率大概都到90%多了,非常好。而城市里的电视由普通电视到有线电视到高清到IPTV互动。另外像电视剧,我们一年生产几万集上万集的电视剧,现在我们老百姓选择的余地就会很大了。我们的出版,一年出版30万种图书,现在星期天到图书大厦去看,人山人海,选择的余地非常大,非常丰富。电影方面,我们给农村的农民数字化放映之后,有这个基础之后,一个月给农民放一场电影。我们农家书屋,现在基本上建的乡村覆盖率也已经很高了,建乡村的文化活动中心。

前不久我到云南看到一个村子里面的文化设施,农村的教育改革调整之后,有个小学校舍腾出来了,调整削减了十几万个小学。小学校舍里腾出来了一座三层楼很漂亮,建立了一个文化中心。村里的文化中心大概比我们城市里很多社区的还要好。老百姓非常高兴,要看书、要上网、要看电影、要看录像、要自己唱歌跳舞,都有人来做了。

另外我们全国的博物馆有2000多个,有1440多个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以后,观众的人数增加了三倍。老百姓终于有机会进到我们的博物馆里面看到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最好的东西,看了以后很多人不但是增长了很多知识,而且增长了很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利民的工程。

还有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最直接的。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好几类,表演类的,有各种民歌的表演,有技艺类的,有各种做的泥人张、剪纸、皮影、风筝,这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带有生产技能型的产品,像我们的文房四宝,甚至我们北京的布鞋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在研究它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就提出了一个生产性的保护,把它变为产品,使它有很高的生产价值,好多地方实现了这个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程”正式提出并全面实施,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飞快脚步,中国农村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需要来自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

蔡部长,我注意到刚才您谈到的“十一五”变化和成就中特别强调“公共”、“惠民”、“农村”、“农民”这样一些字眼,我知道每年年初中国开人大政协两会的时候,我们都会谈到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农村的经济水平一些发展状况。但其实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城乡结合部的文化状况是不是也同样受到了我们政府的高度重视。

蔡部长:

比如说在“十一五”的规划中关于乡村村级的文化活动室,还不是列入我们正式的规划来做的,虽然这个工作已经都在做,但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明确把它提出来六级公共文化数字体系网络,我们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计划最初提出来是针对城市的网吧出现的问题,包括网吧的内容管理,未成年人的进入。后来我们研究发现,在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网吧还是需要的,不能把它完全萎缩。为什么?因为我们城市里面还有相当的弱势群体或者说是困难群体,没有能力在家里面用宽带。他有这种需求,要通过去网吧。现在城市里的青年、农民工,一亿几千万的农民工,后来我们发现网吧开始向城乡结合部发展,就是这个需求推动的。由此我们就想到针对网吧的监管问题,我们想到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办法来引导,建大量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依托于我们现在的文化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由政府免费建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依托于我们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同时开发新的内容,比如说他们都可以玩一些健康的益智的游戏。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放学以后没地方去的问题,放学以后可以在公共电子阅览室里上网,做作业等等。这个想法得到方方面面的赞成。

我们现在正在制定一个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全国推进这个事。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发展:

在中国,“体制”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管理学词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国在经济体制上冲破束缚、重新定位的三十年。随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又历经二十年教育普及性、公平性的反复尝试逐渐进入深水区。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第一次听到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

主持人:

蔡部长,有人说,这8年来,中国的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但是对于这场变革的背景,我想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的。

蔡部长:

我们是建国初期五十年代才把过去旧的体制改成我们后来国有的这种体制,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是有意义的。但回过头来我们看,梅兰芳、陈砚秋、常香玉,他们在那个时代有名的时候,他们在的院不是国有的,他们是戏班子,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民营的院团。他正是在闯市场的过程中,在唱对台戏的过程中,不断对艺术的创新,才成为名角,才成为名团。我们后来这个机制养起来了,没有竞争的动力,时间长了,我们有很多人出名以后、被养起来之后,他的艺术创作力也就相对枯竭了。

主持人:

最近一次的大手笔,我们都知道是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对于那些曾经推出过非常辉煌剧目的一些国有的文艺院团,像我们这一代人都非常怀念的、非常经典的一些剧目的文艺院团,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去改呢?

蔡部长: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中央直属乐团,我们九大乐团中的一个团就实行了转企改制的试点——东方文艺歌舞团。东方歌舞团非常有名,它过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过去体制下它也是非常突出的院团。但是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它内部的几十个演奏员,在过去体制下它没有乐团演出任务,将近七十个演奏员,其中有一大多半的人员,长期甚至有七八年十年没有任何的演出任务,闲置了。它有十个排演厅,只有两个在使用,八个都成了仓库。去年实行转企改制之后,他们根据力量的组合、市场的需求,组建了四个团:东方歌舞团、民族歌舞团、民族乐团、流行乐团。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为了参加全国的国有文艺院团的展演活动,它们排出了四台非常精粹的节目。我去那里调研的时候,它们的人员就讲“我们过去七年没有上过舞台,现在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转变机制以后,十个排演厅不够使了,要轮流排队。

这就说一个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主持人:

从目前看来文艺院团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人担心,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市场的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的国有院团改革因为过度市场化会影响整个演出市场的文化品质。

蔡部长:

没有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在国有体制改革中间,国有院团的改革没有过度市场化的问题。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刚才讲到我们全国有2000多个国有院团,现在改革实现转企改制的才有340个,大概12%至13%左右。80%多的还没有转变,还处在探讨转的过程中。它肯定是应该转变的,已经转的我们有限制性的依托,有市的、有省的、有全国性的。我们试点的结果,效果都是好的,极大的激发了调动了艺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演出的场次大大的增加,接受市场和观众检验的观念日益增强,创作出很多新的作品,演员的收入大大增加,而且,他要取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他创作的作品不是俗就有市场,精品照样有市场,重大主题照样有市场,而且市场状况很好。

主持人:

比如说像交响乐、像歌剧院,这样所谓高雅艺术的院团呢?

蔡部长:

没有转,国有院团转企改制还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那些国家水平、民族特色和市场发育还很弱的种类和院团可以暂时不实行转企。保留事业体制的意思是指国家给它兜底了,让他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活动。但同时它自己内部的机制,一定要面向市场,增加活力,要改革。比如说他的劳动用工制度,应该是合同制,而不是过去事业体制的终身制。再比如说它的分配制度,应该是根据贡献、根据业绩、根据水平来分配。还有它的人员社保必须和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保改革要衔接等等。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增加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力。交响乐、芭蕾舞、京剧、一些有趣的地方的剧种、民族乐团等等,这些我们目前还保留着事业体制。我们中央直属的九大院团只有东方歌舞团一家转企改制了,其他八家还是都保留了原来的事业体制。

我们有一个新的政策,原则上绝大多数国有院团都应该转至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那些需要保护的,需要保留事业体制的,要经过批准。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发展:

200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一书中曾经这样断言,“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就在同一年的4月,前国家副总理李岚清与法国外交部长签署了关于中法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化年的协议,在此后的九年时间,中国文化部开始以文化年为主导推动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中国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开始进行大胆探索,中国原创的演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不断扩大。

主持人:

蔡部长,“十一五”期间,“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的实施从国家层面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亮点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蔡部长:

大家都看出来了,我认为至少有两个亮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十一五”期间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我们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文化年,在印度、意大利举办了中国文化节等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还包括国内的“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等,以及围绕世博会的文化活动,这都是与“走出去”有关的,空前的活跃,而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个更大的亮点是,我们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政府交流主导“文化对外走出去”的主体,而发展成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并重,推动我们的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从出版、影视、演艺都走向国外参与市场竞争。这些方面上升的比例很大,我们政策扶持力度也很大,在这个方向,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正因为如此关于WTO框架内世界各国都与我们讨论怎么样执行WTO的规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势头很稳。

主持人:

文化发展是一项很难下手的大事业,就拿“文化走出去”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另外,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上来看,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蔡部长,您作为文化部作为专门负责文化的专门部委,我想知道,你们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或者工作方法来实现“文化走出去”?

蔡部长:

我们现在跟文化工作跟文化有关的部门、单位、团体,全国性的大概就有七八个。中宣部是我们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中央的机构,管路线,管方针。我们有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另外我们还有全国文联、作家协会等等。怎样调动这些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就要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从体制改革的角度,下一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机构改革调整,最终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率的、更加运转顺畅的新的体制,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在现行体制下,我们必须加强统筹协调,调动方方面面。对于文化部来讲,在这个过程中间,文化部一定要加大同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比如说“文化走出去”,对外文化的发展,国务院是明确由文化部来协调的。所以我们现在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协调,代表政府和外国政府签订政府的文化交流协定。而这个文化交流协定既包括电影,也包括文学,还包括新闻出版,有时在其他国家还包括教育,这是由文化部代表政府出面,来进行谈判,签署协定。我们每一次谈判,每一次协定,都要事先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我们和外国人谈判,最后代表政府签署协议。签了以后,要贯彻这个协议,要通过这个渠道来做。

我们建立了对外文化交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中央级就有13个单位是成员单位,这是中央国务院明确,文化部牵头组织,我是协调机制的召集人。我们每年不定期地举办会议,分析形势、制定战略和大的规划,部署具体的资源整合的任务,然后分头执行,最后总结经验,提高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另外我们在海外已经建立并且运转了9个对外文化中心作为中国政府的对外文化推展机构,外交机构。我们计划到,在全世界布点大概达到40个以上,这些文化处所和文化中心,它不仅仅是为文化部服务,是为整个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服务和国外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服务。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的,中法、中意、中俄“文化年”,其实我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主要单位也参与其中,您认为“十二五”期间,我们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呢?

蔡部长:

势头是越来越好的。我们一是要继续办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集中展示我们的文化。第二是我们要调动地方和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把战略规划搞好,然后用更大力度的扶持文化贸易的发展。再有就是我们国有和民营并重,一视同仁。

主持人:

关于“文化”的定义,迄今为止全世界有200多个,就在4月,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推出了世界上最短版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的耕耘者,我们期待蔡武和他的政府工作团队,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做出更加瞩目的成绩。

感谢收听本期对文化部部长蔡武的专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